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IT硬體廠商轉型做雲像難產

但華為好像順產了

近日,思科披露了2017財年第四季度財報,結果不容樂觀。其2017年四個季度的同比營收已經連續下滑,同比研發投入也在持續下降。在雲計算的衝擊下,思科的硬體優勢可能不再長久。大概從2009年,思科已經意識到了向雲轉型的問題,幾年間相繼推出雲計算UCS系統、與多家合作夥伴攜手構建Intercloud雲網路,在大量併購雲計算相關公司的同時,為了進駐中國市場,分別與TCL、浪潮先後成立雲服務子公司。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思科顯得有些急於求成,用併購、戰略合作對雲計算展開的大肆進攻,卻沒有推出具有代表性的解決方案或雲計算產品。思科這種只是整合外部資源,沒有加強自身雲計算能力的做法顯然沒有得到市場的買單。2017年3月,看不到公有雲前景的思科,宣布放棄曾斥資10億打造的Intercloud雲網路公有雲服務,試圖用混合雲戰略挽救局面。

IBM可能比思科的境況更令人擔憂,截止2017年第二季度,IBM的同比營收已經連續21個季度下滑。這家專門做大型機、小型機生意的傳統硬體廠商曾徜徉於自己的柏拉圖世界,基於硬體業務開發出了適配自己硬體的系統及應用,以為這樣就可以一勞永逸。然而雲計算的出現,讓IBM措手不及,突然放棄傳統業務將對公司及公司員工造成致命打擊,但如果不及時迎接雲計算,IBM可能看不到未來。

於是,IBM一直在試圖努力改變自己的業務模式,相繼出售十餘個業務部門之後,IBM將計劃依託於硬體盈利的Watson,轉型成了認知計算服務平台。這是IBM走出依賴傳統硬體過活的重要一步。但即便這樣,也未能立即收到轉型效果。曾重金投IBM的沃倫·巴菲特在今年5月,拋售了三分之一的IBM股票,這是股神對藍色巨人失望的信號。

結果顯而易見,當革命的風暴來臨的時候,沒有哪個企業能說「不」字。但最終決定成效的在於原先業務模式的開放性以及能否找到轉型的契機。業界習慣用「大象跳舞」來形容微軟在雲時代的成功轉型,過去的一年,微軟遭遇了財報整體虧損、增速放緩、手機等硬體設備業績大幅下滑的風險。但由於微軟在企業級智能雲、office365等及時敏銳的動作佔了先機,取得了轉型的成功。2017財年第四財季,微軟營收為233.17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09%。

沒有遭遇類似思科、IBM那樣的轉型拉鋸戰,也沒有像微軟那樣經歷了股價下跌、營收虧損等巨大的轉型陣痛,華為向雲時代的轉型似乎帶有某些狡黠的互聯網基因以及老牌傳統硬體IT廠商偏於保守穩健的作風。

華為目前還沒有在財報中單獨披露雲業務相關數據,2014-2016年的財報中曾兩次涉及雲方面數據,一次為2014財年,華為特意強調三大業務之一的企業業務中,雲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和敏捷網等網路和IT領域業績實現有效增長,總收入194億元人民幣(31億美元),同比增長27.3%。另一次為2016財年,華為強調運營商業務堅持「管道戰略」,圍繞數字化轉型,抓住視頻、雲、運營轉型等重大機遇,在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方面不斷嘗試,以敏捷應對不確定性,以生態促進產業發展,取得了穩健的增長,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290,561百萬元,同比增長23.6%。

華為財報

從兩次的雲相關數據披露中我們可以猜測,華為三大業務中企業業務與運營商業務得到了雲計算相關業務的有效回饋。上圖的財報表格顯示,該兩大業務處於穩步增長態勢,且2016年企業業務的同比增速三年來首次超過消費者業務。

誠然,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華為的雲計算轉型:「沒有跑起來,但勉強及格沒有掉隊。」

淪為華為ICT戰略的附庸

ICT數字轉型業務的成功,很大因素在於雲的綁定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顧名思義即信息和通信技術,是電信服務、信息服務、IT服務及應用的有機結合。隨著新興技術的成熟,新型ICT逐步向自主可控等智能化方向演進,以期實現設備的互動兼容、智慧調控、統一協同。

2015年9月,華為提出助力運營商向ICT轉型的「1+6」戰略,「1」是指幫助運營商不斷發揮無線網路和固網優勢,建設精品網;「6」是在「1」的基礎上推行『2+2+2』,即推動網路向NFV/SDN以及數據中心為核心轉型,推動業務向視頻、雲服務轉型,推動大數據產生價值、BSS/OSS運營支撐使能系統轉型。該戰略成功將華為雲業務與固有傳統業務融合到了一起。在此之後,華為推出的一系列助力客戶ICT數字轉型的案例中,雲計算的身影越發凸顯。

九江石化的智能工廠2.0解決方案是華為新型ICT戰略下的典型案例。九江石化具有年產30萬噸合成氨和52萬噸尿素以及10萬噸/年聚丙烯的生產能力。融合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機器學習等ICT新技術,華為無線eLTE寬頻多媒體解決方案幫助九江石化增加因業務擴大帶來的通信容量增加和多媒體集群調度需求,減少了九江石化投資建設成本。華為高端存儲OceanStor則保證了九江石化操作管理系統、ERP等核心業務系統安全可靠運行,解決了九江石化原有存儲系統由於擴展性限制無法滿足未來數據中心資源整合、業務雲化的問題。

