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竑投蔣,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行「曲徑」拓展桂系。絕不是真心附蔣。1948年他的狐狸尾巴就全露出來了!

一,三件「排骨」統一廣西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都是軍校生出身,都是排長幹起。

排長,戲稱「炒排骨」。連長,叫「蓮子羹」。是那時候軍隊中的口頭禪。

廣西的統一,實有賴於李、白精誠合作。李宗仁、白崇禧的友誼,既是兩個人,而利益渾然一體,可以看成一個人。(李宗仁回憶錄描述,也認同此說法)

民國初期,廣東地盤一直被廣西軍閥陸榮廷霸佔。孫中山是空頭總統,拉a軍閥打b軍閥,然後又拉c軍閥打a軍閥,但是南方各路軍閥都是擁兵自重,比鬼還精,根本不買老孫的賬,他們只利用老孫這塊革命招牌而已。

其實,就是老孫與陸榮廷爭奪廣東地盤!

後來老孫的搭檔、陳炯明從福建起兵殺回廣州,趕走陸榮廷,並且攻入廣西,陸榮廷集團瓦解。

李宗仁據守玉林,自管自治。當時黃紹竑的部隊成了一枝遊兵,沒地盤。是李宗仁收留,黃紹竑、白崇禧暫時依附李宗仁。這種關係,如同東漢末劉備依附劉表差不多。

(黃紹竑戎裝照)

後來,李、黃、白達成共識,白崇禧腳傷到廣州治療,找機會拜見孫中山,表明廣西李宗仁和黃紹竑有心歸附革命陣營,請求大元帥府給予支持!

老孫沒錢沒糧,兵也不多,沒有實際性支持,只給空頭支票:委任官職。讓李宗仁、黃紹竑放手去幹!

於是,黃紹竑脫離李宗仁系統,自組建部隊出山,掀開消滅廣西老軍閥的戰爭。

因為廣西老軍閥如陸榮廷、沈鴻英等人實力還在,軍隊要比李、白、黃強大!

但時勢造英雄,這三個排長出身的將領(白崇禧當時是黃紹竑的參謀長)打拚多年,東徵西討,竟然掃平廣西全境,建立統一的廣西政權,而且表明歸附廣州國民政府。

(黃紹竑故居)

國民黨政權能夠遷到南京,「悉賴兩廣統一」。這是李宗仁的評語。

二,蔣介石與李白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國民革命軍從北伐時,只有七個軍:第一軍(黨軍,黃埔軍校軍)蔣中正,第二軍譚延闓(湖南部隊),第三軍朱培德(雲南部隊),第四軍李濟深(廣東部隊),第五軍李福林(廣州土匪部隊改編,留守,未參加北伐),第六軍程潛(湖南部隊),第七軍李宗仁(廣西部隊)。

打到湖南,湖南軍閥唐生智一個師擴編為第八軍。

蔣介石只有一個軍的實力。他做總司令,首先就要緊緊拉住李宗仁第七軍!因為他知道,李宗仁、白崇禧在統一廣西戰爭中,非常能打仗,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所以,蔣介石作出一個令常人驚訝的決定:提拔白崇禧做北伐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李濟深留守廣州,由白氏代行職權)。

李宗仁評價:提拔白崇禧做參謀長,這是蔣先生厲害之處!

第一,白崇禧確實有指揮才能,足智多謀,有較多實戰經驗。

第二,有白崇禧做參謀長,第七軍就會完全聽命於總司令調遣!

第三,這次北伐戰爭,首先是李宗仁策動起來的:他先策反湖南軍閥(師長)唐生智,使湖南內訌,而廣西部隊已經先派一個旅增援唐生智!實情是:湖南省內已經打起來了!廣西部隊已經投入湖南戰場!所以蔣介石認為緊緊拉住李宗仁是必須的!這是北伐事業的基礎。

在北伐戰爭中,廣西第七軍戰功彪炳,被譽為「鋼軍」,從廣西起兵,打到武漢,又轉戰江西、安徽,進攻南京。

還有,白崇禧在江西指揮東路軍,勢如破竹,打垮華東軍閥孫傳芳主力,奪取杭州,進攻南京、上海。

打開北伐軍戰史,李宗仁、白崇禧的戰績是最顯眼最輝煌!

臺灣後來出版《蔣總統傳》描述老蔣的評論:「他們(第七軍)在北伐戰爭中建立卓著功勛,為國家作出很大貢獻!」

打到南京,蔣氏建政,是為南京國民政府。後來擴編軍隊,有四個集團軍: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

但是,蔣介石要獨裁專制,先耍陰謀詭計,整垮了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還通緝白崇禧!隨後又與馮玉祥、閻錫山開戰,是為中原大戰!

