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藥』是界面文化每週日推送的固定欄目,專爲讀者定製解決人生疑難雜症的文化藥方。每週,我們會選取讀者提供的“病情”,針對一種“病症”推薦適用的書籍、影視、音樂、文藝活動等,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美好。想尋醫問藥嗎?歡迎點擊文末左下方的“閱讀原文”給我們寫信,聊聊你的“疑難雜症”。


隨着天氣越來越熱,許多人也開始爲穿衣打扮和身材發愁了。在酷暑逼近前的這段時間裏,三餐要喫什麼、怎麼喫才能更瘦成爲了每日焦慮的頭等大事。一位讀者則在來信中表達了ta作爲一名“喫貨”的困擾:


@maya:


前幾天換衣服時,我發現去年的好幾條褲子都穿不進去了,這才意識到自己這一年胖了不少,另外體力也不如原來好了。雖然目前看起來不明顯,但還是會想回到原來那樣。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控制體重的女生,但我作爲一枚喫貨,實在做不到放棄美食。用節食的方式減肥太痛苦了,可運動又太難堅持了,請問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如何保持良好身材,不被飲食束縛,或許是每個熱愛美食的人必須面對的難題。這個問題不僅取決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食物來源和食品的製作工藝,也涉及人體飲食系統背後的運行機制。



如果仔細觀察,在今天市面流行的餐館和外賣中,商家似乎都執着於對美食進行再造。他們或將現代科技與傳統廚藝結合,或對食材本身以及他們的烹調方式進行創新實驗,但目的卻十分一致——爲顧客提供可以刺激感官的新菜色。在此,人們的味蕾被一再調動,爲了繼續從食物中獲取更高程度的滿足感,常常在無意中吞下了更多的油、鹽、糖與辛辣,以及許多無法準確命名的加工材料。當然,有時也會順便吞下疾病的隱患。


隨之而來的是抵抗這波飲食潮流的各式“飲食療法”,如“生酮”、“輕斷食”、“阿特金斯”等;在超市中,“生鮮”與“有機”曾一度受到追捧,成爲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標識。不過,很快又有人站出來推翻這些新風尚,企圖建立“正確”的飲食規則。似乎這樣的循環是不會結束了,食客們深陷其中,始終無法擺脫對飲食的迷思。


這些現代都市流行的飲食療法真的有效嗎?我們有可能僅僅通過喫來改變身體狀況,同時不妨礙享受美食嗎?以下推薦的幾本書將爲這些問題提供線索,希望可以幫助你找到“美味”與“健康”之間的平衡。



1

品嚐的科學

[美] 約翰·麥奎德 著  林東翰 / 張瓊懿 / 甘錫安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05


在寒武紀之前,味道是不存在的,那時的“喫”是指生物體吸收海水裏的營養成分。而經過數千萬年後,人類不僅生成了一套吸收和消化食物的身體系統,更能分辨出酸甜苦辣等多種滋味。儘管如此,科學至今還是沒有辦法解釋何爲美味,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進食絕不像其他生物那樣,僅僅是爲了化解飢餓感以及攻擊的衝動。很多時候,我們想要喫是爲了“嚐嚐那個充滿誘惑的味道”。


爲什麼甜品令人感到愉悅?爲什麼垃圾食品容易使人上癮?爲什麼有人對某類食品格外迷戀,另一些人則無動於衷?在本書中,普利策獲獎記者約翰·麥奎德結合了科學、古代神話、哲學和文學,爲人們揭開了味覺的前世今生,並對以上問題做出了精彩迴應。事實上,人們品嚐味道的能力涉及了諸多感官,除了舌尖上的化學反應和腸胃裏的代謝信號外,視覺、嗅覺都參與其中,而記憶、知識、情緒則在背後引導着人們做出種種決策。


麥奎德認爲,味道這種易變的特質,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適應伴隨着氣候變遷造成的飲食改變,適應生物工程改造出來的未來食物,然而,在今天來自餐館和食品公司的層出不窮的美味轟炸與操控下,我們的味覺系統已經失去了曾經的判斷力。在書中,麥奎德也提出了反抗食品系統專制的方法,幫助人們改變現狀,避免陷入過度沉溺美味帶來的危險。

2

雜食者的兩難

[美] 邁克爾·波倫 著  鄧子衿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07


從採集果實到種植作物,從使用工具狩獵到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烹調技法,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一次又一次通過技術上的革新改變着自己所仰賴的食物鏈,幾乎將食物範圍擴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顛覆大自然規則的行爲,顯然與其他動物的生存模式有着本質上的不同。如今,人類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成爲了最無可爭議的雜食者,但與此同時,種類繁雜卻難以追根溯源的食物也讓人們開始困惑於“到底應該喫什麼”這一最基本的問題。


