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討論武俠片,這現象已經持續快100年了。

新版《倚天屠龍記》正在熱播,首播當日點擊量就達到1.4億,伴隨着超高熱度,是熱烈的討論。這很正常,對於武俠這種獨特的東方藝術形式,萬千觀衆總是有話想說。

事實上,武俠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有爭議,近一百年後,新式武俠爭議依舊

(一)

故事要從1923年說起。1923年,偉大的作家魯迅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吶喊》,聞一多出版了著名的詩集《紅燭》,他們的文字深刻地啓迪了國人。

同年,文壇還誕生了兩部閒書,一部由拳師平江不肖生所著的《江湖奇俠傳》,一部由文人趙煥庭所著的《奇俠精忠傳》,兩部小說主要以武人的角度描寫一些非主流社會的江湖見聞,雖沒什麼特別深刻的意義,卻開啓了武俠小說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小說流派,受到市場熱烈歡迎。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


到了1928年,明星影視公司的老闆張石川偶然間讀了《江湖奇俠傳》,靈光一閃覺得這是一個商機,便邀請鄭正秋做編劇,用公司僅餘的資金將小說中的一個片段改編成了電影,這就是武俠電影的鼻祖之作《火燒紅蓮寺》。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火燒紅蓮寺》宣傳海報】


《火燒紅蓮寺》一經播出即引起了轟動,上海灘萬人空巷,明星公司賺得盆滿鉢滿,之後又趁熱打鐵在內地連續拍了十七部續集,部部賣座。《火燒紅蓮寺》的故事今天看來很老套:紅蓮寺僧人作惡多端,被陸小青等俠客所破,併火燒紅蓮寺的故事。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俠客類型的影片,但卻只有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歸根結底在於影片的創新性:

創新之一:在拍攝方法上,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電影特技。這都歸功於天才攝影師董克毅,爲在影片中製造劍仙鬥法的效果,他先將動畫片與膠片融合,在鬥劍鬥法的底片上繪製飛劍放光的畫面,疊加形成劍光鬥法的視覺效果。又通過“膠片染色法”拍攝出鬥法時“一道黃氣”的奇異情景。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天才攝影師董克毅】

由於當時紅蓮寺的佈景沒有屋頂,又用玻璃板上的紅蓮寺頂與佈景巧妙地接拍,構成完整的紅蓮寺恢宏建築。一套操作下來,影片效果頓時絢爛紛呈,觀衆看後目瞪口呆,驚豔連連。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火燒紅蓮寺》劍仙鬥法的奇異場景】

創新之二:首次採用吊鋼絲的特技來營造演員在空中飛騰的場景,開啓了中國武俠電影吊鋼絲技術的先河。

爲營造劍仙在空中騰雲駕霧的場景,董克毅受美國雜誌的啓發,用鋼絲將演員懸空吊起,將薄紗放在攝影機關前營造飄渺朦朧的場景,輔以名山大川爲襯景,用巨型電扇吹得演員裙裾風擺,衣袂飄揚,成功實現了騰雲駕霧,御風而行的場景。

民國著名女星胡蝶是首位吊鋼絲的演員,她在“飛行”過程中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心裏卻十分害怕掉下來。這種吊鋼絲的方法成爲日後拍攝武俠電影常用的方法,直到今天依然在用。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女星胡蝶】


創新之三,開創了“劍仙流”武俠片。自《火燒紅蓮寺》起,一個以描繪飛劍鬥法的“劍仙流”武俠片類型正式出現,從1928年到1931年,中國統共上映了227部武俠神怪片,成爲觀衆愛看的武俠片。

遺憾的是,雖然《火燒紅蓮寺》成功推進了武俠電影的商業化,但其當時在內地並未獲得公映許可。

(二)

雖在內地沒有公映,但劍仙流武俠片在香港流傳了下來,第19部《火燒紅蓮寺》便是在香港上映的。之後,劍仙流武俠片經香港導演改良成了新型武俠電影,代表性人物就是胡金銓。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胡金銓導演】

胡金銓在1932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同年,著名武俠作家還珠樓主在天津《天風報》發表了長篇連載小說《蜀山劍俠傳》。

胡金銓與還珠樓主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胡金銓最喜歡聽還珠樓主講有趣的武俠故事,同時,胡金銓也是資深的京劇票友。多年後,京劇加武俠幫助胡金銓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還珠樓主】

