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成長樹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文 | 暖暖媽

來源 | 暖暖媽愛分享(ID:nnmafx




這幾天在悉尼,跟國內有三個小時的時差。


雖然女兒睡覺的時候,我這邊已經是深夜1點左右,工作閒暇之餘,我還是堅持每晚跟她視頻說晚安。


昨天晚上,跟女兒在視頻裏說話,手機屏幕上的她神祕地抱着一個東西,仔細一看,是我的枕頭。


我問她:“暖暖,幹嘛要抱着媽媽的枕頭?”


圖片來源:電影《明天,媽媽不在》


她衝我甜甜一笑,說:


“我想媽媽的時候,就去聞一聞媽媽的枕頭,睡衣被你帶走了,但是枕頭上還有媽媽的味道呀!”


掛了視頻,心裏有些酸楚,也很感動。


因爲這幾年經常出差,陪伴暖暖的時間變得零碎了,面對暖暖的懂事和體貼,我有時候也會內疚。


更重要的是,我每次與女兒分開,都能深深體會到,雖然她已經不再是一個小baby,但依然會像小時候那樣,表現出對我的依戀。


圖片來源:電影《快樂結局》


這種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不僅僅表現在現實中的關愛。


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心裏,無時無刻不在牽掛着媽媽。


感動之餘,徹夜難眠,寫下這篇文章,想跟媽媽們聊聊這個話題:


孩子們心中的“媽媽”這個角色,對他們究竟意味着什麼。




先從一項心理實驗說起。


接觸過行爲心理學的人都應該知道,20世紀有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家華生,寫了一本書:《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


他在書裏倡導行爲矯正式兒童養育體系: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爲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得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儘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在他看來: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


“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之前風靡過一陣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等一系列所謂的科學育兒法則的核心思想。


而這個理論提出後,另外一位行爲心理學專家提出了質疑,並用恆河猴代替兒童來完成了一系列的行爲心理試驗,以此證明華生的這些行爲矯正理論是錯的,他就是哈洛



爲什麼要選擇用恆河猴呢?


因爲生物學家發現,恆河猴有高達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


面對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反應基本與人類是相似的。




哈洛的第一個試驗是“代母實驗”


剛出生的小猴,放在鐵籠裏,然後做兩個假猴子來替代母猴。


其中一個只用鐵絲做成,身上綁上奶瓶,給小猴提供奶水,可以隨時喝到。


另一個假猴,是用柔軟的絨布做成的,沒有安裝奶瓶,也沒有食物。



如果按照華生的理論,孩子只需要食物就可以獲得愛,那麼小猴應該會一直呆在鐵絲母猴的位置,不去理睬絨布母猴纔是。


但事實恰恰相反:


所有參加試驗的小猴,都做出了相同的反應:


只有在飢餓的時候纔去尋找鐵絲母猴喫奶,除此之外的時間,幾乎都會趴在絨布母猴的身上。



甚至有的小猴餓了也不願跑到鐵絲母猴那裏,只是把頭伸過去喫奶,而身體依然抱着沒有奶水的絨布母猴。


哈洛爲了試驗小猴面對恐懼時候的反應,他特意做了些會動的道具,比如外形恐怖的蜘蛛等。


放進籠子後發現,小猴感受到恐懼後,緊緊抱住絨布母猴


即使拿掉絨布母猴,籠子裏只剩下鐵絲母猴的時候,小猴子即使再害怕,也不會跑到鐵絲母猴的懷裏。



由此,哈洛得出的第一個結論就是:


愛,源自接觸,而不是食物。


相信這一點每個媽媽在孩子剛出生的第一天就深有體會。


暖暖出生的第一天,躺在我身邊的小牀上睡着。


半夜,她突然醒了,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奶水,聽到她嚶嚶的哭聲,我伸手過去摸摸她的小臉蛋兒,她立刻就不哼唧了。


跟孩子的肢體上的接觸,真的非常能帶給孩子愛和安全感,也就是是心理學上講的“接觸性關懷”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記得暖暖分牀,讓她獨自睡的第一天,我跟她講完睡前故事,說過晚安之後,她有一點點焦慮,對我說:


“媽媽,我還是會有一點點害怕。”


我說:“沒關係,你可以拉着我的手睡,媽媽在旁邊陪你一會兒。”


這句話猶如定心丸一樣,暖暖拉着我的手,很快就睡着了。


母愛的本質之一,就是接觸性關懷:擁抱,撫摸和親暱。


圖片來源:電影《如父如子》




哈洛的試驗還沒完。


這批沒有接觸過真正的母猴的小猴們,長大之後回到猴羣,完全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


哈洛發現他們孤僻和抑鬱,隨後又發現:


所有的公猴都失去了求偶和交配能力,母猴也一樣。


哈洛人爲幹預了20只母猴的受孕過程,發現後續的結果變得更加可怕:


