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發生在關羽覆亡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爲關羽、關平、潘璋和馬忠。原文如下:


三國成語故事:金鼓齊鳴


(關羽)遂留周倉與王甫同守麥城,關公自與關平、趙累引殘卒二百餘人,突出北門。關公橫刀前進,行至初更以後,約走二十餘裏,只見山凹處,金鼓齊鳴,喊聲大震,一彪軍到,爲首大將朱然,驟馬挺槍叫曰:“雲長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馬輪刀來戰。朱然便走,公乘勢追殺。一棒鼓響,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戰,望臨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殺。關公所隨之兵,漸漸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聲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驟馬舞刀殺來。


三國成語故事:金鼓齊鳴


公大怒,輪刀相迎,只三合,潘璋敗走。公不敢戀戰,急望山路而走。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隨行止剩得十餘人。行至決石,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樹木叢雜。時已五更將盡。正走之間,一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一齊並舉,先把關公坐下馬絆倒。關公翻身落馬,被潘璋部將馬忠所獲。關平知父被擒,火速來救;背後潘璋、朱然率兵齊至,把關平四下圍住。平孤身獨戰,力盡亦被執。


三國成語故事:金鼓齊鳴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被圍困在麥城,派廖化前往上庸向劉封和孟達求助,卻遭到拒絕。無奈之下,關羽作出了突圍的決定,自己率領關平、趙累等二百餘人突出北門,留下週倉和王甫留守麥城。誰知關羽出城僅有二十多裏,便遭到東吳大軍圍追堵截。最終,關羽父子雙雙被俘遇害。


三國成語故事:金鼓齊鳴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金鼓齊鳴”,意爲金鐘戰鼓一齊響起。形容戰鬥氣氛緊張激烈。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的“金鼓以聲氣也。”


三國成語故事:金鼓齊鳴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關羽父子被俘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吳主傳》載:“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僞降,立幡旗爲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三國志·潘璋傳》亦稱:“(潘)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由此可見,關羽父子的確是被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所抓獲的。


三國成語故事:金鼓齊鳴


至於說到關羽爲何會失敗,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關羽驕橫的性格密不可分。如果關羽在荊州能夠與東吳和平共處,這場悲劇或許就能夠避免。令人遺憾的是,關羽不但沒有吸取數年前喪失荊州三郡的教訓,反倒喪失了對東吳集團的防備,傾巢而出攻擊襄陽、樊城,導致被呂蒙白衣渡江,不但造成荊州大本營被奪,最終自己也丟了性命。


三國成語故事:金鼓齊鳴


不少讀者在回顧這段歷史之餘,也提出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孫權不殺關羽,將他放回蜀漢,劉備還會發動夷陵之戰嗎?答案是肯定的。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荊州是劉備集團的重要戰略支點。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後,就一直將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作爲整體戰略。失去了荊州,就以爲着這一戰略的破產。因此,劉備必然會不惜代價奪回荊州。二人從後來夷陵之戰的過程來看,劉備的目的非常明確,並未爲了消滅東吳,而僅僅是奪回荊州。因此,即便關羽不是,劉備依然會出兵進攻荊州。


三國成語故事:金鼓齊鳴


其次,即便孫權不殺關羽,讓關羽回到劉備身邊,關羽也一定會極力推動劉備出兵東徵,奪回荊州。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從上面引用的《三國志·吳主傳》及《三國志·吳範傳》中都能找到依據。前者的記載中提到:“羽僞降。”後者的記載中亦稱:“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以關羽心高氣傲的性格,竟然會在此時向孫權投降,這就很能說明問題。關羽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惜丟了臉面,也要突圍出去,爲的只有兩個字:復仇!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