移居香港的胡金銓機緣巧合進入邵氏公司成爲一名導演。1965年,邵氏公司領導層決定:摒棄已經令人審美疲勞的怪力亂神劍仙武俠,拍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武俠片,這個項目落在胡金銓身上。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胡金銓導演】

結合自己小時候從還珠樓主那裏聽來的故事,以及對京劇、音樂、歷史、建築等的涉獵,歷時一年,胡金銓拍出了新武俠電影開山之作《大醉俠》,一舉成名。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大醉俠》劇照】

《大醉俠》講述的是金燕子在大醉俠範大悲的幫助下成功剿滅“索命五虎”以及救出兄長的故事。這部影片和“劍仙流”武俠片有着很大的不同:從服裝道具上看,“劍仙流”多粗製濫造,《大醉俠》力求高度逼真,就連演員頭套的粘合部分,胡金銓都想辦法給去掉。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大醉俠》服裝道具很逼真】

從敘事結構上看,胡金銓採取特別的編排與敘事技巧,影片推進過程中有張有緩,有緊有慢,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

從武打風格上看,打破了劍仙流電影運用超能力的打鬥方式,通過調整鏡頭快慢、合理的剪輯,再配上音樂使武打場景既具有實感,也具有美感,別具一格。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大醉俠》中兩名演員在對打】

爲拍好武打戲,胡金銓特意邀請有舞蹈功底的女演員鄭佩佩飾演女俠金燕子,鄭佩佩也因此成爲香港第一位武打女星,至今仍活躍在熒屏。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年輕時的鄭佩佩】

胡金銓還將大量京劇元素融入到電影之中,演員的亮相、武打、眼神、音樂都對京劇有所效仿。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演員打鬥前試探的架勢就是從京劇而來】

爲了使動作更加到位,胡金銓特別邀請韓英傑和洪金寶前來指導動作,從此誕生“武術指導”這個職務。以洪金寶爲首的七小福將繼續對武俠片進行改造,並掀起風潮,這在後文將提到。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年輕時期的洪金寶】

胡金銓最厲害的莫過於創造了獨特的東方電影美學,他借鑑西部片、日本武士電影和西部片,影片選取的外景皆爲實景拍攝,無論山川、小溪還是客棧都給人一種古樸、幽遠、寧靜的感覺,令觀衆感受到胡金銓獨特的電影美學魅力。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胡金銓電影每一幀畫面都如詩如畫】

這種電影美學的魅力在胡金銓的電影《俠女》中發揮到了極致。竹林中,俠女與東廠特務決鬥,陽光穿透竹林在瀰漫的霧氣中顯得幽遠而空靈,營造出一種宛如國畫般的意境,通過巧妙的編排與剪輯,俠女凌空翻騰,在竹林之間蜘蛛般穿插遊鬥,令人緊張得窒息,驚豔連連。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胡金銓《俠女》經典竹林大戰片段】

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家大衛·伯德維爾對《俠女》給出高度評價:“除了出現空中飛人般的特技之外,這段武打戲的拍攝與剪接竟然敢於採用不透明手法,雖然每一畫面構圖都經細心設計,但剪輯後鏡頭都變得稍縱即逝,高手的出色武藝僅能管窺一二,其感染力之計算精確,相信愛森斯坦與黑澤明也會佩服得五體投地。”

1975年,胡金銓憑藉《俠女》獲得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技術綜合獎,成爲我國第一個享譽國際的世界級大導演。

這裏不得不提一個插曲,一個叫陳港生的武師也參與了電影《俠女》的拍攝,他就是後來的成龍。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俠女》中的成龍大哥完全看不清臉】


(三)

武俠電影並未停留在胡金銓時代。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香港武俠文化達到了鼎盛時期,一方面以金庸、古龍爲首的新派武俠小說作家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讀武俠小說成爲市民的主流娛樂方式。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古龍小說《浣花洗劍錄》】

另一方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TVB緊隨風潮拍攝了很多武俠電視劇,爲武俠熱推波助瀾。

我們記憶中很多經典武俠電視劇也是那時誕生的,比如,1979版鄭少秋主演的《楚留香》,該劇上映創造77%收視率,也成全了鄭少秋。古龍感慨地說:臺灣人只知鄭少秋而淡忘了古龍,彷彿楚留香本身就是鄭少秋!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鄭少秋版本的《楚留香傳奇》】

