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平成天皇正式退位,太子德仁成爲新天皇,併發布新年號爲“令和”。關於“令和”的含義,日本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出自《萬葉集》裏的梅花歌:“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佩後之香”。

  新的年號,將承載着日本國民的期望與理想、反映時代的氛圍。

  衆所周知,日本的年號制度,完全是源自古代中國,此前,日本年號的選用,也幾乎都是從中國古代典籍中進行選擇。

  從西元645年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開始,就多從中國古代的典籍中選取相應的文字。比如“平成”,就是出自《史記》的“內外平成”和《尚書》的“地平天成”。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古代皇帝的年號制度,探尋帝王年號背後的故事。

  年號制度並非與皇帝制度同時出現

  年號,在中國古代非常重要,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用來紀時。此外,它的出現,代表的是古人思想觀念的一次重大變化,同時也是帝王確立自身統治合法性的一項重要措施。

  很多人認爲,年號制度是與皇帝制度同時出現的。但如果要是翻閱史書,我們會發現真實情況並不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但是秦始皇並沒有年號。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爲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爲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上古時期,君王往往只有諡號而沒有國號。到了中古時期呢,既有國號也有諡號。如此一來,兒子可以議論父親,臣子可以議論君王,我不願採取這樣的辦法。因此,我決定廢除諡號。我從此以後,叫做始皇帝,我的後代就以此爲基礎,叫做二世、三世,我要將皇位傳到萬世,無窮無盡。

  這句話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秦始皇之前,人們是用諡號來討論君主行爲的。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問題,就是諡號是君主死後纔有的。

  那麼君主活着的時候,是怎麼紀時呢?其實就是直接使用年數。比如,你生活在周代,不論是哪個天子在位,其實都是用“王幾年”(現在出土的戰國兵器中,就寫有“王三年戈”等字樣)。像《春秋》等典籍記載的,魯隱公多少年,魯哀公多少年,其實是爲了便於區分時代,孔子追記的。

  由此,我們會發現,現在很多電視劇春秋戰國的電視劇,臣子都直接稱君主諡號(比如秦昭襄王),其實都是犯了電視劇《康熙大帝》中“我孝莊”的錯誤。

  那麼,到了秦始皇時代,是不是人們紀時就直接用始皇多少年了呢?其實也不是。根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我們可以發現,秦始皇活着的時候,人們一般將它稱爲“今上”,就是當今的皇上,比如“今上元年”。

  這樣的稱謂,一直延續到了漢武帝時代(司馬遷其實寫過一個《今上本紀》,後來被漢武帝刪除)。

  到了漢文帝,帝王開始有了改元的衝動,也就是要更換紀年。不過,那個時代也沒有年號,怎麼改元呢?主要就是更換元年。比如,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六年是從“今上”元年開始算起,一直到“今上”十六年。可是,到了,十七年,又變成了“今上元年”。

  好好的紀時,漢文帝爲什麼要突然改變呢?這主要與漢文帝自身的需求有關。在《史記·封禪書》(其實就是後人增補的《今上本紀》)中,透露了這一變化的端倪。

  當時,有一位趙人新垣平,拿着一個玉杯去找漢文帝,說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漢文帝一看,玉杯上刻着“人主延壽”。新垣平又對漢文帝說:“我觀測,今天太陽會兩次出現在中間”(也就是兩個中午)。過了一會,果然如此。於是,漢文帝就宣佈明年改元,令天下人聚飲慶賀。

  有人推測,漢文帝這次改元,其實是爲了上承天命,延長自己的壽命。改元,好像就可以除舊佈新,以一種新的姿態迎接未來。

  其實,新垣平不過是玩了那個時代“方士”的把戲,他可能懂一些天文知識,提前預測到了那天太陽的變化。於是,自己私自造了一個玉杯來蠱惑漢文帝,但漢文帝對此深信不疑。從漢文帝開始,帝王就開始出現了改元的習慣。

  後人爲了區分這些時間,就用“元年”、“中元”、“後元”(漢景帝改了三次,於是就有了“中元”。漢文帝時期,只有“元年”和“後元”)來指代不同的時期。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

