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進攻實在是耳熟能詳,但很少有球迷真正去了解其內涵。

我們不妨借這個機會,好好侃一侃這個著名的陣形。

1. 先簡單解釋一下三角進攻

三角的特點就是進攻球員互相之間組成這樣的三角形。如圖所示:

圖中的數字表示了球員的位置,從1-5分別是從控衛到中鋒。

有球側有三人組成,形成一個視覺通暢的低位三角;而無球側由2人組成,形成一個機動性更高的高位三角。

由於強調了本方球員的相互位置,既讓防守隊員無法輕易的包夾,也保證了受包夾時有複數以上的傳球選擇。

這是大體的思路。

一些更細節的東西

1)標準的起手式是將球交到5號位的內線,這是一個理想的低位得分點。5號是奧尼爾當然最好,還要啥自行車。但沒有的時候,這個點也不一定非要中鋒,可以是皮蓬、加索爾,某些時候也可以是喬丹、科比。這個點的低位得分能力一定要強,不僅吸引對手包夾、而且歡迎對手包夾,以追求後手。此為陽謀。

2)這也是為什麼4號位提到了高位,卻把1號位切到低位。如果防守方要包夾黃色5號,距離最近的卻是紅色1號,是身高差距最大的選擇。

3)同時,黃色2號的起手位置,在球場弱側、距離最遠的一個位置。強側的低位三角即便無法得分,也要將防守壓力轉移到右側,為左側的2號拉開空間,創造單打機會。這個2號,毫無疑問,就是喬丹、科比。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解讀,實際賽場情況要複雜的多。理想情況是任何人可以填充任何位置,這就不多展開了。

紐約的問題是,安東尼做為2號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那個5號。這個5號是真正的戰術軸心、引導全隊的人物,無論是小斯還是安東尼自己,都欠缺皮蓬、加索爾的組織能力。

2. 為什麼總覺得三角進攻特別與眾不同?

我認為有必要先申明一點,有些戰術確實識別度極高,但識別度高與威力強弱是兩回事。

避免口水,我不討論三角進攻的威力,我只是解釋一下為什麼「三角進攻的識別度特別高」。

如果我們把NBA的戰術比作武功。所有的武功都由一個個招式組成,這些招式就是籃球裏的進攻套路。舉個最簡單的栗子,全部拉開、交給老大1打5,這就是一種套路、一個招式。

三角當然也能夠分拆成許許多多的獨立招式,但三角的特點就在於,它有一整套理念在支撐著所有的招式,每一個招式都是為了這套理念而服務。

這更接近一種籃球的哲學。

正因為指揮思想的高度統一,所以在銜接中更加變化自如、水到渠成。

要往神棍裏說,大致就是這麼個感覺:

只聽張三豐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了。」張三豐道: 「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豐道:「好,那也難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張三豐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 「已忘記了一大半。」

...

要知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忘得不幹凈,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當然,籃球裏不可能真的「將劍招忘得半點不剩」,但是當領會了神髓之後,對招式的運用當然更加得心應手。

NBA戰術千千萬,具備核心理念、有資格稱得上「體系」二字的,卻著實不算多。

三角進攻,則無疑是其中之一。

這種理念,就是識別度高的原因。

(為了避免口水,我再強調一次,有理念未必強過沒理念。比如馬刺那麼多年,從雙塔到現在,他們的核心理念也是常常在變化的。)

3. 所以三角進攻的理念是?

所有戰術的核心都是爭取空間,三角進攻當然也是,但它更注重的是防止對方的協防、補防。

可以這麼認為,三角進攻的特點是:

不製造1vN

不依賴1v0

不排斥1v1

你也許覺得這是廢話。

不是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戰術都這麼想,有很多戰術以製造空位投籃為目標,追求的就是1v0的機會。

在三角進攻中,如果防守方包夾球星,那麼角色球員就會獲得空位出手;

但空位出手卻又不是真正的目標,只是一種制約對方包夾的威懾。

正是由於三角進攻對於1v1的寬容,所以我們能夠進入下一個話題——

4. 三角進攻依賴巨星嗎?