凡此種種,蔣氏與李、白結下生死冤讎,一生難以和解。

三,黃紹竑附蔣是「曲線反蔣」

黃紹竑出於種種原因,主要是看到當時蔣介石是中央政府,實力強大,廣西難以與他抗衡,所以採取「置身事外、明哲保身」做法,向蔣氏示好,宣佈脫離桂系。

(黃紹竑)

蔣介石當然歡迎,招攬黃紹竑到中央政府任職(只要他不掌握兵權,什麼官職都可以封給他)。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氏迫於全國壓力,聯合全國地方軍閥,實行抗戰,於是真心邀請李宗仁、白崇禧到南京共商國是。

白崇禧先入南京,表面上與蔣氏和解。隨後,李宗仁也去南京任職。

蔣氏對待李白,採取分而治之:白在中央任職,李就必須到地方任職。決不能同時讓他們兩人留在中央,或都派去地方任職。(這是桂系機要祕書程思遠著《白崇禧傳》的描述)

抗戰期間,蔣氏與李、白相處合作還可以。

國共開戰,蔣介石就不敢重用李、白,他任命白崇禧做國防部長,但調兵權歸總參謀長,由陳誠任總參謀長。所以白崇禧是有職無權,完全被陳誠架空,他對老蔣特有意見!

直到淮海戰役前夕,老蔣見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軍鋒直逼長江!心驚肉跳,趕緊趕緊起用白崇禧,任命他坐鎮武漢,統帥華中部隊抗擊劉鄧大軍。

這樣,一直在南京沒事做、混日子的白崇禧就掌握幾十萬軍隊指揮權!

四,關鍵時刻,黃紹竑一招搞垮老蔣

其實,當時白崇禧積極性不高,認為老蔣臨急抱佛腳,把中原戰事搞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了,纔派他收拾殘局,所以心裡有抵抗情緒。

(黃紹竑夫婦)

這個時候,就是黃紹竑出面勸駕,極力慫恿白崇禧去武漢任職。黃紹竑說:這場仗,老蔣打不下去了!你去武漢,先把華中幾十萬部隊掌握住,然後以實力逼蔣下臺,請德公(李宗仁)上臺主政,不就一天都亮了!(見程思遠著《白崇禧傳》描述)

小諸葛是何等聰明人,一點即明,所以就去武漢任職。等到淮海戰役結束,白崇禧就按黃紹竑的算盤,發電報逼蔣下野!

因為此時美國人不再看好蔣介石,有意扶持李宗仁上臺收拾局面。所以李宗仁順勢而為,蔣介石被迫下野!

(註:李宗仁之所以參加副總統選舉,是美國人暗中支持他)

李白黃三人是鐵杆兄弟,他們在對付蔣介石的立場上是堅定一致的!而蔣介石也知道,對待黃紹竑也是表面客氣,內心防範。

日本投降後,派誰接收東北三省呢?蔣介石曾經徵求李宗仁的意見。

當時李宗仁就向蔣氏提出:黃紹竑最合適!

(黃紹竑廣西容縣故居)

但是蔣介石不敢重用黃紹竑,懼怕桂系勢力坐大,他改派熊式輝。而熊氏腰板不夠硬,不敢與蘇聯人力爭,致使談判失分甚多,從而導致國民黨軍隊接收東北是空城。(日軍遺留武器和軍事物資封存倉庫裏都被共軍搬走了)

黃紹竑後來見蔣介石一敗再敗,他有份參與的和談也破裂了,於是宣佈脫離國民黨,向北京投誠。

(本文參閱歷史資料:《李宗仁回憶錄》,程思遠著《白崇禧傳》)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應用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三個和尚沒水喫」,在新桂系的三巨頭中,在共同統一廣西逐鹿中原後,由於政見和軍事戰略的不同,二號人物黃紹竑與三號白崇禧的矛盾日漸加深,已經快影響到「桂系三傑」的團結,黃紹竑適時選擇離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黃紹竑與白崇禧的根本分歧在於,通過三年多與蔣介石的政治軍事博弈,黃認為桂系搞不過蔣介石,不如謀求精誠合作;而白崇禧認為蔣介石政治上太不可靠,凡有機會一定要取而代之 ,這個矛盾在中原大戰期間終於積累到爆發,促使黃紹竑決絕離開。

1930年蔣、馮、閻在中原開打,李宗仁白崇禧決定趁蔣軍兩湖兵力空虛,出兵奪取長沙和武漢,鑒於桂系剛從蔣桂戰爭的失敗中喘息不到一年,黃紹竑不支持再與蔣開戰,爭論的結果是二比一李白意見佔上風,既然黃紹竑對出兵兩湖本就不情願,遲遲沒有離開廣西,麾下部隊行動遲緩,導致桂軍主力前後脫節。

就在白崇禧率軍攻取長沙後,蔣系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抓住桂軍空檔,指揮湘軍何鍵部和粵軍襲佔白崇禧後方重鎮衡陽,桂軍被攔腰切成兩段終至慘敗,黃紹竑遭到白崇禧和部分桂軍將領的集體攻擊,遂去意堅決。

