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角度寫了這本書,還是個日本女性作家。最出名的不過是那幾句評價"日本人生性好鬥而又平和禮讓;窮兵黷武又崇尚美德;忠心耿耿又背信棄義;無所畏懼又膽小怕事;固執僵化又審時度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看著矛盾卻又很真切。首先這書出現的時候是二戰後,美國在二戰中對這個東方的敵人所表現出來的"活死人"戰鬥精神確實很震撼,所以自然希望對這個曾經的敵人想要深入了解的好奇心,也是後續怎麼對待日本做參考。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這本書就應運而生了。其次說書的主角,每個民族都有輝煌的一段時間,匈奴,蒙古,日本都是如此(韓國好像比較例外,雖是半島有劣勢,但想想羅馬)日本在近代確實是東亞的先行者,現代和傳統拉鋸下的日本社會最終走上軍國主義有其歷史必然。可看下(最後的武士)電影。再次說日本人的軍隊為什麼可以把人變成活死人,這裡除了奉行武士道外有個很小的點大家注意下,日本文化中有句話(出門在外放點錯誤也是可以被原諒的)日本的社會是個高壓社會,壓力大,日本循規蹈矩活的很壓抑,看上去很乖巧,但是一旦離開這個社會,這些人就脫序了,變得可怕起來,所以任何獸行都不會在心中有波瀾。(真實故事:日本兵進村,一聾老婆婆沒聽到村裡的警報,做了午飯在家等兒子,在田裡的兒子放不下老母所以選擇回家,最後發現日本兵把這對母子生殖器割下互換位置,這是一個民間抗日博物館館主收集到的真實故事)最後說美國,美國雖然在二戰中感受到東方的軍隊視死如歸的精神,但是最終還是被他們踩在腳下,所以並沒有將日本真正尊重起來。但是隨後的韓戰,美國人再次刷新對東方軍人的認識,日本軍人不是東方軍人的最高高度,所以回過頭來,菊與刀中的日本已經亡了,日本社會有了新的變化,現在的日本研究是需要新的觀點著作了,不要抱著菊與刀不放。


矛盾的國度

日本的國土面積只有37.79萬平方公里,比雲南省還要小,但是在二戰中,這個小國卻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不曾有哪個國家能夠帶給我們如此複雜的情緒。走進日本,一面是以古都京都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京都縱橫交錯的斑駁小路上,每個石塊彷彿都在講述著古老的故事,具有年代感的百年老店隱藏在一條條古舊的小路邊,這些店鋪具有上百年歷史的也不再少數。

另一面就是東京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東京是日本的經濟中心,擁有聞名的京濱葉工業區,主要工業有鋼鐵、化工、精密儀器、電子產品等。在「東京心臟」之稱的銀座地區,更是購物天堂。日本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卻也是傳統文化保留最好的國家。日本人一方面禮儀著稱,另一方面,卻在二戰中犯下了滔天罪行。這樣一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國家,為什麼會給我們帶來如此矛盾的觀念呢?也許下面的這本書會帶給我們一個答案。

《菊與刀》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1944受美國政府之託,寫就的一本經典巨著。這本書對日本人進行了深刻而又細微的分析,而且指導了美國戰後對日本的管理和改造。即使過去了70多年,經典的意義就在於這本書在今天依然能夠帶給我們了解日本的方法與思考。

魯思·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的人類學家,她的研究以開放的思想為基礎,又能夠在細節之處發現問題的所在,《菊與刀》這本書僅僅通過作者與日本人交流、查資料、觀看影像資料而完成, 由此可見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思維方法。

《菊與刀》這本書圍繞著日本社會的社會結構和倫理準則,深刻而詳細的敘述了日本社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我們看來如此矛盾之處。

一、日本社會的等級制

1、日本從有歷史以來就維持著等級制。

2、在等級制下保持著各個階層的「各安其分」。

3、即使是在「明治維新」這一重大的歷史改革浪潮中,等級制的觀念也絲毫沒有被動搖。

4、各個階層維持著「各安其分」,但是也允許反抗非法侵犯。各個階層維持了各自的生活與尊嚴,所以人們也就順從於等級制。

二、日本社會的倫理原則

1、日本是建立在「恥文化」基礎上的。按照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關於「恥文化」與「罪文化」的不同,日本人在生活更多的是「受到社會外部力量的強力制約」。如果認為遭受恥辱,必須洗刷污名,必要時會報復對方,或者自己自殺,也許這就是日本始終存在著高自殺率的原因。

2、日本人不輕易「承恩」。「恩」在日語中就是承受的重擔、債務和重負。所以,貿然幫助別人不僅不會帶來感謝,反而會帶來反感。

3、義理這個詞是日本獨有的關於道德體系的重要內容,且「難以承受」。義理分為兩類。一類作者稱之為「欠社會的義理」,字面翻譯就是「報答義理」,即向周圍人報恩的義務;另一類稱之為「欠名譽的義理」,大體上類似於德國人的「榮譽」,即保持名譽不受任何玷污的責任。

義理必須回報,如果逾期,還會像利息一樣增長,義理這個概念,可以參考西方人對於借債還賬的概念。日本人的終極目標是博取普遍尊敬的名譽。在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的改變方法,如果失敗,則轉變態度,開始新的嘗試。

