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在北京西郊的暢春園病逝。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繼承皇位,是爲雍正皇帝。

  關於雍正帝即位的問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有弒父篡位之說,有修改遺詔之說,也有康熙臨終欽定之說。但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雍正之所以能順利得到皇位都離不開他身邊的一羣得力幫手相助,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四爺黨”(雍正在皇子中排行老四,所以人稱四爺)。

  “四爺黨”成員既有康熙帝的其他皇子,也有朝廷重臣,還有在野的高人。其中核心成員有:皇十三子允祥、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雍正府邸幕僚戴鐸。非核心但比較重要的成員有:十六阿哥允祿、十七阿哥允禮、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馬齊、吏部左侍郎張廷玉。那麼,這些“四爺黨”成員後來都有哪些結局呢?

  皇十三子允祥是雍正皇帝的死黨,被雍正稱爲“柱石賢弟”。雍正登基後,立馬冊封他爲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參與處理重要政務。後來,雍正又賜允祥“鐵帽子王”資格,即親王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清朝歷史上的第九位鐵帽子王,而此前獲此殊榮的八位都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雍正對允祥的評價是:“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步軍統領隆科多是康熙帝第三任皇后佟佳氏的弟弟。由於佟佳氏也是雍正帝的養母,因此雍正一直稱呼隆科多爲舅舅,即便在他登基稱帝后,這一稱呼也沒有改變。康熙皇帝去世時,隆科多的職務是步軍統領,掌管着京師衛戍部隊。因此,隆科多是公認的皇權交替之際最爲關鍵的人物。雍正登基後,隆科多曾極受重用。他擔任吏部尚書期間,銓選官吏可以不經過奏請,直接由他定奪,因此當時有了“佟選”一說(隆科多姓佟佳)。不過,隨着雍正帝位的穩固,加上隆科多本人也過於得意忘形,結果導致雍正帝對他失去了信任。最終,隆科多被抄家、逮捕,幽禁至死。

  川陝總督年羹堯在當時掌握着由皇十四子允禵統領的西北大軍後勤供給,也就相當於掌握着西北大軍的命脈。因此,年羹堯也是皇權交替之際的關鍵人物,其作用僅次於隆科多。雍正登基後,年羹堯深受重用,被任命爲撫遠大將軍,代替皇十四子允禵成爲西北大軍的統帥。然而,年羹堯在位極人臣後,卻變得愈發狂妄、擅作威福。最終,雍正給年羹堯開列了九十二款大罪,賜其獄中自裁。叱吒一時的年大將軍結果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

  在“四爺黨”的核心成員中,戴鐸是最默默無聞的一位,但他所發揮的作用卻非常重要。早年雍正帝和皇位還八竿子打不着的時候,戴鐸就爲其制定了一套詳細的奪嫡方略,雍正就是按照這套方略步步爲營,最終才走到了人生巔峯。不過,雍正帝認爲戴鐸的方略雖然大方向沒錯,但細節上出入很大,因此他對戴鐸的評價是:“語言雖則金石,與我分中無用。”因此,戴鐸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比較悲催了。雍正登基後,他只是被打發到了年羹堯手下當差,後來還因貪腐問題,被雍正帝下令處死。

  非核心但比較重要的“四爺黨”成員中,允祿、允禮這兩位皇子都支持雍正即位。雍正元年(1723)三月,允祿承襲莊親王爵位(早年康熙帝將他過繼給了莊靖親王愛新覺羅·博果鐸),後來歷任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黃旗滿洲都統等職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去世,享年73歲。

  雍正元年(1723)四月,允禮被授予果郡王爵位,後又晉封爲果親王。雍正帝對其相當賞識,不僅任命他擔任多項重要職務,還在自己臨終前任命允禮爲顧命大臣之一。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終年42歲。

  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馬齊早年曾支持皇八子允禩即位,結果遭康熙帝嚴懲。康熙晚年時,馬齊已經成爲“四爺黨”成員之一了。雍正登基後,馬齊與允祥、隆科多等人一同被任命爲總理事務大臣。雍正在諭旨中寫道:“馬齊在此番大事中甚是勉力勤勞。他的勤勞,非尋常勤勞可比,勝於一切功績。”乾隆四年(1739年)去世,享年87歲。

  吏部左侍郎張廷玉也是“四爺黨”非核心成員之一。雍正登基後,張廷玉得到重用,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雍正帝臨終前,張廷玉同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等人一起被任命爲顧命大臣,併成爲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享年84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