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俞毅埃森哲數字服務大中華區總裁、董事總經理

  隨着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原本的新奇感已經蕩然無存。創新領域內積年累月的爭奪不斷攫取着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反而令用戶感到信息過載、不堪重負;企業在廣泛地收集個人數據,卻不注重數據隱私的保護;算法在更精準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卻也在製造偏見,形成“信息繭房”。

  這一切都指向了企業對於數據的應用。在一個崇尚獲取流量、挖掘數據洞察的商業環境下,企業、組織或是機構都應該重新思考數據應用的信條、態度和方式。在相關法規尚未完善的情況下,率先垂範的企業將獲得信任,有望開啓新的增長。

  埃森哲在

  《Fjord趨勢2019》

  中提出,當下正是去蕪存菁的時刻,人們將決定哪些數字產品和服務對生活仍有價值。在價值交換必須雙向互利的前提下,大衆和企業開始審視自身真正看重的東西,終將拒絕那些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甚至過多打擾的產品和服務——這將從本質上改變人們、技術和商業的關係。

  沉默是金——從關注度到價值

  埃森哲早在2015年的《Fjord趨勢》中就提出了“數字瘦身”(Digital Dieting)的觀點,呼籲人們關注數字世界和現實環境的矛盾和對立。如今,越來越多的提醒、通知、推送和語音服務讓消費者紛擾不堪,引起人們對數字化技術的恐懼,消費者開始取消關注、退出訂閱,以求消停。

  在此局面下,技術巨頭們決心以管控和限制爲原則重新打造用戶體驗。例如,蘋果公司(Apple)和谷歌(Google)推出了限制屏幕使用時間的工具;騰訊開始對網絡遊戲玩家的年齡進行更爲嚴格的限制;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和思科(Cisco)等企業支持開發那些尊重用戶時間、注意力和隱私的技術。

  用戶在選擇產品、服務和相關企業時所看重的價值已不同以往。過去,消費者追求新奇、興奮和即時滿足;而今,他們拒絕那些譁衆取寵的企業。

  普及精簡型數字產品的步伐只會越來越快。用戶可以根據所處位置,自行把握產品使用度。消費者希望企業尊重其個人意見與整體需求,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爲服務的單向接收方。企業不僅要盤算自身產品,還要着眼於產品投入的市場環境。唯有全盤考慮並尊重消費者個性,企業才能與消費者建立有意義的長期關聯度。

  一些企業不僅着手優化用戶體驗,還推出相應的實體產品,以便用戶儘可能減少數字技術的使用頻率。例如,Light Phone是一款功能極其簡單的智能手機,旨在降低用戶日常使用手機的頻率;創業者伊萬·凱什(Ivan Cash)和斯科特·布魯(Scott Blew)在衆籌網站Kickstarter上推出了一款能夠屏蔽電子屏幕的太陽鏡IRL Glasses,可以隔絕LED和LCD屏幕顯示的畫面。

  數據減法——從海量到適量

  對用戶的紛擾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對於數據收集、存儲以及分析似乎“過於熱情”。同時,用戶對於數據運用的擔憂也從未如此的緊迫。竊取用戶數據的醜聞不斷警醒着數據濫用的問題,用戶在分享數據時變得更爲小心謹慎。

  數據運用的信任在用戶端和企業端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埃森哲的報告指出,如果個人數據不能得到保障,消費者寧願放棄獲得更好體驗的機會。超過四成的中國消費者由於信任的缺失而更換了商家,中國企業因此流失的收入高達5.3萬億元人民幣;而在企業之間,數據質量和網絡安全等成爲了阻礙大規模應用新技術重要原因。

  企業應當剋制對數據的採集,需要運用算法最大化地利用數據,並將對消費者的影響最小化。企業可以把範圍鎖定於產品和服務所需的數據上,推動“數據最大化主義”(data maximalism)向“數據極簡主義”(data minimalism)轉變。企業需要明確展示數據所有者和數據使用者分別能夠獲得的價值,並賦予用戶更大數據掌控權。

  但是,一些企業並沒有完成這樣的轉變。最近,上海市消保委對39款關於網購、出行、生活服務類APP進行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測評,結果發現有25款APP申請的權限在軟件中並沒有對應功能。換言之,這些企業通過APP調用或獲取了個人敏感信息與業務並非相關。有16款APP在溝通後刪除了敏感權限。

