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看似短短兩行但內容卻包含了四大家,其中三大家在東方還有一大家在西方,先談談我的粗解淺談,佛學(佛教)傳入中國已有2550多年歷史,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當初做為外來之教,因其佛教之教義很好的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和在一起發揚光大,佛教的價值在於它所提倡的慈悲喜舍及五戒十善因果觀念等等教化了無量的眾生。

道學(道教)做為一個中國自創宗教,其宗旨以學道、修道、行道為主,教化民眾隱惡揚善因果之觀念,其(太上感應篇)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教人行善積德教化四方。

儒家的學說以孔孟為代表,其思想以「仁」為核心,以「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成為我華夏民族之根基。

至於聖經說實話本人不慎了解故不多說(知知為知知不知為不知)以免褻瀆請諒解,這每一個宗教能存於世數千年而不倒,可見它們的價值何奇偉大,每一家每一部經典都是啟迪人生的方向和導師。

有緣的朋友請關注點贊,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真心付出,謝謝??。


謝謝誠邀??

從前輩歷代祖師大德修行的經驗明確的告訴我們,為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做出貢獻並推動歷史前進的學術思想,見證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像一條生命的長河波瀾壯闊!滔滔不絕……。

一個人在身處逆境的時候,往往會變的迷茫,變的怨天尤人,而修行佛道儒的人則會根據外界情況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及時的調整,以改變不利的局面。

曾經有人做過壞事,後來改過開始做善事,久而久之必然獲得吉祥喜慶,這就是人們說的轉禍為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有過改之,也是一種優良品質,反有錯不改的人,必定是真正愚蠢的人。

古人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果報,如影隨行「在因果關係中,人是最能自己體會到的,不同的做法會帶來不同的後果,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道理盡在其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會同時出現,生活中的大智慧是為明天負責,那麼就需重視當下的選擇。

通過深入修行會讓我們的的自身產生強大的約束力。

在物質欲求中沉浸太久,心靈就會空虛,必須尋求幾份滋養,古人的智慧是一座煜煜生輝的寶藏,只要勤於挖掘就會有收穫。

任何現像都是隨著我們念頭的轉變而轉變,佛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不管我們修任何法門,也都是讓我們修正心裡行為,從改變宿世累積的『貪、嗔、痴、慢、疑『入手,以此在進一步深入經藏,修學佛道儒,方可成就大業。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不要一味的走的太快,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應當停下來,反思一下,追問一句為什麼?尋找失敗的原因,總結成功的經驗,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中國的文化經典,可用三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道、佛、儒」。懷著對人類經典文化的無比崇敬和熱愛,自己曾潛心拜讀過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受益非淺。

前不久,又有幸從朋友處借得《聖經》一部,同樣懷著聖潔的心,從頭至尾,逐字逐句地讀完。《聖經》是西方文化的經典,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裡,至今還起主宰作用。從信仰的角度來講,我沒有必要在這裡妄論,因為,那是只屬於每個人心中的事。

我要談的是自己讀完《聖經》後的一點體會,一個中國人對基督教的粗淺體會。

《聖經》大致可以稱為,是宣揚「上帝」和「通天」之道的書。如果用至高的精神境界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我覺得它與中國的道、佛二教同理。道教的宗旨是言道和教人修道的;這個「道」,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神仙的境界,是與《聖經》中的天國相似的境界。

佛教更是以講論極樂世界與如何修性成佛通往極樂為教義。因此,我認為,道、佛、基督三教的根本內容說的是一個道理,那就是,凡間之外有一個天國或仙境存在,而且美妙無比;於是教化人們如何走仙凡相通的道路——即修鍊。

無怪乎古代修鍊家早有名言:萬法歸宗,大道相通。勘遍三教精義,我更是驚喜地發現,三者的「修鍊」方法或者稱通往「天國、仙境」的道路是相同的,且只用一個字就能概括,那就是一個「善」字!

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老子《道德經》坦露天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幾句話:「……只是我要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行善積德,是中國人的至理名言;也是聖人君子的美德。如果我們用聖潔的心靈抹去「宗教」二字的神秘色彩,道教、佛教、基督教都將顯露出一個大寫的「善」字,笑盈盈地向我們走來,就象老子、釋迦牟尼和耶酥一樣,慈眉善目、境界達天!

如果有人想修鍊自己,那麼,我冒昧地進上一言:信不信教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誠心向善,真善便能忍,真善即是佛;善是天國路,善是道家根!所以我敢揚言:天堂有路,善是天梯!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閑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三家最終的目的,都是讓人回到自我最好的狀態。

佛家叫:佛性。

聖經叫:愛。

儒家叫:仁義或者良知。

如何回呢,首先它本來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裡,回的路徑各不相同而已,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克除人心裡的貪慾惡念。

不管學的是哪一家,從這個地方入手,是沒有錯的,持之以恆,一以貫之,最後都會到達同樣的地方。


如果說佛道聖儒經典對人生的啟迪價值有哪些實用性的話,那太多了,也是因人因時而異的,所以還是從根本價值來說,直接了當些:人從何來?死向何去?你所謂的實用價值大概屬於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而上述經典的啟迪價值中含有因何而生,死向何處的東西。


儒教和道教是世間的善法,佛教是出世間的善法,要想出世間必須有世間善法做基礎。

所以儒釋道三家不衝突,互為一體。

儒教和道教持五戒行十善,能得人天的果報,佛教發出離心和菩提心,能得出世間的無漏果報。

同樣是做善事,儒教和道教得到果報和佛教完全不一樣。發心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佛教最究竟圓滿。


都太多虛無,空話連篇,浪費人類腦空間,如同電腦手機里垃圾文件。真正有啟迪人生價值的是科學創造與文學藝術。俺認為多學墨子與愛因斯坦的見解真實,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是維護人類和平的主張,靠和平環境改造人類文明發展,與現代科學家想法主張是一樣的,如同愛因斯坦說的愛的力量無窮大,想奔向宇宙發展要靠愛的力量創造條伴,就是兼愛非攻,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些學,雖用了不同的語言手法,來講述這宇宙,人及二者的關係的「理」。其根還是相通的。都在向人揭示一個先知的真悟,其作用最終還是要落腳在每一個人向善,修身上。可惜地是迷失中的人,為了一軀肉體的慾望,在利益的旋渦中不能自拔,掙扎至死,也難得悟。亨之樂難以覺其苦,皆人之命。是三千大千世界,真無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