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被劉邦譽爲“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漢朝建議後,張良有感政權日益穩固,於是提出辭呈,劉邦答應了。劉伯溫是朱元璋身邊的首席軍師,在民間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美名,可是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卻不肯放走劉伯溫,最後不得善終。

  爲什麼劉邦肯放走張良呢?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有四點。

  1.劉邦雖然殺了一些功臣,但那些都是擁兵自重的異姓諸侯王,長沙王吳芮主動放棄大部分領土和兵權,最後得以善終。至於蕭何、樊噲、陳平等重臣,都沒有遭到清掃;

  2.張良智商高情商更高,劉邦開始賜予他三萬戶爲食邑,被張良拒絕,自己請封開始與劉邦相遇的地方。漢朝建立後,更是很少出入朝堂,最後直接請辭歸隱。

  3.雖然張良頗有才能,但是影響力卻很小,因爲在跟隨劉邦的日子裏,他與其他同僚很少有交情,也就是說,在朝堂上沒有黨羽。

  4.就算劉邦去世了,朝堂上還有呂后,還有呂后身後的外戚,這些人完全可以鎮得住場面。比如呂布邀請張良出主意保護劉盈的太子之位,張良也沒有推脫。

  與劉邦和張良的關係相比,朱元璋和劉伯溫的關係差得多了。雖然朱元璋稱讚劉伯溫是“吾之子房”,可是他在汪廣洋的封伯誥詞中說“剸繁治劇,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由此可見,朱元璋心中的“張子房”並不只劉伯溫一人,更讓人喫驚的是,汪廣洋還曾被劉伯溫說過“不配爲相”的三人之一。

  其實,在朱元璋的陣營裏,沒有真正的“張子房”,爲什麼呢?不是因爲劉伯溫等人的才能低,而是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位頂級謀士,對當時的天下大勢洞若觀火,這一點朱元璋比劉邦要強些。《明史》有記載,張士誠圍攻安豐時,劉伯溫建議不要救援,可是朱元璋沒有聽從,還是親率大軍。雖然過程有些兇險,可是收穫卻相當大。

  《明史》多處都有記載,朱元璋打天下常常是自己運籌帷幄,他這樣評價劉伯溫,“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對劉伯溫提出的建議,朱元璋都要過濾一下。從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名單可以看出,文臣謀士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軍功赫赫的戰將。當時同一天封的是六公二十八侯,劉伯溫的誠意伯是後來加封的,由此可見,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更尷尬的是,劉伯溫點評“不堪爲相”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後來都官至宰相。劉伯溫的死與胡惟庸黨爭有關,他欲退卻不能,以當時朱元璋對大臣的監控手段,說朱元璋不知情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劉伯溫的去世與朱元璋的縱容也有一定關係。

  參考文獻:《史記》、《明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