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鈔原文:

  鰥寡孤獨,貧窮患難,所在皆有,何不周濟。而乃汲汲於不相關涉之異類,其緩急輕重,不亦倒置乎哉。

  答曰:子未知如來教人戒殺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於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

  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

  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亦當隨分隨力以行賙濟。豈戒殺放生之人,絕不作此項功德乎。

  然鰥寡等雖深可矜憫,尚未至於死地。物則不行救贖,立見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類無盡,能放幾何。

  答曰:須知放生一事,實爲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企其體貼放之之意,中心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則捕者便息。庶水陸空行一切物類,自在飛走游泳於自所行境。則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謂以天下而爲池乎。

  縱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無量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不止一人乎。又爲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鰥寡孤獨貧窮患難之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圞、夫妻偕老之緣。

  正所以預行賙濟,令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鰥寡等苦,長享受壽富等樂。非所謂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

  子審思之,戒殺放生,畢竟是汲汲爲人,抑止汲汲爲物,而緩急輕重倒置乎。

  ——《印光法師文鈔》·極樂寺放生池疏

  白話譯文:

  或者有人說:“鰥寡孤獨,貧窮患難,到處都有,爲什麼不施捨救濟呢?只是熱心於不相關涉的異類,這難道不是緩急輕重倒置了嗎?”

  答:“你是不知道如來教人戒殺放生的道理啊!人與動物外表雖然不同,內在的佛性卻是相同無異的。動物因爲過去世的惡業,淪落成異類,人以過去世的善業,幸得人身。如果人對動物不加以同情憐憫,任意吞食動物,那麼一旦我福享盡,被殺與被吃的動物的罪受滿了,就會改頭換面,我變爲畜生,它成了人,就這樣從頭償還,充填他的口腹。

  須知刀兵戰爭的大劫難,都是宿世的殺業感招的。若無殺業,縱然身遇賊寇也無危險。那些平常兇惡歹毒的賊寇,面對沒有殺業的人,也會心生善念,不忍殺害。另外,那些瘟疫水火等等的災難橫禍,戒殺放生的人也是絕少遭逢的。

  由此可知,愛護動物的生命,原本其實就是愛護自己的生命。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對於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人,也應當隨分隨力實行賙濟,豈有戒殺放生的人,就不做這些慈善公益事業的呢?

  然而,鰥寡孤獨雖然深爲可憐,尚未至於死地,動物則如果不行救贖,立刻就會成爲拈板上的肉、鼎鍋裏的菜,很快就到人的肚子裏去了啊!”

  又有人說:“物類無盡,能放多少?”

  答:“須知放生一事,最可貴的地方,其實就在培養人們愛護物命的善良慈悲之心,希望人們能夠體會放生的心意,油然而生憐憫之心,不忍食肉。既不食肉,捕捉殺害者也就會停止殺業。這樣,水陸空行一切物類,就能自在飛走遊行於它們各自的世界。這豈不成了不放而普放,把天下全部當作一大放生池了嗎?

  縱使不能人人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有無量的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且不止一個人呢?再說戒殺放生,還爲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除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圓,夫妻偕老之緣。

  所以說戒殺放生,正是在提前賙濟,讓人們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遇鰥寡孤獨等苦,長享富貴長壽等樂。這難道不是讓全天下衆生都得到幸福的好事嗎?怎麼可以漠然置之呢?

  請大家仔細地想想吧,戒殺放生究竟是積極幫助人,還是隻積極幫助動物,是不是緩急輕重倒置了呢?”

  己亥年(2019)第三期

  放生法會共修

  明日2019年4月9日,己亥年三月初五,應大衆所請,積福慧啓建2019年度第三期放生法會。祈願衆等業消智朗,障盡福崇,人心轉而天眷常臨,雨暘時而五穀豐登。(注:接收放生功德款截止時間爲今日24: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