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臨夏的美食不得不提河州包子,是比較有特色的美食,看上去油黃面白,晶瑩剔透。它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蘿蔔混合剁碎攪勻為餡,喫起來清爽可口。

再說說面腸:就是羊腸子裏灌上事先放好調料的麵糊,然後上蒸籠蒸熟或放入鍋中煮熟,中途針刺泄氣,熟後取出切段裝盤,或將切段後的面腸,放入油鍋中煎至皮黃脆再裝盤,調上油辣子、蒜泥、醋等食用。

唐汪川杏重量差不多有150克,喫起來很甜但不會膩。唐汪川杏每年6月底上市,最好是摘下來就喫,味道是最好的。因為它不宜久存,因此多加工成杏幹、杏脯、杏醬、杏子汁、杏子酒、杏子罐頭等美味食品。

油炸餜餜它是一種油煎食品,令人涎水欲滴。臨夏餜餜以麵粉為主料,輔以糖、食用顏料,心靈手巧的婦女各施巧技,便有了拼花的龍、捏花的佛手、秋菊、鳳凰等等。餜餜品種多達百種,還有黃亮脆香,形如拉麵的饊子。


筏子面腸 筏子、面腸是積石山縣各民族人民喜愛的傳統小喫。回、保安、東鄉、撒拉族人民更善做筏子面腸。 筏子的做法是:先把肥腸用清水(加鹼、醋)反覆洗至無異味後翻置,再將羊的心、肺、肝、肉剁碎,調入清油、蔥、生薑粉、花椒粉、草果粉、精鹽、味精等佐料拌勻。然後,將滿肚油攤開,放入餡子,捲成筒狀,用線包紮、封口,因其狀如扎羊皮筏子,故名。

幹餜 幹餜為精美的油煎食品。積石山縣穆斯林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幹餜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裏。 幹餜有嵌花、蜜餞和造型之分。嵌花幹餜的做法是:將精粉調成純白麵糰,再添加有棗泥、紅糖、食色等輔料的褐色麵糰,幾經揉搓,切割鑲嵌,切片油煎,即成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嵌花餜餜,因添加之輔料不同、添加輔料麵糰的嵌入形制和組合方法不同,幹餜的圖案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盤饊 饊子為精美的油煎食品。積石山縣穆斯林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饊子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裏。 饊子分「盤饊」和「酥饊」兩種。做盤饊時麵粉用溫水調和,再加清油、蛋清、花椒水拌勻,反覆揉和,切成圓條,抹油,盛入容器中封實悶窩,窩好後揉搓為筷子粗細,盤繞,用筷子套住整形,將一頭摺疊入油鍋中,稍炸,再將另一頭摺疊過來油炸,待定形後抽出筷子,再炸…

臨夏釀皮子釀皮子是臨夏人民最喜愛的風味小喫之一。釀皮子是一種獨特的麵食,既可作為主食,也可作為零食,清涼可口,開胃解暑。其作法很簡單:先將優質麵粉加水揉成硬團,在清水中反覆搓洗,使麵粉中的蛋白質與澱粉分離,分離出來的蛋白質俗稱「麵筋」,將它蒸熟,切成薄片待用。洗出的澱粉溶於水中,待其沉澱在盆底後,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稍許鹼,調成稀糊,舀入平底盆中,上籠蒸幾分鐘即熟。喫時,只需將作好的一張張釀皮子切成條狀,配上麵筋,加入適量醬……

撒飯撒飯所用麵粉跟攪團一樣,做法也相似,只是比攪團稀得多。宜加入土豆塊、肉丁之類的食物,舀入碗中,澆上辣油,調上成菜,很好喫。特別是在天陰下雨,或是在寒冬臘月,喫一碗燙燙的撒飯,周身頓覺烘熱,精神為之一振,不愧是一種極好的冬令食品。

康樂牛排康樂牛排是取自牛脊上最嫩的肉,肥瘦兼備,外延帶筋,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頭,牛排不油不膩,滋味鮮美,營養豐富,味香噴鼻,另有一番風味

臨夏美食有:

盤饊

饊子為精美的油煎食品。積石山縣穆斯林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饊子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裏。饊子分「盤饊」和「酥饊」兩種。

面腸

面腸是一道清真菜,屬北方農村家常風味,每逢年節或紅白喜事,頭廚親自動手製作面腸。「面腸」也是蒙古族殺豬、殺羊時做的具有蒙古特點的食品。它不同於滿族、漢族的血腸。面腸的做法是在血中加入蕎面、豬板油(腔子油)丁...

幹餜

幹餜為精美的油煎食品。積石山縣穆斯林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幹餜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裏。 幹餜有嵌花、蜜餞和造型之分。做「造型餜餜」,則將各色麵糰擀開,切割組合,捏成各種花卉、昆蟲、飛禽等吉祥物形狀,下鍋...

