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一個命題在持續思考中,就是如何將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去建設。這裡面工業互聯網是最容易操作的,有關部門的相關發文,也從上到下指明瞭方向和路徑,只是很難、很散。

其中百萬企業上雲計劃,筆者真心認為聽起來很美好,落實起來難度極大。

首先是為什麼要發動百萬企業上雲呢?邏輯上,我們要持續發力,在工業和製造上超越歐美。具體就是追趕德國工業4.0,然後向美國工業互聯網看齊。

其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態。

德國工業4.0的核心是CPS,因為德國的製造業原本就是很強大,這體現在既有高端裝備製造,又在各個細分產業領域裡有多項隱形世界冠軍,或者叫小微冠。我原來研究過,差不多在3000個左右的行業細分市場上,德國企業都能佔領全球市場。但是這些小微冠企業真正的市場銷售都不是很大,基本上在7000萬到7個億歐元的範圍,也就是保持在5、6個億左右的銷售額就能佔領某個細分行業的領頭羊。

那按照這樣推論,我們有更龐大的小微冠企業基礎。因為中國製造目前是全世界唯一的全品類工業品的生產國。當然,我們的生產集中在性價比相對價值較低的日用品上,或者是中低端的家用電器類。為什麼說要強調性價比?這是我們從來以灌之的企業經營之道。

性能較好,價格低廉,目的是規模效應。包括小米的邏輯也是這樣,雷布斯永遠強調的是最佳的硬體,最便宜的價格,從而對頭部企業形成殺傷力,進而佔領市場。這個策略從過去40年來,屢試不爽!

但是,這裡有一條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我們屬於從無到有,一張白紙書寫未來,所以初期要保持足夠的競爭力,才能打開市場,即便放棄掉客觀的利潤也在所不惜。

德國的小微冠不是,他們的邏輯是我做的東西最好,用最好的技術,最佳的品質,最貴的價格,換取最好的利潤,但是並不是最大的數量。這甚至是整個歐洲大部分商業的思維邏輯。所以你才能看到,小微冠們的市場價值觀我們很難理解。比如它的年產量就1萬個,那麼到了1萬個的加工量就停止了,去度假了,再多生產幹什麼呢?因為享受生活是第一位的。

這個邏輯今天寫出來的時候,筆者依然覺得很難理解。但事實就是這樣。之前筆者在去參觀芬蘭的一家企業,幾十人的規模,做控制系統的專業廠家。他們每年的銷售額差不多就是6000萬歐元左右,大概能佔到芬蘭市場的60%左右,連續多年入圍芬蘭的300強企業。企業負責人帶我們參觀了他們從研發到生產的各個環節,裡面其實有大量來自中國製造的零部件。最後帶我們去參觀赫爾辛基的歌劇院,因為那也是他們的典型用戶,做得非常棒!

後來一起就餐的時候,筆者就問他,這麼好的產品,是不是想推廣到亞洲?比如中國市場啊?那個經理卻如此回答「我們去中國幹什麼?我們每年已經有很好的業績了,最多在擴展一下波羅的海沿岸的幾個國家就夠了,趕不過來了」。我相信如果是中國企業的老闆,一定會覺得這是一個沒有遠大理想的人和企業。但事實就是那樣。

德國企業大多數是有遠大理想的,因此提出了工業4.0,因為他們想保持持續的領先,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在技術上保持優勢,纔能有其他的優勢。特別是在互聯網逐漸成為常態化,數字技術滲透到每個毛孔裏,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大量來臨,你不主動求變,那麼很可能會倒在前進的路上。

美國是互聯網的起源地,更會使用新概念。通用電氣,就是GE,愛迪生髮明燈泡的這家偉大企業,最早開始提出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其內核也是CPS,是要把數字化全面滲透到工業的各個領域,成為工業製造的細胞。因此最近這幾年來,工業互聯網成為GE的命根子,不惜為此將整體戰略全部更新。