雲計算在新型ICT戰略的應用還體現在智慧城市領域,華為曾為一家德國區域性電話服務提供商GELSEN-NET部署平安城市解決方案。該方案融合雲、網路和平台等技術,採用物理、網路、主機、虛擬化、應用程序以及數據安全機制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並由專有的晶元組和源代碼支撐,具備強大的安全性。華為與GELSEN-NET打造了可持續的ICT生態系統,雲數據中心可以集成並共享城市信息資源,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和決策準確性。

毫無疑問,華為的雲計算技術正在搭著新型ICT戰略的順風車開疆拓土,新型ICT戰略也在以雲計算為名拉攏更多亟需雲化轉型的傳統客戶。這離不開華為多年以來在新興技術上逐漸增加的研發投入,以致於在雲計算時代來臨的時,華為已經準備好了成套的雲計算解決方案,這讓華為無論是在自身業務向雲轉型,還是助力客戶ICT轉型都顯得遊刃有餘。

然而,剛起步時的華為雲更注重在大客戶ICT轉型中的私有雲建設,缺乏公有雲的拓展,這可能使華為雲陷入被動狀態,不利於華為雲在雲計算市場中更全面地參與競爭。2015年7月,華為雲正式推出公有雲服務。2017年4月,華為公有雲Cloud BU正式與公眾見面。在某種程度上,華為公有雲一系列動作的亮相,恰恰在說明華為雲正由隨著ICT整體解決方案被動輸出向按照市場需求主動輸出的路徑轉變,主人翁意識更強了。

7年前,任正非說,谷歌雲才是趕超的目標

7年後,華為雲與谷歌雲之間多了N個雲服務商

雖然我們看到了華為雲從無到有的一些可喜的變化,甚至是在作為傳統IT硬體服務商向雲時代轉型的時候,華為可能稍稍走在了思科、IBM的前面。但並不能否認在公有雲方面落後於互聯網雲服務商的事實。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認為,當前在公有雲的線上市場,華為和亞馬遜AWS相比還落後比較多,與阿里相比也有差距。但在他看來,華為公有雲缺乏的是解決方案在針對中小企業的行業應用上的落地。徐文偉也提出了3年內必須超越阿里雲的目標。

而在7年前,華為宣布推出雲計算服務時,華為總裁任正非曾提到在雲平台上超越思科、在雲業務上追趕谷歌的戰略方向。現在,華為雲超越思科、在追趕谷歌雲的道路上又多了可能不止阿里雲一個路障。IDC曾在今年5月發布了在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約100億份額的佔有量排名,其中,阿里雲IaaS市場份額超過40%,約為40億人民幣;二、三、四名數據分別為中國電信為8.51%、約8.12億人民幣,騰訊云為7.34%、約6.67億人民幣,金山云為6.02%、約5.79億人民幣。而剩下的近40億人民幣被數十家廠商瓜分,華為雲則是這數十家廠商之一。

今年8月份,中國信息通信院官方發布《中國公有雲發展調查報告(2017)》,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IaaS市場規模達到87.4億元,這比IDC估算的市場數據還要小,IaaS市場也更加擁擠。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公共雲市場規模達到170.1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66.0%,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03.6億元。可以預計的是,在華為公有雲超越阿里雲的過程中,將直面與微軟Azure、亞馬遜AWS等國際巨頭的正面交鋒,以及Ucloud、青雲等國內公有雲新秀的前後夾擊。

華為雲應該如何應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恐怕僅僅豐富雲計算解決方案在中小企業的落地,會讓華為雲在公有雲市場的競爭中顯得捉襟見肘。徐文偉曾將華為公有雲的核心競爭力歸結為對行業、大企業的了解。的確,在華為向全球進軍的20多年,華為ICT業務的全球化是國內任何一家雲服務商都無法比擬的,歐洲、中東、非洲各大運營商都是華為的客戶,這也正是華為雲要通過新ICT戰略向外輸出的關鍵一點,同樣也是華為公有雲想要藉助私有雲經驗平步青雲的底氣。華為公有雲此前也曾高調公布公有雲戰略,將通過私有雲、與運營商合作公有雲、自營公有雲等多種方式構建「Huawei Cloud Family」,幫助企業完成以「敏捷和智能化」為核心的數字化升級。

然而華為所擅長的私有雲經驗用在公有雲上不排除水土不服的可能,公有雲需要更大的合作夥伴生態做支撐,從系統集成商到網路運營商,華為都必須面面俱到。才宣布開放雲服務能力不久的華為雲想要在合作夥伴生態上一口吃個胖子,顯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公有雲應用更廣泛的遊戲、社交、視頻、互聯網等領域,華為還沒有過硬的解決方案。

在2017年上半年的財報中,華為給予了雲業務有史以來最多的筆墨:華為運營商業務將助力運營商構建全雲化網路、激發現網潛能,共同邁向價值驅動的新增長之路。在企業業務方面,在新ICT技術引爆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今天,華為雲計算、全面雲化網路、企業無線、物聯網、大數據、存儲與伺服器等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在政府、金融、電力、交通、製造等行業,尤其是在平安城市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華為雲正在經歷它的第7個年頭,意氣風發,也困難重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