這20只母猴產下小猴之後,有7只母猴生產完便不再理睬小猴,有8只經常虐待小猴,有4只母猴甚至殘忍地殺掉了小猴,只有1只母猴,曾嘗試着給小猴餵奶。



也就是說,母愛並沒有延續下去。


哈洛又做了一個絨布母猴,這次“母猴”可以搖擺着動起來。


這一批跟會動的“母猴”一起長大的小猴,成年之後基本都是正常回歸到猴羣了。



哈洛得出的第二個結論是:


母愛的本質之二三,是運動和陪伴玩耍。


再回過頭來看當時擔心孩子和母親過於親密的心理學家華生。


他在自己的三個孩子身上分別做了行爲矯正試驗。


不允許跟母親有任何“過度親密”的接觸。



三個孩子成年後全部都患有鬱鬱症。


大兒子自殺了,二女兒自殺未遂,剩下小兒子一直居無定所,靠父親的接濟勉強度日。




媽媽們一定都聽說過這些年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和延時滿足法


有一些媽媽甚至也親身實踐過。


馬伊琍就曾在微博上分享大女兒一歲多的時候的“哭聲免疫法”睡整覺的“成功”和“心得”。


致使大批的媽媽紛紛效仿。



但幾年之後,她又發了一篇微博,來反思曾經自己的盲目。


其實,培養孩子的“獨立”,並不等同於“刻意孤立”。


我恰恰以爲,如果能隨時得到細心看護和愛撫的孩子,更有勇氣去觀察和探索相對陌生的事物


因爲他知道,即使發生什麼突然的意外,他身邊一定有能夠依賴的力量和愛。


而孩子的獨立性,也由此慢慢建立起來。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而那些平常需要被迫獨立,比如刻意訓練的分牀睡覺和被灌輸的類似“男孩就該勇敢”的孩子們,實際生活中,更加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發展成討好型人格


所以,真正獨立的孩子,只存在在完滿的愛中,他被愛着,被關懷,被擁抱着,所以什麼都不怕。



而這種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會由孩子成長後,延續下去。


而孩子幼時與媽媽的親密關係,就是這份愛的根源。




哈洛是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爲了研究母愛,最後還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試驗


在一羣小猴出生後,哈洛就把它們單獨關在籠子裏,連鐵絲母猴都不提供,只是定時提供食物。


然後他發現,這羣小猴長大之後,非常容易自殘和攻擊,完全無法融入猴羣。



而在這個時候再與母猴接觸,也無法達成正常的母子關係。


哈洛得出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小猴出生後,一旦與母親分離超過90天(相當於人類嬰兒的六個月),這種愛的缺失後天無法彌補。


這就是嬰兒與母親的愛的“關鍵期”。


哈洛還給出了非常人性化的建議:人類的產假起碼要有六個月。


孩子對於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愛的渴望,是世間最強烈的情感。


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他們對於父母給予的親暱的渴望,和麪對父母與自己分離時候的絕望。


圖片來源:電影《人工智能》


而我們也永遠無法挽回,長時間不迴應孩子的需求所造成的後果,以至於失去他們對我們的信任和依賴。


心理學上普遍認爲,經常無法收到母親迴應的孩子,他們會絕望,認爲愛並不存在


同時,他們也會仇恨,想報復整個世界。



試驗講完了。


現在我們再來想想,母親這個角色,在孩子的心裏,到底意味着什麼?


我認爲:


這個角色是一片大地,允許所有的孩子像樹一樣向陽而生,給孩子的親暱和接觸使得他們能夠不斷汲取養分。


這個角色是空氣的流動,所有拂面而來的愛意都像一陣風,跟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互動。


這個角色還是夜晚的夢,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夢境,都來自母親所給予的陪伴。


孩子心裏的媽媽,也應該是這個樣子吧。


母親,就是他生長的養分,他呼吸的空氣,和他幼時最親密最信任的玩伴。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對於男孩來說,母親是什麼樣子,決定了他日後的擇偶觀,以及他對待女性的態度和教養。


而對於女孩來說,母親的樣子,則是她們成長過程中的榜樣和標杆,是最親密的值得信賴的對象。


雖然我知道,“媽媽”這個角色,是世間最難演的一種角色。


我們也會怯懦,也會懷疑,也會崩潰,也會疲憊。


圖片來源:電影《忘不了》


但我相信,我們會越來越好,因爲使我們成爲“媽媽”這個角色的人,是我們的孩子。


他們始終信任着我們,愛着我們。


對孩子們而言,媽媽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如同暖暖經常對我說的那句話:


“媽媽,你牽着我的手,我就什麼都不怕了。”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作者簡介:暖暖媽,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公衆號:暖暖媽愛分享(ID:nnmafx),原創分享了大量科學育兒、親子教育,旅行攻略、女性成長的研究文章。著有《高效能養育》、《哪有女人天生會當媽:0-3歲科學育兒指南》等書。



大家好,我是小樹媽媽,愛閱讀、愛分享、更愛家裏的兩個娃。


創辦成長樹這個平臺3年了,收穫了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羣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爲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佈了300多篇原創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的娃,那咱們就算相見恨晚,現在關注,小樹媽媽還有見面禮送給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