GE出了重金,又是百億美元規模的大手筆,打造了一個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叫PREDIX。GE的老大伊梅爾特制定了GE轉型的五大計劃,首先就是專註於工業。為此將很多原來買買買的模式改為賣賣賣的模式,因為要聚焦到工業。

然後把戰略重心又進一步從工業到數字工業。這怎麼理解呢?簡單來說如果工業是更多泛指工業製造的話,數字工業則更多的是進行企業數字化,某種角度你可以看到GE突然轉型成為一個信息化公司了。他從思科,從全美各個網路公司,軟硬體公司挖來一批批信息化專家,開始全面向數字化轉型。

轉型的結果是什麼?其最終結果實際上是商業模式的大轉變。

因為GE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今天它的優勢不在於工業製造,而未來工業製造的核心靈魂是數字化,是信息化,是通過將整個生產製造的流程全部數字化後建立起來的新型的商業模式——這就是從製造商專為服務商。

因為有了Predix平臺,從產品銷售到服務成為可能!比如還是GE的飛機發動機,因為有了數字化平臺的管理,他們就把真正的製造端外包出去,甚至是外採即可。而平臺是能隨時看到系統的運行情況,包括各個部件的使用情況,當出現老化或損害的時候,就會提前預警,進而提示用戶要抓緊更換零部件。

這樣就能從設備製造商轉型為服務提供商了。說起來很容易,但是操作起來,難度極大!

Predix Cloud是整個Predix方案的核心,圍繞著以工業數據為核心的思想,提供了豐富的工業數據採集、分析、建模以及工業應用開發的能力。

由於GE本身是生產大型複雜型工業產品(飛機發動機、燃氣輪機、風力發電機、機車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端裝備)的企業,所以Predix Cloud的構建也是從GE本身的業務特點出發來,即緊密圍繞著離散製造行業裏的大型高端裝備的設計、生產和運維,提供以工業設備數據分析為主線的一系列能力,方便構建高端裝備行業的應用。

但是在Predix Cloud發展過程中,由於平臺優異的開放性,很多其他行業,包括很多流程製造和服務的客戶,也在利用Predix Cloud開發相關應用。

對工業互聯網的誤解!很多人因為不太瞭解數字化的原理和難度,望文生義,僅僅簡單以為讓工廠上雲平臺不就可以了?筆者在此還以 Predix為例詳細解釋一下。

1)Predix不只是一個平臺

Predix遠遠不止是平臺,包括了邊緣+平臺+應用三部分,其中邊緣和平臺都只是配合應用的,應用纔是Predix的最終目的。但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基於Predix只開發了一部分的APM應用,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多。

2)Predix是一個PaaS平臺

但是Predix最有特點的是將其在工業大數據的分析能力和PaaS開發能力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微服務的理念,將數據分析和建模的結果,以微服務(微應用)的方式被基於PaaS(Cloud Foundry)開發的應用框架所集成。

3)Predix只是針對GE自己的設備

Predix提供了很多基礎的演算法和模型,僅異常檢測就有十幾種機制,還有很多文本和圖像的處理模型,因此針對的是較為通用的場景,並且提供非常豐富的建模和分析工具。合作夥伴或者客戶可以利用這些演算法、基礎模型和工具,開發針對自己行業特點的分析模型和應用。

4)Predix是針對智能製造的

GE在一些重點行業裡面的重資產的運維和運營效率的提升,跟智能製造相關的內容比較少。在Predix平臺上提供的開發和分析服務裡面,與製造相關的服務也相對較少,而PHM(預測和健康管理)的服務則有很多。

現在我們彷彿對工業互聯網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相比,有許多共性的內容。比如技術基礎都是圍繞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最終的目的也都是更高的智能化,兩者內涵都是一致的。

深究起來,兩者的區別在於,德國工業4.0更側重於依靠智能設備形成的智慧生產和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其實質是工廠整體的智慧水平和互聯互通能力。

而工業互聯網不強調單個的工廠,而是一個工業互聯的大系統,即側重於依靠工業互聯形成運維和智能服務系統,強調智能設備、智能系統、智能決策的智能化(Intelligent)互聯互通。

特別是美國GE公司提出的工業互聯網源於攜帶低成本感測器的高性能設備(如航空發動機)帶來的大數據採集、大數據分析和決策,其實就是一個生產全過程監測、運維和服務系統。

你看,其實美國工業互聯網的基礎就是工業物聯網。這麼好的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廢了九牛二虎之力,GE卻下決心把它賣掉,原因在於太費錢,暫時還沒有盈利。

GE出售Predix引發三大思考!

