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寶室寺銅鐘鑄造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是我國國內所藏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梵鍾。

寶室寺銅鐘——我國國內所藏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梵鍾”

雖然目前僅見的史料中並沒有關於中國梵鍾起源的明確記載,但有學者認爲,梵鐘的出現要晚於先秦樂鍾。從造型來看,與先秦樂鍾多爲合瓦形不同,中國梵鐘的截面都是正圓形的。隋唐時期,梵鐘的樣式受到外來文化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以長江爲界北方鍾與南方鍾兩種鐘體。

寶室寺銅鐘——我國國內所藏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梵鍾”

唐代南方鍾樣式繼承了南北朝時期梵鐘形制,鐘體爲近似垂體的桶狀造型,底口平齊、圓潤。撞鐘點靠近鐘體中部。鐘體紋飾以簡單的線條裝飾爲主。

寶室寺銅鐘——我國國內所藏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梵鍾”

與南方鐘不同,唐代北方地區的梵鐘的樣式表現爲:

自圓形鐘頂之下至口沿處呈喇叭狀微微外敞,鐘口爲蓮花瓣狀的波浪形。鐘體裝飾則承襲早期用方格狀粗線條將鐘體分割爲若干區域的樣式。鐘頂、方格內、口沿處有裝飾性紋飾。

寶室寺銅鐘——我國國內所藏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梵鍾”

寶室寺銅鐘即是中國北方鐘的典型代表。鍾整體造型爲敞開的拋物線,鐘口有波曲,形似荷葉,俗稱“荷葉口”。有學者認爲,“荷葉口” 的出現與早期中國佛塔上所懸掛的銅鈴的鈴舌有着一定的聯繫。 有些鈴舌在懸掛的時候露在鈴口之外,與鈴口混合爲一條波狀曲線,形成“荷葉口”。撞鐘點位於鐘體下方。鐘上紋飾較爲豐富,由幾何紋和葵花紋組成的寬帶條紋把鐘體分爲三部分,並出現了飛天、朱雀、青龍等。寶室寺銅鐘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它是國內存世的最早唐鍾,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大型梵鍾。說起這口鐘的存世歷史,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寶室寺銅鐘——我國國內所藏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梵鍾”

1941年12月,時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來到當時的鄜縣(今富縣)進行巡視。公務之餘,林老參觀了鄜縣名勝古蹟一寶室寺。 當林老在寶室寺見到了這口大銅鐘,立即被眼前的“天下第一鍾”的雋秀圖案和鑄造工藝深深吸引。面對國寶,他詩興大發,即興爲此鍾賦詩一首:“霜籠鄜時月如鉤,玉女泉清水自流。寶室鐘聲依舊在,千年餘韻想唐初。”並要求當地政府要好好妥善保護好這口大銅鐘。

寶室寺銅鐘——我國國內所藏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梵鍾”

1948年,國內戰爭時期,國民黨胡宗南進攻延安。當時戰事告急,敵我雙方都需要大量銅鐵作爲原料,用以製造兵器。這時,林伯渠突然想起鄜縣寶室寺銅鐘,怕被敵人找到,大鐘的處境甚是危險。於是,林老連忙委託延安分區專員李景林、張有民,讓他們一定要囑咐鄜縣注意保護銅鐘,將其隱藏起來,勿使其有半點損傷。

寶室寺銅鐘——我國國內所藏有明確紀年最早的“梵鍾”

李景林與張育民兩位同志受林老的委託,急忙給鄜縣的兩位縣長蘇耀亮、宋居義寫了一封信:“據說你縣有銅鐘一口,林老主席對此物很關心,希切實調查,如確有此物,應妥爲保存,並函告林老。”兩位縣長收到信後,不敢耽擱,立即派人進行了調查,遂覆函請示是否要將銅鐘運往延安保護。不久,邊區政府祕書處函告他們:“ 茲經主席批示:你處鐘鼓樓銅鐘,務請加意保護,免使損失或破壞,不必運來延安。”

鄜縣政府接到林老的批示後,蘇耀亮、宋居義兩位縣長馬上帶人制定了具體周密的安全措施,才使銅鐘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寶室寺銅鐘歷經幹年滄桑神韻依舊,享有“天下第一古鐘”美稱,如今它被完好地收藏於陝西富縣太和宮鐘樓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