  那麼,年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就要說到大名鼎鼎的漢武帝了。

  現在,我們一提到漢武帝,都說他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北擊匈奴,開闢絲綢之路,讓漢王朝的威名遠揚,甚至“萬邦歸降”。但其實,漢武帝是一個特別迷信的人,司馬遷就說他“尤敬鬼神之祀”。有人用鬼神忽悠他,他往往就給這個人高官厚祿。

  漢武帝在位54年,一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前六個,每六年一換;後四個,每四年一換。前六個分別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後四個分別是: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

  但其實,在漢武帝剛剛即位的時候,並沒有年號。根據辛德勇的研究,漢武帝直到第六次改元,也就是在元封時期,漢武帝纔有了建立年號的打算,決定在下一個時期使用“太初”年號。

  爲什麼這個時候要建立年號呢?主要是因爲這一時期,漢武帝的豐功偉績達到了頂點。元封時期是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5年,漢武帝46歲到51歲。早在元光、元朔和元狩時期,匈奴已經被衛青、霍去病等人打跑,河西走廊進入了漢朝的版圖。

  到了元封期間,漢武帝又發兵攻打南越國,獲得了嶺南之地。隨後,又平定東越國,甚至還北擊朝鮮,使得朝鮮半島也成爲了漢朝的土地。這個時候,漢朝的疆域超過了秦朝最鼎盛的時期。漢武帝甚至還來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將自己的功績昭告給上天。

  漢武帝決定設立太初年號之後,將曆法也進行了修改,以前中國主要使用夏朝的歷法,以十月爲歲首。到了此時,漢武帝決定使用《太初曆》,以正月爲歲首,這種曆法制度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四次修改,但最終還是沿用到了今天。

  或許是因爲使用《太初曆》,漢武帝纔將自己的第一個年號稱之爲“太初”。隨後,“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以此來表明,天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確定了“太初”之後,漢武帝又依次爲此前的時間追加了年號。比如,漢武帝想起了他曾經獲得了一隻帶角的野獸,就將一個年號確定爲了“元狩”。後來,漢武帝又獲得了一隻寶鼎,於是又確定了一個年號“元鼎”。

  從漢武帝這個時候開始,年號正式成爲了皇帝的“標配”。後代帝王,在他剛剛即位的時候,都要選擇一個相應的年號,就連很多農民起義軍或者反叛的軍隊,也都會給自己設立年號。

  比如安史之亂時期,叛軍就建立了“載初”和“至成”兩個年號。清朝時期,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取國號爲“周”,建立年號爲“昭武”等等。

  這五種情況會讓皇帝改年號

  根據劉乃和在《年號紀年》一文中的總結,皇帝改年號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出現自然現象、自然災害而改元。

  比如漢宣帝時期,由於出現地震,漢元帝就將年號改爲地節,以此告誡土地,你不要發動生髮宰異。後來,又降下了甘露,於是漢宣帝又改年號爲“甘露”。

  第二,看到神獸,以祥瑞來改元。

  比如三國孫權時期,夏口、武昌等地出現鳳凰,於是改元“黃龍”。

  第三,希望王朝穩定、安寧或希望百姓永不反抗。

  比如漢元帝時期,匈奴呼韓邪單于覲見漢元帝,雙方確立了平息兵戈的約定。漢元帝於是改元爲“竟寧”,以此表達邊境永遠安寧之意。

  第四,用吉祥祝福語來改元。

  比如隋文帝的年號是仁壽,武則天的年後是如意、長壽等,宋太宗第一個年號爲“太平興國”,表明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

  第五,表明自己即位是順承天意。

  比如武則天的一個年號叫做“天授”,遼太祖年號叫做“神冊”等。

  年號往往承載着皇帝美好的願望,希望自己的朝代獨一無二,永遠傳遞下去,不至斷絕。

  中國古代皇帝的年號,從漢武帝開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前後共經歷了兩千零五十多年。年號寄予了帝王對未來美好的想象。孔子曾說:“必也正名乎”。在儒家看來,一個人做什麼事,首先都要“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但正名其實只是第一步,正名之後,還要看這個人是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一直堅持做某事。

  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分析每個皇帝的年號,可以從中看出歷史上每個時代社會的變化,皇帝內心的想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