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戴姆勒和吉利达成了第一笔造车领域的合作——双方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

  smart从此将成为“准中国品牌”,不仅因为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了中国,新车型也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根据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生不逢时的“精灵”

  这一桩突如其来的合作背后,是smart近年来持续不振的销量。2004年,smart的年销量达到15万辆整车。从此之后,再也没能超越这个数字,常年在15万辆左右徘徊。2018年,smart品牌销量仅有12.9万辆,同比下滑了4.6%。

  23年前的1996年,smart在亚特兰大车展横空出世,让全世界眼前一亮。

  作为戴姆勒与手表巨头瑞士Swatch公司于1993年合作的产物,smart名称中的S代表了斯沃奇,M代表了梅赛德斯奔驰,art意为艺术,寓意双方合作的艺术性。后来,奔驰与Swatch公司分手,奔驰接收了Swatch公司占有的19%股份,成为唯一的大股东。

  然而甫一开始,smart的销量就没有达到预期,1999年全年销量仅为八万辆。除了世纪之交全球汽车市场不景气的外部因素,消费者对两座车的反响也不是很好——即便在路窄车多的欧洲,这样一辆过于小巧的车依然被视为不够实用。

  smart业绩不佳的原因,被戴姆勒认为是“错误的时机”,市场和消费者当时对二座车无法真正接受。但戴姆勒乐观的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小型车基本能够满足都市人的日常出行需求,是作为家庭第二辆车比较好的选择。

  但显然,戴姆勒的预计并没有成为现实,smart始终未能迎来大红大紫之日。据估计,自1998年推出以来,smart品牌已经累积亏损约40亿欧元。

  相比之下,宝马集团旗下的小型车品牌Mini品牌全球销量则有36.15万辆——无它,只因为Mini尺寸比smart要大上不少。

  smart不温不火的背后,

  是小微型车的末路

  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小型车已经越来越不受消费者的待见,尚酷停产了、甲壳虫也确认不会以纯电的方式回归,smart的落寞并非孤例。

  以中国车市的数据为证。2010年,两厢车在轿车市场的占比高达21.4%,2011年稍有下滑,但也达到21.1%。2015年-2017年,A0级小车全国销售数据创下十多个月连跌。

  如今,两厢车市占率还不到5%。A0级两厢车几乎全面衰退,曾经红红火火的标致207早已停产、208引进无望,福特嘉年华等车型也停产多年,至于微车之王铃木,更是彻底退出中国,即便是曾经的神车大众Polo,如今月销也只剩六七千。这一细分市场,已无没有月销过万的车型。

  “伪运动概念”曾经帮助两厢车一时走红,但当80后开始结婚生子,需要换上更大的车;而90后以更高的起点进入汽车消费后,这一概念就很难再吸引到越来越精明的年轻人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两年小型SUV新品推出多,小车市场的竞争逐步激化,A级两厢受到SUV的分流影响较大,导致A级两厢份额严重下降。曾经两厢车“个性时尚”、尺寸轻巧的“加分项”现在都能被SUV替代。

  smart虽然有戴姆勒的加持,但在中国市场也是始终无法打开局面。2014年,正式入华5周年之际,smart在华销量才达到5.5万辆,而在2018年smart销量也只有2.8万辆,这一成绩还不如SUV中某些热门车型一个月的销量。

  电动化?依然难救smart

  当今汽车发展的四大方向是所谓“新四化”: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以及共享化。

  戴姆勒与吉利合作后的smart,目标也瞄准了这四个领域。首先如前面所提到的,smart将致力打造全新一代纯电动版本。电动小车本身便具备省电、灵巧、方便、价格低等优势,加上政府的补贴和鼓励政策,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电动化并非坦途一条。过于小巧的车型,对smart的电池容量造成了相当大的限制,如果smart的续航里程不能超过300公里,仅凭品牌溢价能力,将难以长久在市场获得青睐,未来也只能是“凉凉”。

  共享化或许是smart有所希望的另一条路。smart这样的精品小车比较适合作为共享汽车等移动出行的工具,戴姆勒旗下的Car2go目前就以smart为主力车型。

  另一方面,吉利则是国内车企中移动出行做得最为出色的,2015年成立的曹操专车,目前已经成为移动出行领域的主力军。作为城市移动出行领域用车,小巧灵便的smart有安全、时尚、品牌知名度高等优势。

  或许戴姆勒和吉利也已经认识到smart过于小巧的身材,已成为限制smart发展的桎梏。在公告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表述:“作为整体新车型研发规划的一部分,smart未来产品阵容还计划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级别车型细分市场。”

  一个紧凑级身材的smart或许不再时尚,但可能会更好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