gramophone.jpg

by darf_nicht_mehr_hochladen from Pixabay

 

 

 

桃花泣血記

 

 

人生就像桃花枝,有時開花有時死,
花有春天再開期,人若死去無活時。
戀愛無分階級性,第一要緊是真情,
……

 

  娓娓唱出淒美的愛情故事。

 

  這是在臺灣街頭巷尾傳唱的第一首流行歌,在1932年的臺灣,它象徵著一種自由開化、勇敢無畏。原本是為了上海聯華影業公司製作、來臺上映的電影《桃花泣血記》特地打造的同名主題曲和宣傳曲,特別邀請著名電影辯士詹天馬作詞、共樂軒西樂隊指揮王雲峯作曲,由出身臺北的流行音樂歌手純純所演唱,並被英譯為〈The Peach Girl〉。

 

  1930年代,電影仍然播放黑白默片,為了要讓觀眾能夠更加融入電影情節,都會有樂師及解說劇情的辯士在場。〈桃花泣血記〉在樂師穿梭大街小巷演奏之下,打開了電影的知名度,歌詞最後的「結果發生啥代誌,請看桃花泣血記」就像章回小說中的「請見下回分曉」,成功地勾起廣大社會大眾的好奇心而爭相買票進戲院瞧瞧。

 

  〈桃花泣血記〉隨之唱遍南北大街小巷,長期遭受日本殖民統治而不敢使用自身母語放聲高歌的臺灣人終於迎來用音樂傳達在地文化認同的契機。與此同時,從日本引進的新式留聲機與現代錄音設備使得歌曲的製作。流通和接觸消費更加容易。古倫美亞唱片公司體察到臺灣人想唱及聽自己的歌,進而把島內這股內心渴望與唱片這個新鮮時髦玩意兒相互結合在一起。

 

  1932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社長柏野正次郎將電影主題曲兼宣傳曲〈桃花泣血記〉錄製成唱片,邀請已經有名氣的歌仔戲演員劉清香錄唱。

 

  這位獻聲演唱的歌仔戲演員,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純純」(藝名),因為這首〈桃花泣血記〉而爆紅,年僅18歲,成為島內第一位臺語流行歌手。在往後短短數年內,更以〈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數曲席捲全島。 雖然純純在29歲因肺結核而離開人世,卻在短短十年內唱紅的歌曲和錄製的唱片的總數量不但在日據時代沒有人可以超越,直到將近百年後的今天,仍舊在臺灣人的音樂記憶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翌年,1933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積極擴展方興未艾的流行音樂市場。柏野正次郎延攬臺灣新文學運動才子陳君玉擔任文藝部長,來製作富有臺灣為的流行歌曲。陳君玉召集並結合多位音樂人才,其中包括作曲家鄧雨賢、作詞家周添旺和李臨秋等人,再加上偶像歌星純純與愛愛。在練唱工作結束以後,他/她們時常相約在臺北大稻埕波麗路西餐廳、天馬茶房咖啡館等地方,一邊聆聽留聲機流洩而出的音樂旋律,一邊談詞曲創作、聊時事生活。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一開始錄製中老年人愛聽的南管、北管及受到年輕人歡迎的歌仔戲;再來,看準電影主題曲兼宣傳曲〈桃花泣血記〉的商機而把它灌錄成唱片;接著,自從西方社交舞步和流行曲式傳入臺灣以後,跟上潮流著手產出舞曲和臺語流行歌謠,歌詞中時常滿載新時代思潮,為時下青年男女打開新視野。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是島內唱片界最響噹噹的品牌,所聘用的歌手與詞曲創作者成為臺灣音樂界的先驅,其成功也吸引了其他日本唱片公司陸續投入臺語歌謠市場,共同創造 1930年代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uang 的頭像
Huang

福爾摩沙 太平洋島嶼上的孩子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