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二百五十一):千秋攻伐一盤棋。

  在北洋史上,張作霖、張勳、張宗昌以及張敬堯,堪稱是梟雄起於草莽的代表,四位北洋軍閥中大腕兒,發跡之前均屬於草芥螻蟻角色。對於 “四張”一類人有如是分析:“這一批人很能勇敢奮鬥,但有破壞性,如引導得法,也可以變成一種力量。 ”事實是“四張”都沒有成爲代表光明的那股力量,而恰恰站在了對立面。按照草根逆襲的橋段,他們得勢後的特點,也確實是事事站在守舊落後的一邊,甘當名副其實的被打倒的“軍閥”。但是北洋混沌的時代,“四張”以窮苦出身,卻可以在後來浮沉宦海,位居顯要,原因也很乾脆利索,那就是窮則思變。在當時白手起家,一般出路有兩條可以走,那就是投身行伍和落草爲寇。

  但是,這兩條路其實都一樣,在那個年代沒有多少區別,有人先爲匪後來又投軍, 也有人先從戎然後再做匪,還有人時匪時兵,別人也弄不清,反正是在外面靠槍桿子混喫混喝。北洋四張之中,張作霖其實是先從軍,以後又投奔綠林,隊伍壯大後再被招安;張宗昌先爲鬍子,再投行伍,張勳和張敬堯則是直接當兵,一步到位。四人在日後均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情來,就在於他們最終都當了兵,因聰明機巧和好講義氣又都深受上司賞識,也得到部下支持,很快就掌握一定人馬。宣統三年,張勳已做到提督這一級,張宗昌當上了南軍的團長,張作霖也是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而張敬堯則是第三鎮十一協二十二標標統。

  其實,張宗昌是一根風吹兩邊倒的牆頭草,他先是投南軍,接着改奔直係軍閥馮國璋,後又改歸奉系軍閥張作霖。人馬是越來越多,地盤也越來越大,還有白俄軍撐場面,結果在民國十四年,就當了山東軍務督辦,最後做到直魯聯軍總司令,成爲張作霖的副手。張勳在宣統年間效忠清廷, 率領江防營與義軍死戰, 僅僅三個月就從提督升爲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憑着這個位置和與北洋軍閥老頭子的老關係,先是成爲半個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以後再做安徽督軍,插曲中還自封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

  就連“張毒菌”張敬堯,也是由團長、旅長、師長一路榮升。民國七年,因爲段祺瑞的賞識,當了湖南督軍,其實也算是搶了吳佩孚的位置。“四張 ”中靠着武力和機敏,擁兵自重,以至地盤最多、位置最高的,要屬張作霖了。武昌首義,他瞄準機會,率原來駐紮在洮南的軍隊忽然開進奉天省城,直接升爲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左膀右臂。江山易主後,更是縱橫捭闔,先是驅逐吉林督軍孟恩遠吞下東三省,接着覬覦關內,兩次直奉戰爭後得以飲馬長江,成爲北洋軍閥最後一位巨擘,伴隨着皇姑屯的爆炸聲,成爲老北洋的蓋棺者,演繹着王侯將相土一抔的宿命。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菜根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