黃紹竑並不是投蔣,而是希望自己成為蔣桂兩派中間的緩衝劑,盡量化解兩邊的矛盾和衝突,實現自己的政治報負。蔣介石對於這位桂系二號人物願往中央任職也表現出極大的歡迎,這總比「桂系三傑」抱起團來跟他鬥法好的多,所以盡委要職,甚至派黃紹竑去自己的老家浙江做了八年的省主席,這是非常罕見的。

黃紹竑也沒有背叛桂系,每當蔣介石派給他有損桂系利益的任務或職務時,黃紹竑一概不受。用他自己的話說:「。。。去南京主要是為調和廣西團體與中央的衝突,是想實現我的和平主張」,桂系首領李宗仁對此也深表理解。

抗日戰爭爆發後,黃紹竑還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代表國府指導閻錫山抗戰,期間與八路軍頗多接觸,影響較大。

1947年底國民政府準備「行憲」,蔣介石玩弄手段不想讓李宗仁參選副總統,而屬意庸碌無為的孫科。黃紹竑大怒,新桂系三傑再次聯手,多方運作,終於成功扶植李宗仁上位,讓蔣介石大為不滿,黃紹竑的調和之路就此戛然而止,1948年元旦蔣介石下野,黃紹竑回歸團體參與和平談判。

(桂系三傑畫像)


民國期間,中華大地軍閥割據,有槍便是草頭王。在中國最南面的廣西省也是這樣,當時的桂系領袖陸榮廷已經統治廣西十幾年,是老牌的地方實力派。1924年,有三個人因為機緣巧合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陸榮廷的統治,迎來了這三位的時代,他們的集團也被大家叫做(新)桂系集團。雖然他們三位的歸宿各不相同,但是桂系三雄在近代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三位分別是: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

李宗仁和白崇禧大家都聽說過,可是其中的黃紹竑好像大家有點陌生,桂系裡面也是有一位姓黃的,叫黃旭初,這兩位姓黃的難道是一個人?其實不是,這二位就是兩個人。由於黃紹竑的出走,才讓黃旭初有機會當了桂系的第三把手。那為什麼黃紹竑要離開桂系呢?離開桂系後是不是真心投靠蔣介石去了呢?

他們三位統一廣西後,就聽從孫中山的號召加入了革命隊伍,後來又參加北伐,從中國的最南邊一直打到了北京,可以說是從崑崙關打到了山海關,勢力也從廣西省蔓延到了華北地區,桂系集團也成為了北伐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桂系集團此時的目光已經不侷限於一個廣西省或者局部地區,他們想實現太平天國時期的壯舉,逐鹿中原,登頂最高權力。很明顯,他們的願望和蔣介石一家獨大的想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衝突。

在桂系聯合其他人馬和蔣介石第一次交手時,桂系獲勝,蔣介石黯然宣佈下野,這是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在蔣介石統治中國期間,有3次下野,而這三次下野都有桂系在背後搗鬼,尤其是第一次下野和第三次下野,桂系都抓到機會,執掌了最高權力,不過轉瞬之間,蔣介石就扭轉乾坤,力壓桂系。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後,桂系和國民黨內的極右派「西山會議派」共同掌握了南京政府的最高權力,此時的桂系彷彿覺得天下盡在手中。可是短短半年時間,到了1928年,由於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激烈,各派人馬歡迎蔣介石回歸的呼聲日進高漲,蔣介石在迎娶了宋美齡後,王者歸來,再一次控制了最高權力。

蔣介石和桂系的鬥爭才剛剛開始。

桂系也不畏懼蔣介石的實力,通過兩次北伐後,桂系從當初的廣西省,一下子就佔有了大片的地區,有湖南湖北,還有京津冀地區。正是因為桂系的實力擴充太快,威脅到了蔣介石的統治,再加上桂系逼宮使得蔣介石下野,新仇舊恨,很快爆發了蔣桂戰爭。

就在大家以為這是一場實力對等的戰爭時,桂系很快落敗,完全喪失了在北伐時期的銳氣和鬥志,蔣介石通過軍事和銀彈攻勢,使得戰爭呈現一邊倒的狀態,桂系的地盤除了廣西省外全部落入蔣介石的口袋,李宗仁和白崇禧落荒而逃到了廣西。

而當時負責鎮守廣西大本營的正是黃紹竑。

從1926年李宗仁率部北伐到1929年蔣桂戰爭結束,三年時間都是黃紹竑在打理廣西的事情,也由於這幾年黃紹竑出色的管理,使得廣西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經濟、教育等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就在桂系戰敗,人心惶惶之下,硬是挺住了蔣介石對廣西的進攻。

