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王培安指出,人口負增長在未來是必然趨勢,當前中國人口規模仍偏大,讓生育率達到更替水平2.1並不合理

  全文2417字,點擊文末鏈接可暢讀全文,也歡迎參與文末評論。

  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是必然趨勢,但無需因此追求2.1的更替水平目標。如果能把托幼問題解決好了,按照國際經驗,出生率會增加10個百分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能把托幼問題解決好了,按照國際經驗,出生率會增加10個百分點。”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告訴記者,儘管2018年出生人口較前一年下降了200萬,但屬於正常波動,如果能將配套措施完善,“全面兩孩”政策效應仍有釋放潛力。王培安指出,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是必然趨勢,但無需因此追求2.1的更替水平目標。

  中國此前的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間。2016年,中國實行“全面兩孩”政策,生育率一度提高至1.7以上,但目前已趨於回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全國出生人口爲1523萬人,比2017年減少200萬人、比2016年減少263萬人。

  有學者因此擔心,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將出現人口“負增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稱,如果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出現。(詳情見財新網“’計劃生育’何處去?衛健委表態人口政策走向”)

  “負增長是必然趨勢。”王培安告訴財新記者,如果人口規模較爲理想,讓生育率達到更替水平2.1則有意義,即每對夫妻平均生2.1個孩子,可基本保證下一代人口不減少。但當前中國人口規模仍偏大,追求2.1的生育率並不合理。

  王培安曾在今年的記者發佈會上表示,當前中國人口發展要重點關注三個問題,其一就是要處理好人口規模與結構的關係,“人口衆多一直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近14億的人口總量對於尚不發達的經濟社會運行基礎和有限的資源環境負擔能力還是過於龐大,人口規模如能適當少一些,人均資源佔有量就會更加寬裕,人均環境保有量也將更加寬鬆。”(詳情見財新網“2018年少生了200萬人 原衛計委官員說再過50年勞動力仍充裕”)

  另一方面,中國年輕人口減少、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王培安指出,如果人口下降速度過快,將凸顯結構性矛盾,“人口到了峯值以後,肯定要下降,我們的努力是爲了讓其下降的曲線比較平滑。”

  王培安告訴財新記者,2004至2006年,國務院曾組織過一項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當時得出的基本結論是“生育率在1.8左右,人口峯值控制在15億左右。”

  王培安認爲這一目標並不難實現,原因是“全面兩孩”政策效應仍有釋放潛力,但要解決好許多家庭“不願生、不敢生、生不好”的問題。他曾撰文指出,應全面落實法定獎勵優待政策,構建家庭發展支持政策體系,同時大力發展托幼服務,完善生育保險和促進女性就業的政策措施。

  “如果能把整體環境改善好,綜合起來,中國實現1.8左右生育率是不成問題的,我們還是很有信心的。”王培安說。

  財新記者:之前有專家提出,中國人口不久之後就會出現負增長,你怎麼看?如何應對這種形勢?

  王培安:負增長是必然趨勢,下降到一定程度肯定要負增長。人口如果是2.1的生育率,就是世代更替水平,也是人口達到峯值時穩定住的水平。我們國家的人口峯值可能是14.3億到14.5億之間,如果我們的人口規模是很理想的規模,就可以讓生育率達到更替水平2.1,就是合理的,如果規模不理想,追求2.1的目標就不是很合理。

  人口到了峯值以後,肯定要下降,我們的努力是爲了讓其下降的曲線比較平滑,下降太陡了,結構矛盾會很突出。

  財新記者:人口出現負增長下降後,降到什麼規模是比較合理的?

  王培安:這個就不好說了,有的人說,中國有10億人最好,甚至有人說6億左右最好,目前沒有定論。但在2004到2006年,國務院組織過一項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全國有3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結論就是,生育率在1.8左右,人口峯值控制在15億左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