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明成祖朱棣與皇后徐氏(徐達之女)【石牌坊】這座十四米高的石牌坊就是明長陵陵墓區的入口,建立在高崗之上,這使得遊客看到它的背景整個是藍天。【大紅門】這裡是長陵陵墓區的總大門,由於通體紅色,所以叫大紅門。兩側石碑提醒姓官員在此下馬。今日的大紅門是座孤零零的大門,在明代它的兩側向左右延伸,與山壁相接,將陵區緊緊封閉。穿越大紅門即神道,它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神道】長陵的神道不僅僅屬於長陵,它還是整個十三陵的總神道,全長7.3公里。【碑亭石碑】通過神道,就是長陵的碑亭。碑亭石碑記錄了墓主人朱棣的事迹。馱著石碑的怪獸叫贔屓(bìxì),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曾在海上背過仙山用它來馱碑,表示碑的內在分量十分重大。碑亭的四周佇立著四座漢白玉華表,屬裝飾性建築物。【石像生】石像生恭候在道路兩邊,等待皇帝的靈魂通過。這些石獸石人象徵著皇帝生前的儀仗隊,它們既有現實中的動物,也有想像的動物。動物後面站著武臣、文臣、勛臣。【龍鳳門】神道的盡頭就是龍鳳門門樓,也被稱作天門,皇帝的靈魂從此經過後就到達天宮了。天門之後經過神橋,才能真正到達皇帝的死後宮殿。【祾恩門】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祾恩殿】【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樂帝後的場所,建築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台基上,金磚鋪地。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著皇帝「九五」之位。它基本上是仿照故宮的太和殿修建的,表示皇帝在陰間仍舊享有最高的權力。祾恩殿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木構大殿。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徑達到1.124米,為世間罕見佳木。金絲楠木產自中國深山密林,產量極低,五百年才能成材,木質堅硬耐腐。被中國人視為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築用材。大殿樸素莊嚴,由優質楠木加工而成。金絲楠木的價值據說比黃金還要珍貴,這樣純金絲楠木的建築在中國是最昂貴的房子。金絲楠木材質的椅子大殿兩邊原本還有配殿,但是清朝皇家因短缺金絲楠木把配殿拆掉啟用木料,如今祾恩殿兩邊只剩兩個神帛爐,負責燒掉祭祀完畢後的祝文版和神帛。神帛爐【祾恩殿展品】【長陵棱星門】跨過棱星門,寓意著從人間到了陰間。棱星在天上象徵著天門,天門就是天上天宮的大門。此門是只有帝王才能享用的。【明樓】穿過棱星門,就是朱棣皇帝死後真正的歸宿。該明樓是長陵的標誌,明黃色的琉璃瓦非常醒目。明樓前的石雕是高規格的祭台,下面的石頭基座叫須彌座,即佛經中的聖山。【聖號碑】明樓的作用是為了保護這座聖號碑。這是皇帝的墓碑,朱漆書寫的就是皇帝的名字。明樓回望。朱棣的寶城周長有一公里左右。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當年十二月,被葬入長陵。在他的統治下,社會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達到了比較強盛的時期。【考古】1955年,郭沫若和吳晗等著名歷史學家向國家建議挖掘長陵(明成祖朱棣的墓)。不過,文物、考古界的專家紛紛反對,因為當時的技術難以對挖掘出來的文物進行妥善保護。後來在雙方互相妥協之下,郭沫若被允許挖萬曆的定陵,就當為挖長陵做準備。就這一念之差,鑄成了大錯,挖掘定陵是中國考古學史上最大的悲劇,是中國人民的巨大損失。不過,郭沫若等人絲毫沒有吸取挖掘定陵的教訓。1965年,郭沫若等再次申請挖掘長陵,被領導人斷然拒絕。後來,陝西申請挖掘武則天和唐高宗的乾陵,郭沫若興奮異常,不過,定陵教訓太深刻了,這個申請再次被駁回。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歡迎點贊和評論


明長陵為十三陵之首,永樂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樂皇帝建北京皇宮(故宮)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壽宮」。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因為埋的是朱棣,明朝僅次於朱元璋的最彪悍的皇帝,也是北京建都的人,陵墓位置在十三陵的中間位置,其他都是子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