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今天,又堵。

  屋漏逢雨。節後高峯,天府通APP癱瘓(4月8日封面新聞)。難生成二維碼,市民進出站出行受阻。排隊購票的,無法離站的,擠成一團,苦不堪言。個別站點,網絡信號本就堪憂,人滿爲患,更火上澆油。

  習慣掐着點兒通勤,準時打卡的。進出多耽誤三五分鐘,可能就意味着不止一次遲到,而是全勤難保,獎金泡湯。情緒自然一點就炸。

  本來便民的刷機進站,掃碼乘車,但在這個完全可預計的節後高峯,再次無意外癱瘓。比當年12306癱得還徹底。這就讓人難接受了。

  三個月前:“好消息!已全面實現‘掃碼乘車’”。言猶在耳,今兒,就是一片網絡吐槽:“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明明可以接入支付寶乘車碼”、“XX手機拿不下天府通”……

  三天兩頭,“天府不通”,激憤嘲諷,可以理解。網友不明白明明有“大廠”更穩定成熟的智慧交通城市服務可合作,爲何非要自研?是私利壟斷還是真技術自信?從跟帖看,天府通不是第一次故障,這次只是集體宕機,矛盾大爆發而已。

  且,連應急離線碼,都告知有限,沒幾個知曉的。而如連致歉信都還不忘“在運營大力支持下,現場依舊平穩有序”這種令人反感“壞事當喜事辦”的套路,那指望開發商真正自省反思,制度補救,恐又太樂觀。

  以一城之力,打造一個出行類綜合應用平臺,技術和財力上或並無太高要求。獨力難撐,也早有成熟合作方。只看誠意,只看定位是便民,還是純當生意。

  這次癱瘓肇因,或是無心之失,但用戶體驗,就在這些細節上。偶爾失誤,還能忍能諒。但若三天兩次,一月三次,就可能給人以“疤好就忘疼,記吃不記打,甚至不怕開水燙”的印象,那就難再留用戶了。這時,無論如何該給出讓人相信“你真能改,也有能力改”的信號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