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1  

日本电影天皇之称的黑泽明,在电影史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也是第一位将日本电影推向国际的导演,以通俗的剧情、深刻的议题以及刺激的大场面赢得观众们的赞赏。
在尚无纯熟的特效技巧的年代,黑泽明导演就以土法炼钢的方式,在《桩三十郎》里用简易的管线,拍摄主角三船敏郎精采的喷血镜头,当时总共拍了132次,才有如此完美的电影画面。
而《蜘蛛巢城》里刺穿君王的桥段,几乎看不出来的剪接点,让黑泽明成为当代电影大师们所景仰的大大师。

NoFilmSchool推荐了网友Phil Baumhardt制作的影片,他特别挑选了黑泽明经典作品《七武士》(Seven Samurai)最后的对战场面,从镜头语言以及剪接的技巧分析这场戏的精华之处。
如同其他电影的动作场景,角色及镜头运动的连续性都是说服观众非常重要的关键,黑泽明在拍摄大场面时,使用了多台摄影机,从不同角度捕捉打斗的重点,配合著快速变换各个视角的镜头,除了让画面的连续性更流畅,也让观众在观看时感觉置身其中。
在某些特定的场景,黑泽明则利用了远景让本来紧绷的气氛稍微获得缓解,也有一些手持镜头随著妇人们、武士的移动,带出剧情中角色们急遽的情绪变化。

 

虽然镜头语言中有一些既定的公式与规则,例如正反拍镜头的180度线、运动镜头与静止镜头衔接上的互斥性…等等,许多导演还是勇于挑战制式化的剪接方式。
回溯到法国新浪潮的重要人物尚卢高达(Jean-Luc Godard)的新浪潮代表作《断了气》(Breathless),高达打破剪接的连续性将两个看似同样的镜头接在一起
或是把一颗长镜头从中剪去一些部分,观众在观看时会很明显地感受到画面「跳」了一下,这样的剪接技法影响了非常多的电影创作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鬼片里面从远处突然出现在面前的鬼。

 

回顾电影史上,乔治梅里叶(Georges Méliès)的著名作品《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早在1902年就发现了电影的这个秘密,他利用停机再拍的技巧,将电影塑造成为魔术、幻术最佳的传播媒介。当然这与当时的拍摄技术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因为使用底片拍摄的风险在科技尚未纯熟的时代非常大,常常会有冲洗不完全、过度或太少曝光,甚至在拆卸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断裂,都会让拍摄的影像变得不完全,但这也成为了电影创作者激发想像力的来源。

 

有些电影创作者也从这样的经验中发展出了一套剪接系统,如平行剪接之父格里菲斯(D.W Grifith),他将同一个时间里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情剪接在一起,让观众可以在观赏时更进入电影正在发生的事件。
他的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Birth of a Nation)拍下了演员们开门,后面正有一群人追赶上来的画面,这样的剪接方式我们称为平行剪接(交叉剪接)。
而他在《忍无可忍》(Intolerance)里面也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交叉剪辑,也被视为电影史中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当然也有创作者撇开故事性,深究不同镜头放置在一起所产生截然不同的意义,极致地翻玩蒙太奇。
苏联导演库勒雪夫(Lev Kuleshov)著名的蒙太奇实验,将一碗汤、一副棺材里躺著一个小女孩、一个男人的脸以及一名躺在椅子上的贵妇,以不同的顺序接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意义,观众们也给予了不同的反应及诠释,这似乎打通了创作者们的任督二脉,开始懂得使用影像而不只是对白、字卡来说故事。

 

一部电影除了好的剧本配上会说故事的导演,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剪接。
从过去手工的Steenbeck剪接台,操作线性16厘米底片剪接,进入数位时代使用电脑的非线性剪接,一直到电脑动画、特效的出现,电影剪接的技术随著科技不断进步。
然而剪接的方式以及技巧仍然仰赖导演、剪接师或是制片的天份,每一次的剪接、每一颗镜头都应该有一个最终目的,将看似不相干的镜头重新配置、摆放,蒙太奇的神奇魔力才能带给观众完美的视觉飨宴。
而承袭过去电影前辈所创作的电影,创作者们可以从中探究剪接技巧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消化、融合进而产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文章转载自seboxhong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