後來1930年的中原大戰,可以說是一次小軍閥們集體聯合起來對付蔣介石這個大軍閥的戰爭,桂系也參與其中,傾囊而出向湖南進攻。雙方戰事久拖不決,張學良一封力挺蔣介石的電報傳遍大江南北,反蔣派大軍頃刻之間全部瓦解,蔣介石問鼎中原。而桂系軍閥損失慘重,連老本都拼光了,廣西大本營還短暫的被蔣介石攻破過,李宗仁等人宣佈下野,黃紹竑心灰意冷,於是萌生出退出桂系集團,投靠蔣介石的想法。

對於這個決定,李宗仁和白崇禧是萬分挽留的,畢竟三人是一起同生死共患難過來的。其實通過這幾年桂系和蔣介石的較量,黃紹竑可以看出來桂系根本是打不過蔣介石的,但是每每有機會,李宗仁他們都是要強出頭和蔣介石鬥一番,好不容易積攢的實力,最後輸個底朝天。黃紹竑覺得還不如好好經營廣西,和中央搞好關係。連連發動戰爭,勞民傷財,和北洋軍閥有什麼區別呢?

最候他們三人還是以和平方式分手,再見還是朋友,而且黃紹竑的出走是「凈身出戶」,不帶走一兵一卒。

蔣介石得知後,張開雙臂歡迎黃紹竑加入南京政府,因為黃紹竑的政治立場比較溫和,是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所以先後出任了內政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等軍政要職,由武將轉為文官。也因為有了黃紹竑在中間調和,使得蔣介石和桂系的矛盾有所緩和。1948年李宗仁竟選「副總統」,黃紹竑還來個神助攻,力推了李宗仁一把。

1949年,黃紹竑作為國民黨的談判代表去北京參加和談,和談失敗後,黃紹竑就留在

了北京;李宗仁則去了美國;白崇禧最執拗,去了臺灣。

對此,你覺得桂系集團有實力取代蔣介石嗎?歡迎留言評論。


黃紹竑是著名的新桂系三傑之一,題目說明中講得很清楚,1930年初中原大戰期間,新桂系兵出湖南,全軍入湘對蔣作戰。但桂軍在湖南衡陽被粵軍截為兩段,致使桂系軍隊給養輜重供應不上,桂軍大敗而歸。據說黃紹竑對桂軍全師入湘有不同意見,所以其部行動遲緩,致使衡陽陷入敵手。因此失敗後,李、白對黃之舉頗有微詞,黃遂萌生退出之意。

廣西三傑

臨走之前,黃紹竑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我們搞了幾年,結果弄得這個樣子,同蔣介石爭天下,肯定是爭不過的了。我不如趁此借著桂系的影響,憑著自己的手段,到外頭去混,一定可以混出一個名堂來,或者對桂系間接有一些幫助。」李、白也同意黃紹竑離開,前往中央政府任職,以其影響和能力繼續幫助桂系。注意一點,黃紹竑離開廣西並不是離開桂系集團,去投降蔣介石,而是以另外的方式繼續為桂系出力,為蔣、桂之間緩和關係。黃紹竑多年以後回憶這一重大轉折時說:"我這次之所以離開廣西團體,並不是因為我與團體的中堅分子感情破裂或利害衝突而失意出走的。說實話我仍愛我共同奮鬥過的團體,毫不存在想破壞或利用團體之心理,去南京主要是想調和廣西團體與中央的衝突,是想實現我的和平主張。"李宗仁在回憶錄中透露:"黃氏此去純系他個人消極所致,並非與我李、白有何不洽。"事實上的確如此,桂系失利後國民政府委派黃紹竑處理廣西善後事宜,但黃寧願去香港閑居,也不出任此職。

黃紹竑戎裝照

黃紹竑以政治謀略見長,他到國民政府任職後,由武轉文,由地方轉中央,先後擔任了內政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等軍政要職;抗日爆發後,又歷任軍委會作戰部長、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1947年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立法委員。期間,黃紹竑對蔣、桂之間的關係起到了重要的緩衝作用。

黃紹竑

黃紹竑到國民政府任職後,將桂系融入國民黨,使其成為黨內最大的反對派;黃紹竑視野開闊,不拘於廣西一省一地,側身廟堂,為新桂系開創了更加開闊的政治空間,李宗仁後來出任代總統便是實證;事實上後來李宗仁、白崇禧也走了黃紹竑的路子,先後任職中央,為全國、全民服務。


廣西軍閥中的三巨頭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他們從合作一開始就矛盾重重。只是因為三個人整體上還明事理,能夠在大目標之下,放棄個人的門第之見,為統一廣西而努力。1921年,白崇禧和黃紹竑都是馬曉軍部的兩大統領。因為白崇禧受傷赴廣東休養,黃紹竑帶兵回老家容縣休整。

這時駐紮在玉林的李宗仁邀請他共同合作幹一番大事業,雙方一拍即合。1923年,黃紹竑決定帶兵向外發展,李宗仁只好同意,並答應他如果形勢不好還可以回來。然而黃紹竑臨走時卻帶走了李宗仁手下的兩個營。