1983年黃日華、翁美玲版本的金庸劇《射鵰英雄傳》,八零後的朋友一定對這部劇有很深的印象,主題曲《鐵血丹心》至今仍是很多八零後KTV必點曲目。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黃日華版本的《射鵰英雄傳》】

香港武俠電視劇的這把火一直燒到了二十一世紀初,像1995年古天樂版《神鵰俠侶》;1997年黃日華版《天龍八部》;1997年陳小春版《鹿鼎記》都誕生於這一時期。

武俠小說與電視劇的風行都大大推動武俠電影的發展。當時,一批受過國外教育,掌握先進電影知識的導演留學歸來,他們爲香港電影注入新的血液,徐克便是其中之一。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年輕時期的導演徐克】

徐克1950年生於越南西貢市,後舉家搬到香港。1970年,徐克在德國(奧斯汀)學習廣播電視/電影課程,五年後,移居紐約參與了關於唐人街的電影《From Spikes to Spindles》的拍攝工作,這些經歷使徐克掌握了一些外國的電影知識與技術。

回港後,徐克開始從事導演、監製等工作。1979年,徐克首次獨立執導拍攝武俠電影《蝶變》。這部電影加入了懸疑與驚悚的元素,並對人性陰暗面進行深刻的揭露,大膽批判因人性反動導致傳世的科技文明慘遭扼殺。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徐克武俠電影《蝶變》具有現代感與顛覆性的海報】

《蝶變》之後,徐克便有了一部代表作《新龍門客棧》,跟《蝶變》相似的地方是:這部電影也是借武俠外殼來描寫人性的典型。《新龍門客棧》講的是:武林俠士救助忠良之後,跟東廠高手在大漠龍門客棧發生爾虞我詐的遭遇戰。這部電影被譽爲以徐克爲首新武俠電影的里程碑式作品。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新龍門客棧》劇照】

到《新龍門客棧》,徐克基本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風格:不僅擅長對武俠故事進行天馬行空的改編與創新,還擅長通過描繪特定背景下的人物狀態與經歷來表達家國情懷,提升影片的內涵。

之後,徐克的經典電影“黃飛鴻”系列延續了這一風格特點:黃飛鴻這個英雄人物首登熒幕是在1949年,由粵劇名伶關德興老爺子扮演,關德興扮演的黃飛鴻頭帶瓜皮小帽,是一身南派功夫的老者形象。大家都認爲關德興與真實的黃飛鴻很接近,因此,關德興一生共拍攝了77部和黃飛鴻有關的電影,是大家公認的經典角色。

可“大逆不道”的徐克卻把黃飛鴻改編成了身手瀟灑、氣度不凡的小夥兒形象,徹底顛覆了觀衆對黃飛鴻的認知,如今大家對影視劇人物改編早已司空見慣,但這在當時可是巨大的創舉,驚豔了觀衆。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新老黃飛鴻熒幕形象對比】

非但如此,徐克還用現代化的敘事手法設計了他與十三姨的愛情戲,同時,黃飛鴻的故事既反映出特殊時代的風俗人情,也藉助黃飛鴻這個人物表達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堪稱新派武俠電影的經典之作。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黃飛鴻與十三姨的愛情戲】

徐克想讓黃飛鴻瀟灑儒雅、動作舒展飄逸,只要動作炫目,不需寫實,甚至可以進行藝術上的誇張。這樣的改編得罪了著名武術指導劉家良,但也成就了經典熒幕形象黃飛鴻。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黃飛鴻瀟灑飄逸的動作】

除了黃飛鴻,徐克還參與製作了《笑傲江湖》、《東方不敗》等經典武俠電影。他對武俠的改編手起刀落毫不留情,比如,金庸小說中東方不敗本是配角人物,但徐克卻讓東方不敗作爲電影的主角,小說中東方不敗是個變性人,可電影中徐克卻讓林青霞這個女演員來扮演東方不敗。小說中東方不敗和令狐沖是正反兩派,而電影中徐克卻賦予東方不敗現代人的情感,甚至讓她和令狐沖發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感情戲,徐克的這種做法讓金庸先生十分氣憤,認爲徐克根本不懂武俠,之後徐克想買金庸其他小說的版權,卻遭到金庸拒絕:朋友照做,但小說不賣。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徐克與金庸】