東鄉手抓羊肉

鄉手抓羊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東鄉羊膘肥肉嫩、肉質細膩、口味醇香,富含豐富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久食能增強人體免疫機能,還有滋補溫中,強骨壯陽的功效。臨夏人待客,無手抓不成席。東鄉手抓為現宰羊肉整隻煮就,天...

積石釀皮

臨夏釀皮子享譽三隴,已成名小喫。積石釀皮和臨夏釀皮是一樣的,它是各族人民非常喜歡的風味小喫。上好的釀皮子色澤鮮亮,質地柔韌,喫起來鹹、酸、香、辣、鮮五味俱全,清爽適口,別具風味,特別是盛夏酷暑,一碗釀皮子下...

牛羊雜割

牛羊雜割,用牛羊內臟烹製而成,是一種美味實惠的回族傳統小喫,歷史悠久,名不虛傳。早在明代,回族人民烹調雜割的技藝已十分精湛。

河州面片

臨夏人以面為主食,對將出嫁的女兒要進行廚藝的培訓,舊時有「上炕裁縫,下炕廚子」的講究。出嫁後新娘在婆家要做「試刀面」,以展示廚藝。河州面片是臨夏人居家最常見的麵食。它製作工藝簡單,不受地點限制,居家聚餐,旅...

油炸果

油炸果是臨夏地區的穆斯林婦女精心製作的一種工藝獨特、造型奇麗、圖案清晰、用料考究、香甜脆酥、頗為可口的傳統油炸食品。油炸果的種類繁多,諸如:桃花、菊花、梅花、蓮花、牡丹、柳樹、石榴、葫蘆、佛手、桃子、薑片、...

甜麥子

甜麥子是臨夏民間流傳下來以原糧為主料,經過加工釀造後製成的甜點食品,在臨夏的大街小巷裡不時傳來悠揚的吆喝聲:甜麥子哎!甜麥子製作工藝不算太複雜,先將原料燕麥用機械撞擊脫皮,理凈皮屑。入鍋加水煮沸,直到少量麥...

地鍋鍋

"地鍋鍋"是東鄉族喫洋芋的一種方法。其做法很獨特,不用鍋,不用油,而味道卻很特別,是一種別具情趣的野餐。每年七八月份是喫"地鍋鍋"的最佳季節。在洋芋地邊或山坡挖一個土竈,挖土竈看起來簡單,其實很有學問。臨坡而挖...


據史載,清真八坊老點心製作工藝出自宮廷,為香妃御廚所創,八坊人製作點心的歷史由來已久,解放前有幾家點心鋪頗有名氣,改革開放後臨夏市副食廠一直製作點心,後由於企業改制結束了製作點心的業務,自此八坊老點心製作工藝逐漸消逝,今八坊老點心重新在臨夏點燃星火,回歸家鄉。

大旮巷八坊老點心合夥人之一馬揮國為蘭州隴鼎齋第四代傳人,老點心製作工藝回歸臨夏,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相傳隴鼎齋第一代師宗自幼喪父,母親改嫁,兄弟二人寄養在姑姑家,話說窮人孩子早當家,宗師打小沿街叫賣熟豆子,一天豆子沒有賣出去,又累又餓斜倚在牆角,由於太餓了甚至出現了暈厥,迷糊中聞到一股香味飄來,宗師努力睜開眼睛,看見一個纏頭黑須的商人從馬上下來,手中拿著一個點心遞給他,並用河州話說「尕娃,這個點心喫上」,然後摸了一下他的頭轉身跨馬而去。宗師手捧點心,想努力起身感謝恩人,但商人已經遠去,宗師喫下這個點心逐漸恢復了氣力,那股香甜也久久留在腦海里,一個偶然的機會,宗師去蘭州最大的法家點心作坊做工,傳承了法家手藝,後又柔和穆家做法自創「隴鼎齋」作坊工藝,把創製的第一個點心取名「下馬點心」,「隴鼎齋點心崇尚古法祕製,堅持自然發酵,不用任何添加劑。

「隴鼎齋」第四代傳人馬揮國為了感恩河州人對其先輩的救命之恩,讓傳統點心手藝回歸河州,與友人在八坊十三巷開第一家合作經營店「隴鼎齋八坊老點心」,傳授手藝,現場製作感恩點心,以「承古法匠心、品時間風情」為品牌理念,感恩八坊古味。