李宗仁的其他部下羣情激昂,要求和黃紹竑決一死戰。李宗仁卻大度的說:我們共同的敵人是沈鴻英、陸榮廷,目前留一面,日後好相見。黃紹竑得到這個消息後便為李宗仁的大度所感動,逢人便將,李宗仁寬厚大度,有非人所能及者。1923年6月,白崇禧和黃紹竑正式聯絡李宗仁,三個人共同合作,共同圖謀稱霸廣西。

在此期間,黃紹竑又嫌李宗仁寬厚無能,計劃和白崇禧出來單幹。白崇禧說道:當年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之所以最後失敗,就在於我們廣西人內部不團結。如果我們今天還不能團結一致,豈不讓外人恥笑。這件事就最終只能作罷了。

隨後三人共同聯手,制定了先聯合沈鴻英被陸榮廷,再對付沈鴻英的計劃。這個計劃的實施為他們三個人統一廣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驅逐了滇系軍閥和川系軍閥在廣西的勢力。

在之後的北伐中,李宗仁和白崇禧率領第七軍開赴湖南作戰,黃紹竑坐鎮廣西,致力於廣西的建設。黃紹竑創辦學校,普及教育,廣西大學就是在他的提議下創辦起來的。他還完善了廣西的行政架構,設置了很多縣。並親自組織了對縣長的培訓和考試,提高他們的執政能力。

黃紹竑一方面抓廣西的經濟建設,一方面大力發展交通事業。整頓財稅體系,修建貫穿全省的公路系統。中原大戰前,李宗仁就率先發難,和蔣介石的中央軍打了起來。雖然蔣介石大勝,但他扶植的人根本就控制不了廣西,最後廣西還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三人的天下。

在中原大戰中,李宗仁和白崇禧主張出兵作戰擊潰蔣介石,黃紹竑認為不如認真治理廣西,以圖來日再戰。雙方的理念不一致,導致桂系大敗。在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三人之中,因為黃紹竑曾經在保定軍校讀過書,全國各地的同學朋友比較多,因此他的眼界比較開闊。

三個人內部發生了矛盾,黃紹竑就認為既然理念不同,大家就和平分手,但相互之間不能成為敵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是為了廣西。於是他們決定由李宗仁和白崇禧留守廣西,黃紹竑到南京政府任職,為桂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

白崇禧還專門召開大會強調:廣西人是不會投降的,不但現在不投降,即使將來的環境比現在更困難,也不會投降。團隊要共同努力,是讓團隊的力量更大,更強,更鞏固。黃紹竑到南京政府後,就發揮自己以前在廣西的特長,擔任了政府的內政部部長。在全國各地設置了一些模範縣,作為全國行政建設和發展的樣板。

在淮海戰役前,白崇禧不願意擔任華中剿總司令,還是在黃紹竑的勸說下才最終成行。在淮海戰役中,白崇禧拒絕支援國民黨中央軍,導致大批中央軍被殲滅。這時白崇禧和黃紹竑再次聯合李宗仁逼迫蔣介石下野,黃紹竑作為國共兩黨的和談代表,最後留在了北京,參加了開國大典。解放戰爭結束後,白崇禧去了臺灣。李宗仁去了美國,後繞道回了大陸。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黃紹竑受到了嚴重批鬥,他在去看望了李宗仁後,在自己的居所用刀片自殺。


1930年7月,率領新桂系第15軍駐守柳州的黃紹竑辭去軍長職務,到桂林休養,8月,他主動辭去所謂『護黨救國軍』副總司令兼廣西省政府主席職位,並電告蔣介石呼籲和平息事——是為『馬電』,12月,黃紹竑離開新桂系,經龍州轉道越南來到香港,並於31年1月到南京投奔蔣介石。

按照黃紹竑的夫子自道,他離開李宗仁白崇禧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我們搞了幾年,結果弄得這個樣子,同蔣介石爭天下,肯定是爭不過的了。我不如趁此借著桂系的影響,憑著自己的手段,到外頭去混,一定可以混出一個名堂來,或者對桂系間接有一些幫助。

這當然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但是黃紹竑實際的原因有幾點,包括不再破壞國家、不再破壞廣西與遏制共產黨的發展,後來他成了愛國民主人士,回憶往事的時候,第三點自然不強調了,寧可把自己矮化成『到外頭去混』——他對共產黨的態度在抗戰時期也開始有所改變。

黃紹竑離開新桂系從江湖義氣角度是做得很漂亮的,他幾乎就是『凈身出戶』,沒有帶自己的部隊,與李白二人也沒有鬧翻,後來蔣介石要利用黃紹竑對付新桂系,黃紹竑始終是拒絕的——當然,他也不支持李白軍事上對付蔣介石。