儘管徐克改編的電影受到一些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他顛覆性地拍出了金庸小說的神韻與意境,《笑傲江湖》中瀟灑不羈的令狐沖,《東方不敗》中悲情命運的東方不敗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東方不敗》劇照】


(四)

幾乎與徐克同時,武俠電影衍生出另一種流派,經由一代武術家李小龍的創新,創造出一種享譽世界的片種——功夫片。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功夫巨星李小龍】

因爲父親的關係,李小龍打小就拍過《金門女》、《細路祥》、《人之初》等電影,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李小龍飾演的細路祥】

李小龍渴望將真實的功夫格鬥融入到電影中去,他試圖與好萊塢合作,卻因爲是黃種人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1971年,李小龍爲了實現電影夢經過多方輾轉簽約嘉禾公司。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嘉禾老闆鄒文懷與李小龍】

1971年,李小龍首部電影《唐山大兄》上映,這部拍攝時間不到一個月,製作成本77萬港幣的電影一上映竟狂攬350萬港幣的票房,一舉打破當時的香港票房紀錄。李小龍一夜之間被推上神壇,其後,又陸續拍出,《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死亡遊戲》等電影,部部叫座,震驚國際,從此,功夫片這種獨特的類型誕生!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唐山大兄》劇照】

其實,功夫片脫胎於武俠片,主角依然是俠義的化身,只是在動作上與武俠片有所不同:傳統武俠片動作套路較多,招式繁複,不乏藝術性的誇張,主人公甚至能飛檐走壁,踏水無痕,看上去比較好看,因爲追求動作的藝術學,演員可以不用會功夫。但功夫片的動作卻講究快、準、狠,更接近於真實的格鬥,演員大都是練家子。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猛龍過江》中的大反派由空手道世界冠軍羅禮士飾演】

縱觀李小龍的電影可以發現:他的打鬥逼真激烈,幾乎兩招之間就會把對手打倒,而且每個招式都源自真實格鬥技法,再輔以李小龍獨特的嘯叫聲,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李小龍經典熒幕形象】

與此同時,李小龍還在自己的功夫片中融入武術哲學,爲我們展現武道精神,賦予功夫片一定的人文意義。

(五)

遺憾的是:李小龍因意外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二歲,死因至今成謎。李小龍去世後,趁着功夫片的熱潮,影視公司開始挖掘功夫新人,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加上後來的吳京都是受功夫熱潮而被挖掘的明星,這幾位明星中成就最大的無疑是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成龍大哥。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國際巨星成龍大哥】

成龍原本藝名元樓,與洪金寶、元彪都是七小福成員之一,七小福其實一開始就是戲班內七個比較優秀的成員,未成想隨着時代的變遷七小福成爲香港動作電影的中堅力量。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戲班時期的成龍】

七小福中最早踏入影視圈的是大師兄洪金寶,這就得感謝前邊說的胡金銓導演,洪金寶擔當武術指導的首部電影就是《大醉俠》。

洪金寶成名之後不忘提攜自己的師弟們,於是便把成龍、元彪等人帶到影視圈,成龍最初只是個武打替身演員,他的夢想就是成爲一名武術指導,可沒想到憑藉運氣與拼命成了一代功夫巨星。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成龍參演《精武門》】

起初,嘉禾公司想把成龍打造爲像李小龍一樣的硬漢形象,於是,1976年,拍攝了電影《新精武門》。《新精武門》講述的是富有同情心的愛國青年阿龍治服日本人,重振精武門的故事。

爲了捧紅成龍,公司還特意請李小龍版《精武門》的女主演苗可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誰料這部電影票房慘淡,在觀衆心中只有一個李小龍,無人可以取代。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成龍在《新精武門》中模仿李小龍】

渴望成名的成龍不想籠罩在李小龍的鋒芒之下,想打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經過一番思考他覺得李小龍是“高高在上的神”,那他索性就扮演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李小龍是鐵血硬漢,不畏疼痛,那他就扮演一個怕疼的有血有肉的人,總之,都與李小龍反着來。

按照這個設想,1978年成龍拍攝了電影《蛇形刁手》,影片是常用的復仇故事,成龍在其中飾演淳樸善良的簡福,在片中他不僅一反當時盛行的李小龍式的硬漢形象,塑造了一個有點兒調皮的功夫小子,還加入了喜劇元素。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蛇形刁手》劇照】

