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8日,國家醫療保障局(下稱國家醫保局)公佈了2018年醫療保障領域主要指標情況。其中,有幾項數據格外引人注意:截至2018年末,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總收入21090.11億元,總支出17607.65億元,累計結存23233.74億元。

  不難發現,結存金額多出支出金額。“是否意味着今年一分錢也不徵繳,基金也夠花?”南開大學衛生與醫療保障中心主任朱銘來拋出這樣的問題,看似很合理,但他隨後給出了答案,“這筆賬,絕不能這麼算”。

  屬地管理弊端日益凸顯

  “雖然看似結存數很大,但背後是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朱銘來舉例,就全國而言,浙江、江蘇、廣東三省幾乎佔據了基金結餘的70%左右。就省級而言,廣東省的深圳與廣州兩個地市級區域,又佔據了整個省內結餘的大部分。

  爲何會造成如此大的差距?

  當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經辦管理採取屬地化管理原則,基本特點是地理區域分割、險種分割、地方財政承擔基金兜底責任、經辦機構公辦公營……簡言之,“就是各地基金各自收入,各地虧空也各自承擔,各地結餘和配送也要各自負擔。”

  屬地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制度“碎片化”。以往,城鄉醫保管理在人社部門和衛生部門分治的基礎上,受制於政府條條塊塊的治理結構,分化形成了“不同主管機構、不同管理機制”的管理模式,並牽制醫保經辦與監督制度也“割據”與“分裂”。城鄉醫保各個要素制度被多重分割,最終在醫保制度的“大碎片”基礎上,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小碎片”制度體系。

  2018年的重磅組建的國家醫療保障局,意在對這一現象進行“重塑”。國家欲從組織層面上爲這一現象劃上句號,爲理順管理體制、強化政府醫保管理職能奠定了基礎。

  更多的錢將花在兩方面

  “曠日持久的醫保管理體制之爭,純屬‘中國現象’,且在國際上罕有所聞。”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會長王東進,曾在自己撰寫的一篇文章中這樣說道。

  對比國際,來自世界銀行衛生經濟學家韓瑋,用韓國醫保體系與中國作比,並指出了對方的“反超”之術——完整完善的醫療信息系統。

  據韓瑋介紹,韓國醫療信息系統不僅能夠收集到每家醫院的每一筆數據,還能夠收集到醫院爲患者開具的處方、患者根據處方到哪家藥店拿藥等等,“實現所有數據的完全可追蹤”。“甚至如果政府部門需要緊急召回某種藥品,這個醫療信息系統可以很快提供需要召回的人數,或需要召回的藥店數,可以實現數據的完全透明度。”韓瑋說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許,韓國給予我國的啓示是如何能在頂層設計上收集並使用數據,進行對醫保的精算管理,從而減少醫保基金的浪費與不均。

  4月2日,國家醫保局公佈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一份預算報告,或可窺探國家接下來的工作。報告顯示,2019年,國家醫保局財政撥款總預算支出是29605.03萬元,其中明確,更多的錢將花在醫保體系建設和信息化運行服務上。這兩類的預算支出達到了15497萬元,佔醫保局財政撥款總支出的52.3%。

  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是國家醫保局,還是地方醫保局,都在頻頻釋放“威力”,攪動着醫療和醫藥跟着變革創新。那麼,新時代的中國醫保改革,究竟要破什麼和立什麼?各地在醫保支付方式方面有哪些創新探索?作爲購買方,醫保青睞什麼樣的醫療模式?醫療服務新業態如何納入醫保?醫療機構的醫保負責人如何適應新規劃做好預算?醫保對醫療服務的監管將呈現哪些新趨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在4月27日舉行的2019博鰲·健康界峯會之中國健康保障力論壇上一一揭曉。

  屆時,醫保官員、醫保研究專家、公立醫院書記/院長、醫健企業高管、民營醫院等衆多醫健領域精英,將齊聚海南博鰲,圍繞“新時代醫保的守正與創新””醫保與醫療:協作走向價值醫療””醫療服務購買與價格形成機制””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與醫療服務監管”等主題,做權威而專業的系統性解答。

  假如您對醫療保障亦有獨特見解,歡迎您共赴現場。讓我們戊戌四月,相約海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