在《雜食者的兩難》中,美國著名飲食作家邁克爾·波倫通過追溯人類食物鏈的發展歷程,深刻揭示瞭如今人們面臨的飲食困境。他按照時間的倒序,對目前維繫人類生存的三條主要食物鏈展開了探索,即產業化食物鏈、有機食物鏈和採獵食物鏈。其中,依靠農業與工業技術形成的產業化食物鏈與我們關係最深,也延伸得最爲寬廣;有機食物鏈則集合了工業化食物之外的選擇,以及近年來重新被人們廣泛討論的自然農耕,在某種程度上,它被認爲是抵抗加工食品、追求健康風尚的重要方式之一。


爲提供可信的依據,邁克爾·波倫走訪了大量的農場、牧場、食品加工廠、超市和餐廳進行田野調查,他甚至親自狩獵、烹飪,以揭開現代飲食背後的全貌。藉由書中人類往昔的進食經驗,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今天應該喫什麼,以及如何喫。

3

飲食的迷思

[英] 蒂姆·斯佩克特 著  李超羣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03


別喝汽水,別喫熱量高的食物,午餐要喫好,但晚餐別喫太多,平時要堅持運動……這些忠告,聽起來是否非常耳熟?如果你是一個對飲食頗有講究、希望在營養均衡的同時保持苗條身材的人,那麼,《飲食的迷思》一書中的很多內容可能會徹底推翻你的認知。因爲在英國遺傳學教授蒂姆·斯佩克特看來,這些現代流行的“飲食療法”多半是醫生和一些自稱是營養專家的人,基於對食物複雜性的過度簡化而做出的判斷。這些非黑即白的觀點忽略了個體深層次的生物複雜性和調控機制,使得很多人不但沒有達成最初的目標,反而落入了飲食的危險迷思中。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食譜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減肥也絕非只是計算熱量的攝入和消耗、少喫多動或是不喫某些食物。這個問題不僅涉及飲食,還與基因和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在《飲食的迷思》中,斯佩克特試圖跳出醫學和科學界既有的研究方式,重新探討食物、營養、飲食和肥胖的關係。除了親自參與飲食實驗外,他還與大型研究團隊一起,對上萬名來自英國各地的志願者進行了20多年的跟蹤研究,爲研究成果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書中的章節名稱分別對應着一種人們在食品包裝上常見的成分標籤,如脂肪、反式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在人類壽命不斷延長、社會流行疾病卻愈演愈烈的今天,這本書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破除一些令人困惑的教條,不再輕易被商業利益驅動之下的“健康”宣傳洗腦。

4

喫土

[美] 喬希•阿克斯 著  王凌波 / 魏寧 譯

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07


肥胖、過敏、自身免疫疾病、抑鬱……這些現代都市流行疾病看似無關,卻很可能都是由同一種隱性病引發的,那就是“腸漏症”。我們都知道腸道是負責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它實際上也是將我們的身體內部和外部環境隔離開來的屏障。這層屏障幫助我們抵禦着外物的侵襲,一旦它受到損傷,出現“漏洞”,微生物和食物微粒就會從消化道內滲出,激發炎症免疫反應。


美國著名自然醫學專家阿克斯博士認爲,正是由於多數人對腸道健康的忽視,才導致瞭如今許多疾病的盛行。腸道不僅僅是將食物轉化爲能量、調節新陳代謝或爲身體排出廢物的工具,更是身體的健康中心。在《喫土》一書中,阿克斯從“腸漏症”的跡象和症狀出發,爲讀者揭示了背後的複雜機制。他指出,現代食物、環境毒素、壓力過大、清潔過度和藥物是導致腸道滲透性增加的主要因素。對此,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喫土”。


這裏的“喫土”不是真的喫土,而是一套通過調節腸道菌羣來幫助腸道排出毒素,恢復免疫系統“髒”習慣的養生方案。利用書中的工具,讀者可以建立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幫助恢復和封閉腸道,減少免疫功能紊亂。此外,阿克斯還在書後附上了幾十份患者們最喜歡的菜譜、個人護理和清潔用品的方法、康復食品和增補劑的資源指南等,以鼓勵人們輕鬆愉快地“喫土”,重拾健康的自然狀態。



你有病嗎  我們有藥

想尋醫問藥嗎?歡迎點擊文末左下方的“閱讀原文”給我們寫信,聊聊你的“疑難雜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