成龍戲班出身,因此,在表演風格上有許多戲曲演員的特點,比如,動作靈活,擅長運用肢體語言,表情比較誇張,在《蛇形刁手》中他把這種優勢發揮了出來,憑藉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加上詼諧幽默,略顯誇張的表演,就此確立功夫喜劇的動作風格。

這部電影中成龍被踢掉了一顆門牙,上映後火爆日本及東南亞其他國家,成績直追李小龍,創造了當時的票房神話。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蛇形刁手》中成龍被踢掉一顆門牙】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當時還籍籍無名的袁和平在後來成爲國際最著名的武術指導。一個月後,成龍的另一部功夫喜劇《醉拳》誕生,塑造了有點調皮,有點少爺氣的喜劇黃飛鴻形象,這部電影使功夫喜劇風格得到進一步鞏固,同樣票房火爆。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醉拳》劇照】

成龍功夫喜劇的另一個特點是不用替身,敢玩命。《警察故事1》中成龍大喝一聲,從商場中間的杆子上滑落,中間掛着好多帶電的燈線,當時,成龍嘴裏喊的那句被電影消音,實際上他喊的那句話是:死吧!

據說,成龍大哥跳完之後,張曼玉所有演員都被嚇哭了,估計心裏也有着很多敬佩。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警察故事1》中成龍跳商場】

《A計劃》中成龍大哥致敬電影《Safety Last!》,身體被吊在鐘樓指針上,這場戲成龍大哥沒用任何護具,一個長鏡頭從鐘樓墜落,鐘樓離地面有十五米之高,下面僅有兩層布做保護,成龍連續七天不敢跳,最後被洪金寶瞧見破口大罵,成龍索性豁出去跳下來,之後因爲不滿意效果,又連續跳了兩次,險象環生。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成龍跳鐘樓】

如今成龍大哥已經65歲仍然活躍在影壇,可惜功夫喜劇接班人卻遲遲沒有出現,不知下一個會是誰。

(六)

遺憾的是,成龍65歲、李連杰56歲、甄子丹56歲,就連最小的吳京也已經45歲了,隨着這些武打明星相繼老去,一個屬於武俠片的變種——功夫片的黃金時代也悄然逝去。就在武林文化幾近遺失的時候,誰都沒想到專門拍文藝片的王家衛居然以一己之力扛起大旗,成爲武林文化的留燈人。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導演王家衛】

對王家衛有所耳聞的都知道他擅長拍那種帶有小資與懷舊情調的文藝片,誰也想不到他會一本正經拍攝一部武俠片,這部武俠片就是由梁朝偉、章子怡、張震主演的《一代宗師》。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一代宗師》海報】

王家衛因爲看了一代詠春宗師葉問去世三天前打拳的一段視頻,而對武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後,他決定拍一部武俠片,將屬於民國武林的生態記錄下來。爲此,慢工出細活的王家衛用三年時間遍訪上百家,包括詠春、形意、太極等各大遺留下來的武林門派傳人,並將這一路的感悟全都融入到電影《一代宗師》中。

《一代宗師》講述的是民國期間“南北武林”多個門派宗師級人物,以及一代武學宗師葉問的傳奇一生。

爲了使武打更加符合人物所處門派特點,主演梁朝偉、章子怡、張震都被逼學習武術,梁朝偉練習詠春拳一練就是九個月,因爲練得太猛,還被武術老師踢斷了胳膊,張震更是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八極拳全國冠軍。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梁朝偉練習詠春】

《一代宗師》電影不僅還原了民國武林的衆生相,無論風物、細節、品格都透着民國的氣質,而且在打鬥風格上也有所創新,通過王家衛文藝而華麗的鏡頭,加上繽紛的剪輯,使武打畫面既凌厲又具有一種優雅的美感,不同門派的功夫特點也都有所體現。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一代宗師》劇照】

很多觀衆看完《一代宗師》後都被精緻的武打設計與畫面所震撼,這部電影在國內也創造了2.81億票房,是王家衛衆多不太賣座電影中票房較高的一個。同時,電影及主演也獲得了很多獎項,如影片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章子怡獲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等。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一代宗師》劇照】

