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的結構其實非常簡單,怎麼能和雲圖比。就是一中學生玩膩了結構把式。不信我分析給你看——

《無問西東》是「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獻禮作品」,完成這樣一個作品,豈不如同學生依據命題而作文,甚而至於是一篇考場命題作文。試析之,其實甚為俗套,當然玩轉得好,亦能得高分。

取 名

文藝片或文藝性散文,名字一定要有文藝範。比如「芳華」,如果用「你觸碰了我」就死定了,至少半死。再如韓寒的「後會無期」「乘風破浪」,意蘊似有似無,得讓一堆文藝中青老年琢磨半天,自以為燒腦考驗智商而自鳴得意,那你就成功了。前日到學校聽老師上複習課,講「標題的含義」,說能有含義的標題得有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有理,文藝片的名字,得玩深沉。

「無問西東」,引自清華校歌,我查看了一下,似乎還真找不到符合上述原則又比「無問西東」更文藝的了,是不是先入為主,你們且看看: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新舊合冶,殊途同歸,餚核仁義,聞道日肥。」「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無問西東」將不同年代環顧青春、捨我其誰的豪氣展露出來並貫穿成線,確實是個好題目。

取這樣的題目,班裡的小女生特別在行,前段時間有老師發我一篇學生作文題目叫「把星星裝進行囊」,來自TFBOYS的《螢火》歌詞,就很有文藝氣質。

題 記

我這篇小文也有題記,引述了魯迅的話,你是否覺得既切中了電影又表達了自己的觀感。題記必須富含哲理或詩意,最好是引用。實在想不起來別人的話,自己寫也行,簡潔、哲理或詩意,甚至有學生杜撰名言並署名「沃茲基﹒碩德」(我自己說的)。

題記,還要有別人唸了有想發到朋友圈的衝動。電影《無問西東》開篇即是「如果提前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相當於一篇文章的題記,對於人生的拷問,隨時都能直擊人心。你翻看一下這兩天的朋友圈,就知道這是不是好題記。

分 述

這部電影為人稱道(吐槽)的敘述手法,是四個年代的四條故事線。當下—1962—1938—1924,迴環往複,交融並進。這樣的手法,其實無非是中學生們早已玩膩了的「小標題結構法」。它的好處是短故事容易講,特別是考場作文,「小標題」能起到快速構思提綱挈領的作用。值得在作文中加以注意的是,小標題不要再玩文藝範,以免堆砌或喧賓奪主,畢竟格子有限寫不成長文。每個部分也要集中火力,聚焦中心。電影就用幾個表示年份的時間詞把觀眾帶入到歷史時空,簡單粗暴卻也乾脆利落,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也就是說,你用「1234」標註要好過用「春夏秋冬」。還有時間序是倒著講的,如「不問東西」俗,「無問西東」則雅。

分述之後要不要交叉融合,可以要,可以不要。比如前段時間大家都在曬18歲,我們寫一篇命題作文就叫《芳華》,正文分「我的18歲」「父親的18歲」「爺爺的18歲」來完成,祖孫三代一脈相承,線雖隱而明,則不必多費口舌,結尾隨意點染即是好文章。《無問西東》中,四條故事線,如果人物之間沒有關聯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無問西東」便是線索。但是我們作文中小標題的各部分,有時並非作文《芳華》般這麼明確,是需要刻意將分述的內容作一些聯結的。電影似乎也有這樣的擔心。第四個故事的吳嶺瀾是第三個故事裡沈光耀的哲學老師,第二個故事裡的陳鵬是沈光耀空投食物的孤兒院的孤兒,第一個故事裡張果果的父母是被第二個故事裡的男二號李想救下來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也是用小標題結構法的同學,最需要學習的地方。相對獨立卻藕斷絲連。

基 調

考場作文不管是作文題還是評分標準,早已定調,「校慶獻禮」更不必說。不管有怎樣的波折,最終總是要溫暖人心的,不管是《芳華》還是《無問西東》。除了王敏佳被批鬥,以下雨收場撿回一條命那場戲之外,電影的畫面始終是明亮的,即使是西南聯大那樣艱苦的環境裏,音樂也總是輕快而抒情。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農村生活,生活雖然不富裕,卻有一種簡單樸質的快樂。考場命題作文在這一點上也是要謹守的,基調健康,主題積極向上,要能體現少年的陽光和蓬勃朝氣。

電影的基調還在於每一個人說的話,都像是配樂朗誦詩文。這或許是因了女性編劇導演抒情和細膩的特點。據說導演李芳芳也是少年成名,16歲就出了散文集《十七歲不哭》,還有電影作品《80』後》,可惜我都沒看過。

配樂朗誦,一是音樂,一是臺詞。電影臺詞兼具現時考場作文的散文化文藝腔調,像極了初高中文科女生的文筆,當然也似於丹的心靈雞湯。不過不討厭,聽起來也不膩,甚至還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我錄一段你念念:

看到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等你們長大,你們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但是卻會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補 記

就像電影最後有彩蛋,可以讓電影五色生輝。百年的清華史亦即百年的中華史,大師遠去,而青春不滅,理想不死。唯有不羈前行,無問西東。補記當然也可以寫成後記,首尾呼應之。

不知不覺就完成了一篇命題作文。要補記一點什麼能宕開一筆卻沒有「畫蛇添足」之嫌呢?我想起了2017年有一篇走紅網路的學生作文《願你》可以佐證以上所說。我還想到了一個問題,文章有法嗎?當然是有的。如果把這個電影從作文的角度分析給學生聽,學生估計還看不上眼呢!文章大家張大春說:

「今天自以為身處新時代進步社會的我們每每取喻「八股」二字以諷作文考試。殊不知眼前的考作文還遠不如舊日的考八股——因為八股講究的義法,還能引發、誘導並鍛煉作文章的人操縱文氣,離合章句,條陳縷析,辨事知理。而當前的各級升學作文考試,卻由於不只一代的大人普遍不會寫文章、教文章,而任令中文系所出身的學者,運用文法學、修辭學上極其有限的概念, 設局命題,制訂評分標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更進一步將寫文章美好、活潑 以及啟發 思維的趣味完全抹煞。」

引喻是否恰當,我也不知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