黃紹竑此舉當然是投蔣,但也不只是投蔣,因為在蔣介石政府中,他其實是一個相對獨立與超然的人物。

黃紹竑本人通過這次轉型,從一個軍閥變身為政客,同時帶有很強的策士色彩,後來也用這方面的能力在謀略角度幫助李宗仁就任『副總統』,鼓動白崇禧就任『華中剿總司令』掌握兵權。


近代中國軍閥割據,而除老蔣之外,新桂系無疑是最大的一股勢力,從誕生到滅亡,統治了廣西達二十多年之久,而新桂系的誕生也離不開這三位人物,他們被譽為「桂系三巨頭」,他們是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

其中李宗仁扮演的是領袖的角色,而黃紹竑則是二號人物,以政治智謀見長,三號人物則是大名鼎鼎的「小諸葛」白崇禧,桂系的軍事主腦。但是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桂系三巨頭卻不復存在,黃紹竑離開了他的軍事團體,而新桂系也迎來了「李白」時代,這三位昔日聯手打敗舊桂系軍閥陸廷榮、滇系老大唐繼堯的人物,為什麼會分道揚鑣呢?

其實在中原大戰後,新桂系集團便產生了分化,黃紹竑這個人呢,其實無論從政治野心和權力慾望方面來說並不強烈,但白崇禧和李宗仁不同,從數次蔣桂、滇桂戰爭來說,這二人絕對有著統一南方,北克中原,開疆立國的野心。但是戰爭消耗的卻是財力、物力、以及龐大的軍民傷亡,而黃紹竑卻是一個主和派,他厭倦了「李白」二人的戰爭,也反對老蔣的「內戰」,隨即產生了罷戰言和的念頭,但這一想法卻沒有得到「李白」的認可,這也是黃紹竑出走的一大原因。當然了,黃紹竑離開桂系而到蔣身邊肯定不是投蔣,相反,他是為了緩和蔣桂矛盾而做的一次嘗試罷了,正如他言:「去南京主要是調和廣西團體與中央的衝突,是想實現我的和平主張」,而他的這一主張也得到了「李白」二人的諒解。

至此,黃紹竑離開了他的桂系團體,來到了老蔣的身邊,從主浙到抗戰,黃紹竑開始身體力行的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而這三巨頭再次相聚,已經是1948年了。在1948年的國民黨大選中,李黃白再次相聚,而李能如願的出任副總統,其實有著黃紹竑莫大的功勞。而淮海戰役之後老蔣被桂系逼迫下野,此時的黃紹竑依然主張的是和平的方針,但他又和「李白」的政治立場產生了矛盾,導致和談破裂,「李白」妄想依靠桂系精銳苟延殘喘,劃江而治,但卻被解放軍消滅於大西南。

至此,新桂系瓦解,中國最後一個軍閥勢力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究其黃紹竑的一生,他似乎都在為和平而奔走,其後於1966年去世,終年71歲,這位沒有軍閥主張的軍閥,結束了他大起大落的一生。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廣西軍閥中的三巨頭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他們從合作一開始就矛盾重重。只是因為三個人整體上還明事理,能夠在大目標之下,放棄個人的門第之見,為統一廣西而努力。

1921年,白崇禧和黃紹竑都是馬曉軍部的兩大統領。因為白崇禧受傷赴廣東休養,黃紹竑帶兵回老家容縣休整。

這時駐紮在玉林的李宗仁邀請他共同合作幹一番大事業,雙方一拍即合。1923年,黃紹竑決定帶兵向外發展,李宗仁只好同意,並答應他如果形勢不好還可以回來。然而黃紹竑臨走時卻帶走了李宗仁手下的兩個營。

李宗仁的其他部下羣情激昂,要求和黃紹竑決一死戰。李宗仁卻大度的說:我們共同的敵人是沈鴻英、陸榮廷,目前留一面,日後好相見。黃紹竑得到這個消息後便為李宗仁的大度所感動,逢人便將,李宗仁寬厚大度,有非人所能及者。

1923年6月,白崇禧和黃紹竑正式聯絡李宗仁,三個人共同合作,共同圖謀稱霸廣西。

在此期間,黃紹竑又嫌李宗仁寬厚無能,計劃和白崇禧出來單幹。白崇禧說道:當年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之所以最後失敗,就在於我們廣西人內部不團結。如果我們今天還不能團結一致,豈不讓外人恥笑。這件事就最終只能作罷了。

隨後三人共同聯手,制定了先聯合沈鴻英被陸榮廷,再對付沈鴻英的計劃。這個計劃的實施為他們三個人統一廣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驅逐了滇系軍閥和川系軍閥在廣西的勢力。