臨夏各個季節都有應季的美食,這個時候來臨夏,建議您和朋友們來喫個平夥。


甘肅臨夏史稱枹罕,古為「河州」,這裡是中國的西北角,位於黃河上游,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帶,黃河和其支流大夏河從這裡流淌而過,與省城蘭州相距150公里。這裡是歷朝歷代設郡置縣之地,是「河湟重鎮」,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歷來商賈雲集,商貿流通繁榮,譽稱西部「商埠」,曾是隴上古絲綢之路南線上的「茶馬互市」,被稱為西部的「旱碼頭」,享有「花兒之鄉」、「彩陶之鄉」、「牡丹之鄉」的美譽,尤其是清真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獨具一格,製作方式獨特,特別注重清真食品的色、香、味,從食品生產原料和加工的各個環節都嚴格按伊斯蘭的規則要求操作,也是這一地區的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臨夏的美食尤其是穆斯林的飲食文化也豐富多彩,辣子雞、手抓羊肉、桶子肉等傳統烹調手藝深遠流長,自成風格、獨成體系。喫一口回味悠長,令人難忘。家常便飯有油炸乾果、散子、油香、鍋盔、河州句子、炒麵片、涼麵、兔耳朵、攪團、撒飯、扁食、雞腿麵、麵茶等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特別是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有志烹調事業的穆斯林烹調的清真系列菜餚,與南北大菜系列相比毫不遜色。這裡還有久負盛名的牛雜割、羊雜碎和發子面腸、釀皮、涼粉、甜麥子等許多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喫;由於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臨夏當地的牛羊肉格外鮮美,以此為原料的東鄉手抓肉、羊肉筏子、清真牛雜割、油麵茶等都是當地著名的美食。你不妨有機會來臨夏親口品嘗,親身感受臨夏飲食文化的原汁原味。 臨夏人的飲食堪稱一絕,每逢佳節,街巷裡飄溢著油煎食品的誘人香味,客人到家,熱情的東家倒上「三泡臺」碗子、五香茶,女主人很快端上來一盤剛出鍋的油香,又酥又軟,再抹上蜂蜜,又甜又香。遇逢佳節,即有油黃面白、品種繁多、香甜酥軟的油炸餜餜、酥脆味美的饊子。你正津津有味品嘗的同時,又端上來糖包、肉包各一盤,隨後端上來手抓羊肉、大塊辣子雞,最後端來尕面片,讓客人喫的可口舒心。這就是純樸厚道的中國「小麥加」濃鬱的民族特點和色彩斑斕的民族風情,形成了鮮明的穆斯林飲食文化的特有風味。 一、手抓肉 手抓羊肉是臨夏頗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喫。有一種流傳:「說起手抓,想起臨夏」,「客人來了,不喫頓手抓,枉來臨夏」。手抓羊肉幾乎成了臨夏飲食文化的代表作。據考證,臨夏古稱「杷罕」,河州羊又稱「袍地羊」,曾是朝廷貢品,「梘罕赤髓羯羊肉」,歷來出名。尤其是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纖維少且細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微量無素,久食能壇強人體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具有溫腎壯涵,強體提神,補脾健胃,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等作用。據說,臨夏姑娘肌膚嬌嫩,靚麗多姿,臉上水露露的,與從小食羊肉有關。手抓羊肉一般帶骨,多切成條形或塊狀,因直接用手抓食而得名。用於製做手抓羊肉的羊大都選用羯羊,以羯羊羔最佳。手抓羊肉的做法、喫法名堂很多,各具特色,風味不同。最著名的有東鄉手抓、桶子肉、汆羊肉等。在招待尊貴客人時,一般上系列手抓,若單盤上席一般用羊肋條。手抓肉味美可口,色鮮肉嫩,肉纖維脂肪含量適中,無膳味、肥而不膩,鮮美無比,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據說久病虛脫者食頓「東鄉手抓」就會頓時恢復元氣,有常喫習慣的人,幾天不喫,叫你想得發慌,就是生在東南沿海喫不慣羊肉的人,一經得食臨夏手抓,美食美味使人流連難忘。 二、平夥 喫「平夥」是臨夏民間親朋好友聚會用餐的一種習俗,在農閑或雨雪天,由脾氣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平均出錢買羊,推選一個東家在他家裡製做,一般東家不出羊錢,負責加工,但肉照樣也有一份。肉囫圇煮好後,由東家搬到所有參加會餐者的面前,按人頭將整羊等分,在切割時必須每個部位都要切到,打成份子,人均一份,每份都有前件、後件、肋巴、胸岔、背子、脖子、尾巴七個部分,然後各喫各的份子,喫不完可以拿走。喫完肉後,在肉湯裏揪面片,共同喫一頓會餐飯。從宰羊、製做、分肉、喫麪都濃罩在一種熱烈的氣氛中,又說又笑、談笑風聲、互相打趣、熱鬧異常。當然「刮碗子」、「嗑瓜子」、「喫發子」是免不了,最後頭蹄、下水落東家。喫平夥,是東鄉人平等互助、團結和睦集體精神的典型寫照。平夥平夥,平起平坐。首先是平夥肉分為「股子」,無論貧富貴賤,一律平等,一人一份,份量相同;其次是平夥錢分攤後,可交現錢,也可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