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申江服务导报,跟着小申吃喝玩乐逛上海



老上海的样子,你还记得吗?




那时候的生活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

也没有如今住的那么舒适的高楼房子,

但过得更无忧无虑。


那时候的厨房不叫厨房,

叫灶披间或者灶头间窄小的一条弄堂,

但是邻里之间都是相互很熟的关系。

△灶头间烹饪


那年代要是家里有个卡拉OK的,

就已经算是土豪了

△家庭卡拉 OK 演唱。


那时候的新年有多热闹,

是现在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

△传统新年


当年的相机和胶卷都很珍贵,

照相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

△家庭合影


那时候引领上海年轻人

流行服装的是“桥头堡”


走在街头,总能看到几个摩登女郎

披着一头漂亮的长卷发,

身穿时尚的包臀裙装

和一双擦得锃亮的小皮鞋。

 布鲁诺·巴贝/摄


那时候卖冰糕都是要走街串巷的,

一听到“棒冰缺伐棒冰”熟悉的叫卖声,

小伙伴们总忍不住要跑出去买~


光明冰砖在当时更是现代版的“哈根达斯”,

能吃到的人绝对足够在朋友面前炫耀了,

那份过嘴的香甜感现在想想都馋水滴答呢。


回不去的弄堂生活


没有弄堂的上海总是缺了点什么。

那时邻居爱聚在弄堂口乘风凉,

小孩则在弄堂东奔西跑,

阿婆弄好绿豆汤后总不忘多盛一碗给乡邻……



-公共电话 - 


老弄堂口还有公用电话,

当年想打个电话可是要排队的,

那时候的人们都向往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老虎灶-


还记得大家一起打热水的地方吗?

就是在老虎灶,在这里总能碰到乡里乡亲,

顺道嘎嘎讪胡,

有趣的事情就从腾腾的热气中冒了出来~



-混堂-


早习惯独卫独浴的年轻人,

应该很难想象往日被叫做“混堂”的浴室了,

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冲澡的场景,

在当时却也不觉得那么尴尬



-街头纳凉 -


没有空调的年代,窝在家里绝对是一种煎熬,

三伏天的时候,大伙吃过晚饭,

三个一团,五个一伙地,坐着凉椅,

拿着蒲扇,就地扎堆嘎讪胡了,

人与人之间也就是这样熟络起来的~



-露天电影 -


大家最喜欢的还是围坐在一起看电影了,

即使当时电影画质没有现在好,

故事情节也没有那么错综复杂,

但却比我们看得更有滋有味,

散场了都还要聊两句再走。



那时候的道路


上海北站,老火车,过街天桥,

这些曾经熟悉到不行的场面

如今也在记忆里渐渐模糊了


宝山路上的行人正在等待火车通过


整齐有序的电车在马路上等待着

拎着公文包,穿着白衬衫的行人

这都是那时最常见到的场景


电车的工程车,

在那颜色匮乏的时代,

这一抹鲜红色的机器奔跑

在街上是非常亮眼的


电车工程车正在工作


家电橱窗,

你家肯定用过这台电风扇


那时的上海,放学忘了带钥匙,

隔壁阿婆会让我去她家坐坐;


那时的上海,

夏天太热不会躲在空调房不出来,

而且坐在弄堂里乘风凉;


那时的上海,

马路上自行车铃铛声要比汽车喇叭声多......



你家里是否也有已经泛黄的老旧照片


今天你还会想念那个 

“人民广场大屏幕底下见”的上海吗?


转载自:流行上海

编辑:张旭


《申》报热销商品


(点击图片进入对应商品界面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