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8日電 題:劉震雲:作品改編都是“碰巧”

  中新社記者 高凱

  爲了《一句頂一萬句》同名話劇的宣傳,知名作家劉震雲再次出現在公衆面前,他坦言,正在創作新長篇,“新作品要寫得更好一些”。

  圖爲劉震雲。 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因創作《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一句頂一萬句》等作品,劉震雲也被認爲開創了中國文學的“現實魔幻主義”。

  從電視劇《一地雞毛》,到電影《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等,因爲作品的影視改編比率頗高,這位擅長講述人與社會環境關係的作家受關注度居高不下。對於自身作品的影視化、舞臺化改編,劉震雲直言自己沒有任何執念。“所有的作品,我只是完成自己正常創作的一個過程,至於它被改成什麼其他的藝術形式,我覺着其實跟我沒有太大的關係。”

  劉震雲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自己是作品中人物的“聆聽者”,“我在創作中跟他們聊天,聽他們的心事”,他認爲,作品改編的過程更像是有另一位創作者去跟自己的人物“聊心事”,“我最多是給他們介紹一下,然後他們去認識,影視或者話劇導演,他們最終再以文字以外的方式呈現出他們所認識的小林、老汪。”

  劉震雲說:“一切都是‘碰巧’,‘碰巧’有和我說得來的創作者,‘碰巧’他們也願意認識我某個作品中的人物,願意講出他們的故事,我從來沒有什麼特別的計劃或者想法,一切非常簡單。”

  對於文學與影視、戲劇的相互關係,劉震雲認爲,藝術形式之間沒有任何高低貴賤,“要看你到底做到了什麼樣的程度,莎士比亞與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相比,很難說誰更偉大。”

  他以《一句頂一萬句》的話劇爲例,十分肯定該劇導演牟森對於作品“衆聲喧譁”的理解,“有人說我的這部作品是講孤獨,其實我講人們的勇敢,講普通人的心事。”

  導演牟森在話劇《一句頂一萬句》中引入了古希臘戲劇中的歌隊,對此劉震雲也頗爲認可,“這是一種很有震撼力的戲劇形式,是講心事的一種方法。”

  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之後,劉震雲暌違5年纔在2017年推出《吃瓜時代的兒女們》,他透露,自己的新長篇即將完成創作,“上個月初稿剛剛寫出來,我再修改修改今年的年底明年的年初可能會出版。”

  對於新作的內容,劉震雲表示與自己從前所寫頗有不同,“新的小說特別想探討一下傳說跟現實之間的關係,看似的是現實產生的傳說,其實有時候是相反的,傳說會是現實精神基礎。這一部小說爭取比上一部小說寫得好一些。”

  至於如何理解“好一些”,劉震雲直言是指對自己的要求,“作者、文學、讀者三者出現的化學反應,我希望更充分。”(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