在之後的北伐中,李宗仁和白崇禧率領第七軍開赴湖南作戰,黃紹竑坐鎮廣西,致力於廣西的建設。

黃紹竑創辦學校,普及教育,廣西大學就是在他的提議下創辦起來的。他還完善了廣西的行政架構,設置了很多縣。並親自組織了對縣長的培訓和考試,提高他們的執政能力。

黃紹竑一方面抓廣西的經濟建設,一方面大力發展交通事業。整頓財稅體系,修建貫穿全省的公路系統。

中原大戰前,李宗仁就率先發難,和蔣介石的中央軍打了起來。雖然蔣介石大勝,但他扶植的人根本就控制不了廣西,最後廣西還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三人的天下。

在中原大戰中,李宗仁和白崇禧主張出兵作戰擊潰蔣介石,黃紹竑認為不如認真治理廣西,以圖來日再戰。雙方的理念不一致,導致桂系大敗。

在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三人之中,因為黃紹竑曾經在保定軍校讀過書,全國各地的同學朋友比較多,因此他的眼界比較開闊。

三個人內部發生了矛盾,黃紹竑就認為既然理念不同,大家就和平分手,但相互之間不能成為敵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是為了廣西。

於是他們決定由李宗仁和白崇禧留守廣西,黃紹竑到南京政府任職,為桂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

白崇禧還專門召開大會強調:廣西人是不會投降的,不但現在不投降,即使將來的環境比現在更困難,也不會投降。團隊要共同努力,是讓團隊的力量更大,更強,更鞏固。

黃紹竑到南京政府後,就發揮自己以前在廣西的特長,擔任了政府的內政部部長。在全國各地設置了一些模範縣,作為全國行政建設和發展的樣板。

在淮海戰役前,白崇禧不願意擔任華中剿總司令,還是在黃紹竑的勸說下才最終成行。在淮海戰役中,白崇禧拒絕支援國民黨中央軍,導致大批中央軍被殲滅。

這時白崇禧和黃紹竑再次聯合李宗仁逼迫蔣介石下野,黃紹竑作為國共兩黨的和談代表,最後留在了北京,參加了開國大典。

解放戰爭結束後,白崇禧去了臺灣。李宗仁去了美國,後繞道回了大陸。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黃紹竑受到了嚴重批鬥,他在去看望了李宗仁後,在自己的居所用刀片自殺。


在很多人印象中,新桂系首領是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白二人的確知名度極高,在近代民國的歷史上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實際上,在新桂系起家之時,桂系並非兩巨頭,而是三巨頭,這其中,排名第二的是黃紹竑,大名鼎鼎的「小諸葛」白崇禧還要位居其後。

桂系三巨頭

不過在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排名第二的桂系巨頭黃紹竑就離開了新桂系,並投入了常凱申國民政府的懷抱。黃紹宏為什麼會離開新桂系,投靠常凱申呢?他脫離桂系的行為屬於背叛嗎?

第一,對於內戰的不滿和新桂系的失望。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三人,從陸榮廷舊桂系的低級軍官起家,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席捲整個廣西,擊敗各路諸侯,成為廣西的實際統治者,而此時,三個人才不過30出頭,可以說,此時的三個人正是躊躇滿志之時。

黃紹竑

但當三個人野心勃勃的試圖更進一步,成為中國的統治者之時,卻屢遭敗績。先是蔣桂戰爭,三人被迫通電下野,隨後又在進攻廣東和中原大戰中接連慘敗。可以說,從北伐戰爭勝利後,一直到中原大戰的三年多的時間,新桂系一直處於戰爭之中,但卻在常凱申高超的手腕之下接連失敗。

桂軍

面對如此現狀,黃紹竑認為,利用武力擊敗常凱申,成為中國統治者的可能已經不復存在,新桂系不具有武力統一全國的能力。而接連的戰爭使得黃紹竑開始疲憊,對於戰爭也十分反感,他希望採用和平的手段,去解決國內從未停止的軍閥大混戰。

黃紹竑在回憶錄中曾說到:

我覺得這幾年的內戰是太無所謂了,與國家有什麼益處?與人民有什麼益處?與自己又有什麼益處?於是我決心退出這個內戰的漩渦。

黃紹竑

第二,黃紹竑離開新桂系時,可以說是凈身出戶,已經將對新桂系的影響降低到最低,所以談不上背叛。黃紹竑作為新桂系排名第二的巨頭,在新桂系的軍隊中,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力,如果真心決定背叛新桂系,那麼他完全有能力和實力將新桂系的一部分軍隊拉出來單幹,這將對新敗的新桂系造成根本上的影響,甚至新桂系就此分崩離析,也並非沒有可能。

李宗仁和白崇禧

但黃紹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經過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同意。因此黃紹竑離開新桂系,前往國民政府,可以將其看作三人政治理念的不合,與背叛沒什麼關係。而且到達國民政府之後,黃紹竑雖然曾被常凱申利用,試圖取代新桂系,但黃紹竑並沒有配合,而在黃紹竑擔任各個職務之後,也從未對新桂系採取敵對行為。

第三,則要說到黃紹竑和白崇禧的矛盾。俗話說得好,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人合作,本身就容易產生矛盾,而「小諸葛」白崇禧雖然軍事才華橫溢,但也存在心胸狹隘,自視過高,甚至不自量力等缺點。