理論上講,如果場上每一個防守點都能夠在1v1中掐死對手、完全不需要協防,那麼三角進攻就會變得非常滯澀。

這也是為什麼三角往往被認為依賴於巨星的原因。

——但是這多多少少也有一點誤解,不要以為1v1中掐死對手是很容易的事。籃球終究是一項進攻上限遠遠大於防守的運動,別說喬科這種巨星,哪怕低很多檔的克勞福德、姐夫格林之流,1v1下要擺脫單人防守也是很容易的,有時候效率低正是因為對方會有補防。

但反過來,很多依賴於1v0的戰術,常規時間跑的很順,但往往在關鍵時刻會陷入癱瘓。

當面臨總決賽最後5分鐘的防守壓力時,無論戰術執行力多強,恐怕都很難製造空位的機會。當球員因此而切換到不擅長的戰術時,那麼失敗也就不遠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爵士與馬龍,馬龍最擅長的得分手段便是擋拆後的中距離跳投,甚至有雙人做牆的壯舉,這就是追求1v0機會。加上斯托克頓的助攻加成,馬龍愉快的刷到了歷史得分榜第二位。

郵差之名也是由此而來,投籃如送信,準確無誤。

但當這一招在季後賽被掐死的時候,爵士就打得非常艱難了。

——沒有寫錯,外號就是這麼來的,He always delivers(總是能把球送進)。初出道時就有了,出勤率高是以後的事了。

三角進攻則反其道而行之。

正因為巨星始終被放在1v1的壓力測試下,常規時間便給與充足的熱手機會,所以三角體系下的巨星,往往在關鍵時刻能夠獻上超神表現。

越到關鍵時刻,越能觸發巨星慣常的打法。這正是高明之處。

所以,到底是三角塑造了巨星,還是巨星成就了三角?

我認為這更接近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5. 為什麼別人都用不了?

我認為這與禪師對巨星的控制力慼慼相關。

鼓勵巨星單打,但也不代表巨星可以無限制XJBD。

既要讓巨星打的爽,又不能爽過頭,該傳的時候仍要傳,傳球又是為了決勝時刻憋大招。

仔細品味,禪師在這一點上的境界是很高的。時而打壓時而放縱,有一種「欲縱故擒」的感覺。

這就像一個馬達,既要保持在一個相對高速的運轉,又要留有餘力,需要時還能再衝刺一把。

這種細節的操控,就實在不是我們外人能夠揣摩的了。

作為比較,波波維奇的執教水準當然也是極高,但很少有這種精神層面上的特殊照顧。

還是要對禪師致敬。

謝謝觀賞


我認為三角進攻並不屬於戰術,而是最基本的進攻體系。球隊裏沒有絕對能碾壓對手的球員就沒有包夾,沒有包夾就沒有空位,沒有空位的球傳出來也沒有用,也就不存在什麼三角進攻。

再有,現在和以前不一樣,現在聯盟允許提前包夾,在喬丹和奧尼爾時代聯盟不允許提前包夾。就是說一對一超巨基本可以從容的拿到球,讓超巨拿球後再包夾,從強側上來人雖然及時但是距離近,持球人可以很快把球傳出去;如果從弱側上來人包夾,雖然傳球距離遠了,但是上來包夾的人通常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讓超巨有更多的選擇。所以,無論如何,持球人處理球都會比較容易。

按照現在的規則可以提前包夾,那麼超鉅作為支點,不說拿不到球,拿到球之後通常時間也所剩無幾,而且現在的幾個強隊的防守輪轉都很快,所以三角進攻在現在的籃球討不到什麼好處也就理所當然了。

一切進攻的發起還得是擋拆,擋拆之後的變化也是可以根據球員自身特點有更多種可能性。


媒體採訪紅毛 為什麼能那麼快融入三角進攻體系 紅毛說神馬 三角進攻可簡單了 就是拿到球後就甩給喬丹 同理 後來的湖人就是隊友拿到球後就甩給科比


三角進攻的關鍵,是創造巨星單打。現在單打能說的出來的也就歐文了,不用錯位,誰來打誰,但是歐文能打死普通球隊,季後賽球隊,爭冠球隊,靠歐文一個人行麼?喬丹可以,科比可以,現在沒人可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