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本來是近代一無名小軍閥,卻因幹了一票盜皇陵的大案而「名揚天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朋友問,從明定陵出土的金銀器看,絲毫不亞於清代皇陵,而且遠勝於清陵,為什麼孫殿英不去挖明十三陵,而選擇了清東陵呢?這事主要有幾點原因,聽筆者給您娓娓道來。

這第一點:孫殿英盜取清定陵,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換句話說,是趁著工作之便乾的勾當,因為盜皇陵這事兒在歷朝歷代都為人所不齒,在民國之時尤甚,所以孫殿英也不敢明目張胆的干這事,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孫殿英部隊所在的地區正好處於清東陵,而且在民國動亂的時局中,始終有土匪想著盜取皇陵來大發橫財,這也給孫殿英利用剿匪的掩護來對清東陵進行封鎖戒嚴的理由。而十三陵在京畿重地,人多眼雜容易走露風聲,最重要的是孫殿英對這個區域無法進行有效的控制,退一步講,如果孫殿英當時的防區在十三陵,以他的尿性很可能他也會打十三陵的主意。

第二點:清東陵皇陵的地宮入口比較容易找到,且埋藏較淺,(如果您去過明十三陵已經挖掘的定陵地宮,您就知道明代皇帝實在是太深了,而且入口極為難找,而清代皇陵的入口統一都在明樓啞巴院影壁正下方)而且附近還有守陵人的後代給提供可靠情報(地宮入口處構造圖紙),所以孫殿英就選了大清最豪華的陵寢(乾隆皇帝的清裕陵和慈禧皇太后的定東陵)下手了。

第三點:孫殿英利用民族情感,在孫殿英盜皇陵這事兒被揭發後,孫殿英在法庭上曾經辯稱,他這麼做是為了給廣大的漢族父老報仇雪恨,因為當年滿清入關後大量屠殺漢人,我孫殿英雖然不才,但可以用這種辦法報復滿清韃子。


孫殿英,乳名金貴,字魁元,河南省永城市馬牧鄉孫庄村人,另因出過天花而得外號「孫大麻子」,其父親為鄉里出頭與旗人爭執而入獄,當日被打死於獄中。

孫殿英自稱孫承宗的後代,哪能自己打自己嘴呢。這裡面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如果孫殿英不是孫承宗的後代。那他這麼說的原因是想把盜墓和家仇捆綁在一起,那就是個相對比較完美的借口,國讎(外虜)、家恨(孫殿英的父親因旗人被打死,孫承宗的殉國壯舉)、職責&信仰所在——響應孫中山先生恢復中華,驅除韃虜的革命志向號召,從盜墓這種不止基層,甚至可以說是地下工作干起。(好感動~>_<~+)

不論真假,即便是個借口,孫殿英也不會再去挖十三陵了,還有一點,當時的滿遺式微,只有抗議的份,蔣介石、閻錫山、宋子文、戴笠、宋美齡等等都拿了好處後,這些雜音自然就被壓制下去了。但是,如果挖十三陵那就是和孫中山唱反調了,而且清廷遺老遺少畢竟是少數派,滿族的人口佔比也少的可憐,所以威勢有限。

挖十三陵基本上就會引起全國暴怒,第一是因為明朝是最後一個漢政權,第二,自民國初期,民族主義愈演愈烈,包括孫中山早期也是以反滿和推翻以滿清貴族為首的專制政權為口號,即所謂「驅逐韃虜、復興中華」。這是借勢,要借勢自然要有勢力可借才行,可見當時的國內民族主義勢頭。

第二種可能,孫殿英是孫承宗的後代。但是估計他又拿不出家譜來,當初孫承宗在家鄉守城拒敵的時候,估計也不可能還想著家譜的留存,全家命都不要了,哪裡還會在意這個,所以家譜已經消失的概率大,但只能說是概率,畢竟沒有實據,比如某人在什麼什麼地點,什麼什麼時間親眼看到清兵一把火把孫承宗房子燒了,而且某一個房子此人還進去看過,確實有家譜!

孫承宗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還有兩個侄子,八個侄孫全部都戰死了。在這次戰役中孫家還有一百多個人遇難,可以說舉家殉國了。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孫承宗肯定是有後人存在的,據說孫承宗的墓碑就是他的十二代孫子所立的。我們根據歷史事件可以推測一下。孫承宗一共有七個兒子,但是死了只有五個,除去早夭或者兒子無後,孫承宗是不可能沒有後代的。另外孫承宗有十三個孫子,但是戰死的只有六個,說明孫承宗還是有後人活下來的。所以我們在這裡也只能根據歷史事件和相關的記載,對孫承宗的後代做一個判斷。

所以孫殿英是孫承宗的後代,我們只能說有可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沒說一樣......)說他是,他沒證據,說不是,咱們沒證據.......o(∩_∩)o


孫殿英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盜墓賊,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他的手段更是簡單粗暴,直接使用的炸藥,把乾隆爺和慈禧老佛爺的墓地炸了個底朝天,他即沒有摸金校尉那些花樣百出的手段,而他的目的更是簡單明了,就是為了籌集軍費,美名其曰說是滿清殺了他祖宗三代,他是為了報仇,號稱自己是給了滿清王朝最後一擊。

至於他選擇挖清東陵而不是明陵,我認為有二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便是孫殿英當時的駐地就在清東陵,而當時的清東陵因為清王朝的滅亡已經沒有了任何保護,而且很多修建墓地的人員還健在,對於孫殿英當時來說,選擇盜墓清東陵可謂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在利益的驅使下,他最終犯下了這滔天大禍。

第二個原因便是滿漢的區別,孫殿英他畢竟是漢人,而且打著復仇的名義,在其盜墓後,馮玉祥曾經對孫殿英這樣說道:「殿英老弟啊,在反清這一點上,我乾的是活的,你乾的是死的」。馮玉祥可謂一語道破天機,這些軍閥對於清王朝還是充滿排斥的,所以孫殿英選擇清東陵也理所應當了。

而在孫殿英盜墓東窗事發後,一時舉國輿論震驚,一些滿清遺孤是嚎啕大哭,而孫殿英卻不慌不忙的打點,最終在他金錢攻勢下,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了,唯獨那些堪稱無價之寶的國寶,卻流失海外,成為了國家的一大損失。


第一:當時孫殿英部隊就駐守在馬蘭峪附近。

第二:清東陵建成年份較明十三陵年代較近,文物保存相對較好。

第三:清東陵附近的土匪馬福田給了孫殿英剿匪盜墓的理由。

第四:明十三陵年代久遠,且沒有相對應的陵墓圖紙。當時孫殿英得到了清宮建陵圖紙,如獲至寶。

第五:清代以康乾盛世出名,又以慈禧奢靡生活而廣為流傳。


估計是他認為清東陵隔著時代近,應該是沒人盜墓的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