白崇禧

他先是低估了粵軍的戰鬥力,莽撞進攻廣東,不但被粵軍擊敗,反被粵軍佔據了梧州,而後再進攻湖南的戰鬥中,白崇禧又將戰鬥的失敗歸咎於黃紹竑救援不力,並對黃紹竑大加指責,黃紹竑與白崇禧的矛盾幾乎已經公開。因此,這進一步堅定了黃紹竑離開新桂系的決心。

1930年12月1日是黃紹竑37歲的生日,桂系三巨頭在一起慶祝完生日之後,黃紹竑就離開南寧,並從龍州出發,取道越南到了香港,在廣州短暫逗留之後,隨即前往南京,正式脫離了新桂系。

李宗仁

在國民政府之內,黃紹竑歷任內政部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等職,從未對新桂系採取任何敵對言行。而且在1948年常凱申第三次下野之後,李宗仁能夠上臺成為代總統,黃紹竑出力很大,這也是自黃紹竑離開新桂系後,桂系三巨頭的第二次合作。


在李宗仁的新桂系軍閥稱霸廣西早期,廣西軍閥中一共存在著三大巨頭,這三大巨頭分別是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他們三人的關係就如同合夥創業的夥伴一樣,彼此默契地經營著廣西軍閥勢力的發展。

說到黃紹竑,如果對近代史瞭解不是比較深入的人,可能基本都沒聽過他的名字、不知道他擁有著什麼樣的事績、不清楚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相比於名聲巨大的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在歷史中之所以沒能擁有那般巨大的名氣,主要是由於他太早就脫離了廣西軍閥、退出了民國的軍閥混戰,所以在存在感不足的情況下,他才沒有獲得李宗仁、白崇禧那樣的名氣。

但實際上,黃紹竑在廣西軍閥勢力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三巨頭中地位僅次於首領李宗仁,地位比小諸葛白崇禧還要高一些。

在廣西,他主要執掌著政治大權,如果我們把李宗仁比作為劉邦的話,那麼白崇禧就相當於張良,黃紹竑就相當於蕭何,從這方面,大家應該就大概清楚黃紹竑具體是做什麼的了。

黃紹竑離開廣西的原因

至於要說到在廣西擁有著如此崇高地位的黃紹竑後來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廣西,其實主要跟李宗仁和蔣介石的衝突失敗有關。

我們都知道,在民國歷史中李宗仁和蔣介石是非常不對付的,他們在歷史中雖然時有合作,但是更多時候,他們卻是水火不容的仇敵。

在1927年的時候,李宗仁、白崇禧就曾經和汪精衛把蔣介石逼下野過一次。

在1929年的時候,因為一些矛盾的出現,李宗仁和蔣介石爆發了蔣桂戰爭。

在1930年的時候,李宗仁和閻錫山、馮玉祥等人聯手和蔣介石爆發了中原大戰。

1936年的時候,李宗仁和廣東軍閥陳濟棠商議了反蔣事誼。

在1948年的時候,李宗仁不顧蔣介石刺殺競選了國民政府的副總統職務,在蔣介石下野後,更是成為了民國的代總統,利用自己的代總統名頭,處處掣肘起了蔣介石。

從這種種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李宗仁和蔣介石之間緊張的關係。

在中原大戰結束後,黃紹竑因為覺得李宗仁根本不可能是蔣介石的對手,所以他才會在內心的疲倦下,懷揣著對前途的渺茫離開了相當於自己大本營的廣西、前往南京投靠了蔣介石。

黃紹竑投靠蔣介石的另一層目的

不過大家可不要以為黃紹竑是背叛了李宗仁,實際上黃紹竑當時是凈身出戶離開廣西的。

他走的時候,並沒有帶走任何能影響廣西實力的東西。

在後來蔣介石要求他回到廣西從李宗仁手中搶奪權力的時候,他也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聲稱自己寧願跑去香港隱居,也不願意回到廣西跟自己曾經的兄弟爭奪權力。

還有根據黃紹竑自己的說法,他當時投奔蔣介石除了對李宗仁的未來失望之極外,其實還存在著想調和李宗仁和蔣介石關係的目的在裡面。

在他看來,廣西應當是要和南京政府和平共處的,二者之間不應該時常處在徵戰的狀態中,如果二者一直處於敵對關係中的話,只會憑白消耗掉很多有用的力量,這點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在去投奔蔣介石的同時,是想著要努力調和李宗仁和蔣介石關係的。

而李宗仁也沒有因為黃紹竑的離開而對其產生怨恨,在李宗仁的回憶中有說,黃紹竑在離開之前,是和他以及白崇禧商談過並獲得了他和白崇禧同意才離開的,並不是那種危急關頭背後捅一刀的離開、背叛。

因此,他對黃紹竑的離開表示了理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