4、日本對於道德和自我約束要求極其嚴格,但是卻不禁私慾。稱這些私慾為人之常情。

三、特殊的養成方式

基於恥文化為基調,同時恥辱感也是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在自我修養方面,主要來自與兩個方面:一類是培養能力,另一類是作者稱之為的「圓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對於孩子的特殊教育。嬰孩時期受到的嘲弄,是很多日本成年人害怕受到嘲笑和輕蔑的根源。而且在童年時期必須養成一種習慣,即獲得同伴們的認同,也就是得到外面世界的認同。

日本是我們的鄰國,可是日本人確實如此的陌生,如此的矛盾。借用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觀點:「日本人好鬥而溫和,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禮,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歡迎革新。他們十分介意別人對自己行為的看法,但當別人對其劣跡毫無所知時,又怡然自得。」戰後的日本創造了經濟上的輝煌,卻始終無法擺脫二戰時的罪孽,直到今天,參拜著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的問題,依然引起了鄰國的憤怒,日本人對於戰爭的反思遠遠沒有達到像德國一樣的程度。也許只有當他們真正感覺到只有對戰爭有了最深刻的懺悔,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正好前段時間才看了菊與刀這本書,看看一個西方人視角,特別是一個受過日本傷害的美國人眼中的日本。

日本是一個很矛盾的民族,他們仰視一切強大的力量,在生活中極其禮貌,一方面又極其瘋狂;一方面保有對傳統的傳承,一方面又對於西方的極度渴望;這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很奇怪,他們欣賞的櫻花,極短暫又極美麗,他們甚至在骨子裡渴望死亡。

菊花與刀實際是武士階層的價值取向,我一直很奇怪他們對於忠義的態度,日本最喜歡的中國名著大概是三國,他們居然很崇拜呂布,一個亂世中的失敗者,認為在亂世中為理想而奮鬥值得肯定,而不在乎過程中的反叛;

他們謙卑的學習每一個他們認為可以強大的對手,又固執地保留他們執念,和對於侵略的態度不同,日本對於黑船事件的態度是紀念一個美國人幫他們打開國門,開眼看世界;

我一直不喜歡日本,但近來發現我對於這個國家缺乏基礎的了解,寫的雜亂無章,盲目的自大可能蒙蔽我們雙眼,我們缺乏對於對手基本的尊重和了解,以及一個老大帝國的夢


  • 這本書的背景
    • 《菊與刀》是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受命於美國政府,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查報告,旨在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戰敗後的日本。1946年,《菊與刀》整理出版後,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這本書被稱為現代日本學鼻祖關於日本研究的經典著作。
    • 書名《菊與刀》很有意思,「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徵,「菊」和「刀」象徵著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作者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的等級制度和相關習俗。作者通過提煉日本國民細小行為之間的聯繫,進而搭建起特定人群的總體生活模式。在美國作戰的對手之中,日本無疑是最讓人費解的。因此,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就成了戰爭的需要。此書為日本國民性格作出了精準地判斷,為美國政府的決策提供了準確的參考。
  • 菊花的含義
    • 菊花是日本帝國皇室的徽章,菊代表日本民眾的忠君思想。二戰結束前的日軍官方制式軍刀柄上都有這個菊花徽章。海軍的艦首也是一個銅製的菊花,代表這個軍艦是天皇的寶貴財富,要精心愛護,不能損毀。而櫻則是日本武仕的象徵!
    •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而櫻則是日本武士的象徵。江戶時期,日本整頓河流,在河流兩岸種植大量櫻花和柳樹。自此,日本開始逐漸形成賞櫻文化。而把武士道與櫻花相關聯起來的重要推手,莫過於明治時代的學者新渡戶稻造,他在《武士道》一書開章寫道:"所謂武士道,就是如同日本的象徵——櫻花一樣的事物。"繁花盛放的櫻花與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相似,而凋謝的時候才是最美的時候,又與日本武士所追求的發揮自己最大價值,死而無憾相契合。這兩點都成為了櫻花和武士道精神最重要的黏著劑。
  • 菊與刀的來歷是什麼?
    • 日本菊是源於中國的一個舶來品。從文獻上看,最早記載有菊花的相關文獻是菅原道真的《類聚國史》,成書於892年。而在《類聚國史》當中記載道:797年,桓武天皇在曲水宴上吟誦了有關菊花的和歌。這便是關於菊花在日本最早的記錄。菊自傳入日本後,便深受日本王室的喜愛,舉行菊花宴、宮中大量種菊等等。日本王室對菊的喜愛的極致,便是平安末期的後鳥羽天皇。據傳,後鳥羽天皇曾親自煅刀,設計十六瓣菊花為刀身銘紋。除此以外,皇家服飾、車輿紋樣等等也都被紋上了菊花圖案。自此以後,菊紋便在皇室當中流傳,而十六瓣菊花也成了天皇家的家徽。時至今日,可以看到日本護照封面便是一朵十六瓣菊花。
  • 關於更多詳細內容
    • 可以看我的博客大匯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日本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使得整個日本民族都有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日本人從小也是受著危機教育。所以,戰爭是日本民族能夠生存的必要手段。這是所有的日本人的共識。所以,不要相信日本人民都是愛好和平的,喜歡戰爭只是一小撮人這種政治謊言。所有在外工作,經商的日本人都是間諜。這是日本人從小培養出來的愛國意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