一、Predix的誕生帶給了製造業最重要的理論輸入之一,就是互聯網+先進位造業。這使得傳統的製造業信息化不再是以拼圖的方式來構建一個一個重型的以流程為驅動的IT系統,而是走向以關注終端用戶體驗、以數據為驅動的平臺型應用模式轉變,將圍繞以產品全價值鏈數據為核心獲得創新發展作為最重要的發展思路。

有了這樣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才進入了井噴期。

二、Predix舉步維艱體現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構建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構建起功能先進、技術領先、資源富集的工業操作系統需要10~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僅僅依靠任何一家企業都難以構建起這樣一個開放複雜的系統,這需要企業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堅定的戰略定力,需要將其當作系統工程來對待。

三、Predix的研發投入很大,若想賺錢則需要很高的收入,因此需要龐大的用戶買單。儘管Predix平臺上有一些應用和工業App,但還是不夠多,導致用戶數不夠多,難以盈利。面對工業互聯網,只抓平臺是不對的,還要抓應用,抓生態系統,把它當作系統工程來抓,這樣才能讓平臺產生更多的應用,形成用戶規模效應,平臺纔能夠可持續發展。

工業互聯網平臺能不能賺錢?答案是肯定的,德國人也做到了。西門子的工業雲平臺 MindSphere便是代表。

另一個老牌的工業大企業西門子,2016 年開始推出其工業雲平臺 MindSphere,與競爭對手 GE 的 Predix 平臺抗衡。西門子將其定義為開放的工業物聯網操作系統。

MindSphere 是一個提供平臺服務(PaaS)的平臺,需要與提供基礎設施服務(IaaS)的廠商合作,西門子自己會開發一部分軟體服務(SaaS),同時也面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

MindSphere 目前還處於投入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 3 月MindSphere 上已經有 125 個工業 APP,其中西門子自己開發的應用有 25 個,並且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增長。

西門子計劃在 2020 財年實現 MindSphere 業務的收支平衡。西門子是迄今唯一設定工業雲平臺盈虧時間表的公司。目前,數字化業務的利潤率最高、增長最快。在 2017 財年,西門子數字化業務營收達到 52 億歐元,其中 40 億歐元直接來自軟體業務,12 億歐元來自數字服務業務。

說到現在,我想大部分讀者就會在心中勾勒出一個清晰的脈絡和框架了。這個系統平臺的複雜性和規模之龐大絕對是一個系統工程。也絕非是簡單上雲的問題。我想國家戰略裏之所以把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應該是在頂層設計上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去避免重複建設的浪費。

那就是說大的平臺由國家來投資建設,小微製造企業們,儘管上雲來用就好了。

如此看來, 工業互聯網是說法,工業物聯網是核心!

工業物聯網是大風口,與智能製造、CPS、智能硬體、機器人都有關聯。

工業物聯網將形成製造雲、工業雲,進而產生工業大數據,成為未來的重要財富。

——————本文完——————

作者: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祕書長 王正偉(物哥 WXID:iot-wang) 本文系作者原創 知乎專欄-新社匯授權發布

知乎專欄—

新社匯?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運營者:袁帥,互聯網數據分析運營實踐者。新社匯平臺聯合創始人,微會動平臺創始人兼首席營銷顧問,會展業信息化、數字化專家,PMP項目管理師,CEAC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網路營銷師,SEM搜索引擎營銷師,SEO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永洪數據科學研究院MVP。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認證:中國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暢銷書《互聯網銷售寶典》聯合出品人之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今日會展會員聯盟VIP個人會員,中國低碳智慧園區聯盟理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