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洞察獲千萬融資 媒體轉型賦能產業互聯網 服務BAT等80家公司

李攀認爲,硅谷洞察的角色就是“硅谷的資源入口”。

鉛筆道記者 | 戴麗芬

在舊金山的一場區塊鏈峯會,臺下聚集了上千位來自全球的區塊鏈從業者。臺上,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線上匿名之父” 的密碼學家 David Chaum等學術界大咖,還有來自英特爾、甲骨文、Vmware、騰訊、光速資本等各界區塊鏈前沿專家相繼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是一場由硅谷洞察舉辦的行業峯會。硅谷洞察的前身是硅谷密探。李攀以硅谷科技媒體切入市場創立了硅谷密探,累積了硅谷公司、專家、學者資源。去年8月,硅谷密探進行品牌升級,更名爲硅谷洞察,定位於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平臺一端連接硅谷專家資源,另一端連接國內大健康與教育產業,通過媒體、研究院、商務活動3方面業務來連接兩端資源,幫助這些企業實現科技化。目前,公司已經累積了80多家企業客戶,其中包括騰訊、阿里、百度、中信等。至今,公司已舉辦過三次規模在兩千人以上的峯會,每年有100+場線下活動。平臺已經累積200多名全球專家,全網訂閱用戶已經超過400萬。去年年底,硅谷洞察獲得來自朋樂資本和遠見前沿資本的千萬級別A輪投資。

注:李攀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爲內容真實性負責。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從To C到To B

“從觀察者變成了參與者。”李攀這樣總結項目的角色轉變。

這個轉變並不在他最初的計劃之中。2017年,鉛筆道曾報道過硅谷密探,發表文章《融資700萬 他爲175萬華人呈現硅谷創業圈 全網閱讀1.5億》。李攀於2015年5月啓動硅谷密探新媒體矩陣,本是爲了研究硅谷的科技創新產品。

硅谷密探主要有三塊業務線,一是報道創新公司、實驗室及科學家;二是與鬥魚合作直播,與騰訊視頻合作推出短視頻欄目;三是組織國內企業、投資機構赴硅谷考察學習。

在新媒體運營過程中,李攀不僅累積了很多產業頂級專家和企業資源,還練就了對互聯網行業的敏銳嗅覺。去年中旬,李攀感受到產業互聯網到來的氣息。

“科技的應用場景在不斷擴大,新興技術不光可以應用在人與設備之間,也可以擴展到設備與設備之間的應用場景。”

李攀進一步解釋,“如果說,在消費級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人與商家之間形成了更好的互聯及交易。那麼,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又將增添更多的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聯及交易。 ”

李攀看到國內的大環境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國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互聯網產業進入下半場;另一方面,國內底層技術的持續積累,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IoT等技術正在逐漸積累強大的勢能。這些技術有些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有些在改變生產關係和利益分配方式,而有些在提升機器間傳輸數據的速度和容量,這些技術或將催生傳統產業的升級。

於是,他更加堅定地認爲,從消費企業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轉變,是一個未來的趨勢。在這個時候,企業對於技術在產業中應用落地的渴求也會變得更大。而在這點上,國內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與硅谷或許還存在差距。

李攀看到,即使類似於像BAT這樣企業,他們在助力產業科技化的過程當中,也會遇到很多的挑戰。“他們也需要有更多的專家人才,更多的思考,或者一些已經探索出來的經驗,讓他們避免走一些彎路。如果企業需要硅谷這方面資源,我們就是一個很好的入口。”

去年第三季度,李攀決定進行品牌升級,把硅谷密探更名爲硅谷洞察,平臺角色也從媒體轉變爲企業服務。考慮到公司的資源,李攀把業務聚焦到大健康和教育兩大產業。

硅谷的資源入口

李攀把硅谷洞察的角色比喻爲“硅谷的資源入口”。平臺爲企業提供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新媒體、行業研究、企業諮詢、商務活動,以及PR。

比如,一個企業有云技術的需求,平臺就可以爲對方提供行業的定製報告和調研。報告由平臺與專家合作完成,可以幫助企業梳理這項技術在這個產業裏的新的應用場景,該行業在硅谷的發展趨勢,以及企業關注的核心問題。

而後,機構會圍繞該技術話題,在硅谷組織專家團隊與國內相應企業舉辦圓桌探討會。在會上,產業界的一線研究專家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與企業進行深度交流。李攀認爲,圓桌會議的形式更有利於雙方進行深入交流。

此外,藉助媒體平臺,機構將會輔助雙方企業塑造影響力。

BAT等大型企業和硅谷洞察持續有多項業務合作。例如騰訊,騰訊的AI加速器在品牌層面與硅谷洞察合作;騰訊的青藤創業營由硅谷洞察提供定製化的商務考察內容;騰訊在區塊鏈方面的事業部門也曾多次參與平臺的區塊鏈產業峯會。

經過四年的資源積累,硅谷密探從面向C端的新媒體平臺,成長爲面向產業、爲產業提供服務的硅谷洞察。李攀認爲,團隊已經從硅谷創新生態的觀察者,成長爲一個深度參與者。

雖然角色發生了轉變,但李攀的初衷並沒有改變。他希望,“幫助創新者提升創新力,通過資源入口的角色,把硅谷的技術創新對接給國內的技術企業。”

談及硅谷的技術創新,他認爲每一個硅谷創業者的創新基因都是由背後整個硅谷的創新生態來支撐的。

就企業創新來看,硅谷的創新生態由產業、學術、研究整體構成,產學研三者螺旋交替上升。同時,企業創新的形式也是多元的。比如YC孵化器,有強大的導師資源,及優質的創業課程,幫助初創企業進行內部創新。

李攀介紹,硅谷還有大量的To B類型的孵化器在低調地服務着產業的科技創新。比如,散佈在全球各地的Techstars則針對合作企業運營定製化的加速器,它們幫助巴克萊銀行培養大量對口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幫助GE孵化物聯網相關的技術公司。在這樣的合作中,傳統企業降低了科技創新的決策成本和技術門檻,而To B初創企業則獲得了潛在的客戶和產品試驗的場景。

團隊方面,李攀碩士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大學產品設計專業,曾在陽獅和奧美擔任藝術指導和創意總監,在Moxtra擔任市場顧問;聯合創始人兼COO秦備,碩士畢業於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網絡專業,曾在硅谷人力資源公司Intellipro Group 擔任技術總監;聯合創始人盧毅碩士畢業於麻省大學人工智能專業,曾在Lyft負責分佈式網絡相關開發。

另外兩位合夥人是倪鬆與周熙涵,分別畢業於紐約大學碩士與佛羅裏達大學MBA,倪鬆曾在Cisco擔任戰略顧問,周熙涵有十分豐富的活動經驗。

目前,公司已經累積了80多家企業客戶,其中包括騰訊、阿里、百度、中信等。至今,公司已舉辦過三次規模在兩千人以上的峯會,每年會有100場以上線下活動,累積了200多名全球專家,平臺全網訂閱用戶已經超過400萬。

李攀表示,現在的硅谷洞察更加明確了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即做好“產業鏈接硅谷資源的第一入口”,幫助更多的國內企業連接硅谷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