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人說EMBA?MBA?
但搞不清楚差別在哪裡?

其實全名就知道差在哪

EMBA是縮寫

全名是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與MBA的差異就是在Executive

也就是『經營管理』

(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一般稱為
企業管理碩士,或是工商管理碩士


(EMBA)
Executive-MBA 
一般稱為
高階企管碩士,或是高階管理碩士 


MBA 是研究所碩士級的管理學位
為正統的研究所碩士學程
原則上為全職求學,要求一年半至兩年的全職學術教育
針對申請者的要求部分,國際名校多半要求較高等級的外語能力以及學業成績
例如 TOEFL 及 GMAT 的優等成績是必要的
除了上兩者外,GPA、社團經驗、推薦信、個人特殊成就等也都是重要參考
有的商學院也會要求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甚至入學考試


MBA 的內容主要是
結合經營管理的學術知識與業界實務的個案研究
希望培養研究生具備企業中階管理幹部的基礎與能力
MBA 課程於20世紀早期由美國大學商學院創立
經過數十年來的演進已普遍受到世界商業界的認可
被認為是晉身管理階層的敲門磚
尤其針對名校 MBA而言


而 EMBA 顧名思義是架構在 MBA 模式之上的類似課程
主要是針對想要進修或是再提升的中階管理幹部
或是企業經營者,或是有一定年資以上工作經歷的職場主管
因為這些人可能職場經驗豐富但已離開校園多年
要求優等的外語能力或是考試成績
對這些有一定工作年資以上的老闆
或是高中階幹部或員工來說
無疑是一道極難以跨越的學術門檻
造成有心進修或是補充商業知識的中高階管理人員無法勝任
因此後續延伸出了 EMBA 的課程


 




EMBA 與 MBA 最大的不同為以下
一 主要針對在職一定年限以上的中高階幹部
二 多半採在職方式開課(非上班時間或週末)
三 無需過高的學業成績或是考試成績門檻
四 課程內容主要以實務上的應用與交流為主
五 學員來源多元廣泛,橫跨不同產業
六 一般來說 EMBA 的學費為 MBA 的一倍以上 

 
一般來說能夠負擔 EMBA 高學費的學員
多半是在各自領域中小有累積,有相當的專業或是資歷
參與 EMBA 課程的目的除了進修學習外
其他層面為藉由課程中與不同領域學員交流結識拓展人脈
同時從交流中嘗試啟發或精進自己職場的概念及作為


目前 EMBA 有幾種不同的修業方式:
1 國內名校開設 EMBA 課程,如臺大、政大等等
此形式主要是由國內傑出商學院教授主持並開課
以區域性的需求出發,例如臺港澳兩岸三地乃至於國際
國際化的教案及個案研討由國內傑出商學教授傳指導


2 國內機構配合國際名校的遠距教學課程
此形式主要由臺灣相關機構協助租用場地
學員藉由網路視訊科技於臺灣接受國外課程教學
再輔以延攬國內外教授或人士指導演講
此形式主要針對國際名校為主
但遠距教學的效果與是否為有效學位則需要注意


3 國外名校直接在臺開設課程
此形式為國外名校師資搭配臺灣傑出教授兼有
不但延攬邀請國際名師親自來臺授課教學
也聘請臺灣商學知名學者教授開課
此種形式不但兼顧國際交流也針對區域需求
相較於上兩者來說個人認為是兼顧國際化與在地化的選擇
例如 Aalto Executive Education 在臺開設 EMBA 課程

1/3 以上學分由校本部延攬國際名師親自來臺授課
以雙語形式(輔以同步口譯)及國內教授課程預修
兼顧即時的國際大師級觀念與資訊,以及理解與消化
修畢由芬蘭校本部頒發正式 EMBA 碩士學位


4 直接前往海外名校就讀
此形式可能要放棄原始工作薪資與年資中斷
且海外名校學費高昂之外,兩年的生活費也需考量


 




以目前臺灣地區名校 EMBA 的學費來看(臺/政/清/交)
修畢預估都需要約百萬新臺幣等級
甚至連交際費與雜費等等都計入可能遠超過百萬
同時需注意是學分班?
還是正式碩士學位?


以大陸地區名校 EMBA 的學費來看
北大等名校為例,學費尚不包括交際費與雜費
目前已破50萬人民幣以上

一般預估若包含交際費與雜費
畢業預估花費破百萬人民幣

大陸學制需注意

學校方面僅頒發畢業證書
但大陸學制較為特殊
校方所發畢業證書並不等於國際承認學位
還需有中國教育部發出的學位證書(雙證)
所以前往大陸就讀要特別注意是否為有效學位的問題

若前往歐美名校就讀 EMBA
學費預估將超過200~300萬臺幣以上
尚不包括兩年期間的生活費喲...


就讀 EMBA 的成本那麼高

那巨大投資究竟可以獲得什麼?
以歐美頂尖名校 EMBA 畢業生的薪資來看
尚未入學前年薪約在5~6萬元美金
畢業後一般年薪在9.5萬美金以上
預估約2年左右可回收學費成本
難怪越來越多人花大錢投資自己就讀 EMBA


還有一個讓人想就讀的原因
則是同學大多來自各個不同的領域
且都是各領域的中堅份子或是已小有成就
不但拓展人脈也可能有互相提升的效能


像我個人進入職場後會想再進修的原因
除了是想要學習更多有關經營管理的理論

也想要藉由老師以及來自各方的同學
激發自己的無限可能與自我實現

SOURCE WEB & MYSELF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