  部分企業和機構則開始掌握主動。例如,Augmented Mundanity OS項目設想出一種全新的操作系統,有助於用戶輕鬆瞭解並使用隱私工具。《紐約開放數據計劃》通過發佈該市所有機構和企業生成的所有數據集,從而增加透明度和問責,幫助紐約市民更好地使用並瞭解城市數據,最終惠利於民。

  此外,初創企業看到了用戶期望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自身數據的需求,開始採用各種數字手段完善數據交易市場。

  例如,CyberVein開發出一款基於區塊鏈的系統,用戶可以在系統中出售自己的數據;BehaviourExchange則開發了一款雙向互利的數字平臺,用戶可以分享數據以換取代幣獎勵,企業則可通過數據鎖定目標客戶;Health Wizz是一款可讓患者安全地彙總、整理和分享醫療記錄的平臺,現已成爲新一代利基數據平臺市場中的佼佼者。

  在可預見的未來,幾乎所有企業都將依賴算法做出關鍵商業決策。因此,光有公開透明還不夠,企業還應審查數據源中的潛在偏見,重新校準算法。埃森哲已經朝着這個方向邁出了第一步,開發了一款算法公正工具,可以快速評估數據是否能產生公正的結果。

  包容個性——從定量到定性

  在人們渴望清淨的時候,我們不能忘了另一個極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打造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卻將一些個體排除在外。

  聽上去很矛盾?其實,正是由於陳舊的用戶分類方法,企業或公共部門即便運用了最新的數字技術,卻在通往包容性的道路上栽了跟頭,製造了新的偏見。

  在2015年、2017年英國大選以及2016年歐盟公投的投票結果的預測均告失敗後,人們開始意識到,民意測驗之所以出現預測失誤,並不是因爲缺乏足夠的選民數據,而是因爲算法讓每個人沉浸在自己偏好的信息世界裏,忽略了選民的實際背景,產生了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s)現象;各大品牌在高達2540億美元的穆斯林時尚市場屢屢受挫則是另一個例子。雖然諸多企業推出了專爲穆斯林婦女設計的服飾,卻把穆斯林婦女視爲喜好一模一樣的同質化羣體,因此飽受批評。

  許多企業、機構仍然基於定量洞察和人口統計學來設計、研發以及製造產品和服務。儘管數字不會說謊,卻無法代表全部,因爲數字無法顯示具體背景下的個人行爲。“黑天鵝”理論的提出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曾指出,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統計模型的侷限性。一旦人們對這些模型過於自信,所做的決策甚至比沒有使用模型時還要糟。

  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之前被忽視的個體們能夠通過草根活動聯合起來,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也爲希望與個體們建立聯繫的企業開闢了新渠道。然而,我們應當如何瞭解那些沒有在收集數據中體現的羣體呢?以及針對相關羣體的產品和服務?

  在分析數據時,企業需要以人們的生活環境爲基礎,才能挖掘數據背後含義的定性洞察。我們將不再使用傳統的市場劃分方式,而是根據個人行爲和態度確定客戶的思維模式,從而設計個性化產品和服務。

  在拿到客戶數據後,企業的第一步都是利用數據驗證假說。隨後,企業會確定客戶的行爲模式,從而優化產品、服務或策略,這是多數企業當前所處的階段。第三步則最爲緊要:使用數據在企業和客戶之間進行獨立的個性化交互。

  Hotels. Com在保持品牌吸引力方面做出了努力,其使用技術企業Persado研發的人工智能平臺調整營銷語言,定製面向不同客戶羣體的內容和表達方式;Fjord和大衆汽車(Volkswagen)開展有關未來出行的研究也表明了,人們在通勤和旅行時的期待和需求是有多麼的複雜——綜合市場因素、經濟因素和個人偏等因素,一共定義了六大總體思維模式,然後細分爲了21個羣體,可謂“千人千面”。

  因此,智能化企業會探索數據背後的“爲什麼”,打造一個真實的、全方位的客戶視圖。新的數據框架將不斷涌現,全面整合大數據(定量)、厚數據(定性)和廣數據(靈活預期、趨勢、背景洞察和行業洞察)將有助於繪製細節更爲詳實的數據圖景。如果企業能夠有機整合定性和定量數據,必將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商業成功不僅在於提供和個人相關的價值,還要有利於世界。這就要求企業一改過去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保持安靜,不要譁衆取寵;從客戶角度瞭解客戶,而非自以爲是;適可而止,以免過猶不及。

  企業的價值創造不是單純源自做得更大,而是源於變得更好。天下熙熙,天下攘攘,唯有相關,方能長久。

  相關閱讀:

  《信息過載讓人不堪重負,2019年別再這樣討好消費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