《一代宗師》這種全新的、帶有文藝範的武俠風格爲武俠片找到了新的出路,儘管如此,王家衛獨特的電影風格很難適用於其他人,不過,《一代宗師》對武俠片的探索,卻鼓舞更多喜愛武俠片的導演挖掘武俠片這個寶藏。

(七)

《一代宗師》的成功除了導演王家衛外,編劇徐浩峯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徐浩峯喜歡武俠,不僅能創作武俠小說,還能執導武俠電影,很多武俠迷認爲徐浩峯將是未來創新武俠電影的不二人選。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導演徐浩峯】

徐浩峯出生於1973年,既是武俠小說家,也是導演。他創作過《道士下山》、《武士會》、《武人琴音》、《國術館》等武俠小說。

2012年,徐浩峯根據自己的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改編拍攝了武俠電影《倭寇的蹤跡》,講述了明朝末年江湖上的四大門派與“倭刀”之間撲朔迷離的鬥爭故事。本片獲得了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提名,一戰成名。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倭寇的蹤跡》劇照】

2015年,徐浩峯集結實力派演員廖凡、宋佳拍攝民國武俠片《師父》,講述了南派宗師陳識北上開武館,由此觸發一段民國武林傳奇的故事。本片獲得了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獎,最佳女配角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師父》劇照】

徐浩峯拍攝的武俠片風格都很統一,即返璞歸真,迴歸到描寫武人真實的心理狀態、生存狀態,通過武俠故事引發人們的一些思考,而且在武打設計上不似其他武俠片那麼花哨,去繁就簡,常常一招斃命,甚至有些笨拙,讓人感覺比較真實。

電影《師父》中許多內容都是經過徐浩峯考證過的,比如,電影發生地點是天津,裏邊有個餐廳叫起士林,而歷史上真的有起士林這個西餐廳,且是天津最早的西餐廳。徐浩峯還通過考證知道當年天津婦女地位很高,所以,這點也用在女主角身上。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師父》劇照】

《師父》的武打動作,全部是冷兵器的械鬥,每招每式都有出處,看上去有些笨拙,沒有剪輯後的華麗。由於動作比較寫實,打鬥過程中廖凡手指多次被兵器砍傷,左手險些被打得骨裂。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師父》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爲了演好武戲,廖凡每天四點起牀練習刀樁,宋佳也被送去泰安的一所武術學校專門練習武術。

《師父》這部電影反映了民國武師的生存狀態,藉助這部電影導演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逝去的武林。

(八)

當然,武俠片的創新、改良,以及所發揮的影響遠遠不止上面所提到的這些。之所以將武俠片與其變種功夫片歸納在一起,是因爲兩者都擁有俠義的內核,並都是通過拳腳功夫的表演帶給觀衆震撼與快感。

除此之外,功夫還被應用於其他類型的電影中,但卻形成獨立的片種,比如,洪家班弟子林正英將殭屍題材與武打元素相融合創立的殭屍片。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殭屍先生》劇照】

路陽導演的電影《繡春刀》名義上是武俠片,但卻充斥着大量的宮廷鬥爭,失去了俠隱的那種飄逸灑脫,其實更像是披着武俠外衣的權謀片。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繡春刀》劇照】

吳京將軍事題材與武打元素相融合創造了軍事動作片。


百年武俠電影:始於爭議,依舊爭議

【電影《戰狼》劇照】

武俠電影是唯一產自我國本土的類型片,就像美國以描寫牛仔生活爲主的西部片一樣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是我國電影文化中一筆寶貴財物。

然而,這樣的文化瑰寶正漸漸走向衰落,一方面隨着電影科技的進步,視覺效果絢爛的魔幻片、科幻片成爲市場新寵,僅靠打鬥來吸引眼球的武俠片漸漸沒落。

另一方面,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等老一輩武打明星相繼老去,可武打新星尚未出頭,使武俠片(包括功夫片)沒有新的面孔,觀衆渴望注入新鮮血液。再加上,金庸等武俠小說巨匠的逝世,使武俠小說創作進入衰落期。

一個屬於武俠的時代正漸漸離我們遠去,武俠電影的去路依然渺茫,誰能夠力挽狂瀾來留住我們那片精彩的江湖呢?但,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勢必會有一人扛起武俠電影的大旗,將武俠電影繼續傳承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