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疑問,就是北京話、普通話的bo po mo fo明明韻母就是[u?o],有個u介音,爲什麼不和其它聲母一樣寫成buo puo muo fuo,而非要省一個u,但相同情況的duo, luo, zuo, zhuo, guo都不省寫這個u。

脣音後面不分開合是一方面。而非脣音聲母不省寫u,也許是有一個兼容老音系的攷慮,即因爲在100年前的北京音系及老國音裡面,o和uo在非脣音後面是存在對立的。而漢語拼音方案制訂時是延續的注音符號,力圖做到同一音系下的注音符號到漢語拼音是一一對應的,即ㄛ寫作o,ㄨㄛ寫作uo,ㄜ寫作e。本文採用的資料是宛平王璞在民國十年(1921)編輯的《國音京音對照表》,簡略起見,只攷慮文讀部分。

《國音京音對照表》下載: http://vdisk.weibo.com/s/qGPNPvCqM0xd

準確來說,100年前的北京讀書音包括了ㄛ/o ㄨㄛ/uo ㄜ/?三個不同的韻母,其中ㄜ/?僅用於入聲韻,和ㄛ/o ㄨㄛ/uo視作很不同的韻母(不僅開合不同,主母音也不同,因此脣音後o和?可以對立)。然而到了現在通行版本的注音符號,比較表裏的「京讀書音注音」和「民國文讀注音」我們就可以看出,開口的ㄛ/o和原本的ㄜ/?合併了,而合口的ㄨㄛ/uo保持不變。前面這個合併的韻母在脣音後寫爲ㄛ/o,而在非脣音後寫作ㄜ/e,不寫uo的原因可能是來源不同(因爲不是uo來的),而且發音可能就是還沒有u介音。後面如果是脣音後的o再音變爲uo,就很好解釋了。(注意東北話這個脣音後的o就是讀開口[???]了。)

或者說,就是因爲現代詞典上用的注音和漢語拼音反映的正是三個韻母蛻變爲兩個韻母的不穩定階段,當時還是要照顧清末到民國的歷史音變的,音位歸納也和現在不同(脣音後面的o和所有?是相同的歷史來源,算作一個音位,而uo是另一個來源),纔會造成o的特殊拼寫。

放一些截圖:

聲調標法和古籍的聲調簡注是類似的:無點爲陰平,左下爲陽平,左上爲上聲,右上爲去聲,右下爲入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