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被稱為「玉帥」,是因為他的字為「子玉」。「玉帥」是人們對吳佩孚的尊稱。

吳佩孚出生那會兒,他父親夢見戚繼光進入家門。為表示對抗倭英雄的景仰,便以戚繼光的字「佩玉」為孩子取名佩孚,字子玉。

吳佩孚6歲入私塾,不負長輩的厚望,勤學苦讀。14歲時父親病故,家境貧寒,吳佩孚一度想輟學掙錢養家。適逢登州水師營招收年齡16到20歲的學子當學兵,要求每隔5天集訓1天,每月發餉二兩四錢白銀。吳佩孚於是虛報年齡,到水師營當了學兵,其間拜登州府名儒李丕春為師。在半兵半讀的學兵生活中,吳佩孚未曾中斷學業,22歲考中秀才。

中日甲午戰爭中,淮軍聶士成部傷亡慘重,奉命招兵,擴充隊伍。吳佩孚決定投筆從戎,應徵入伍,從此踏上軍旅生涯。

吳佩孚雖當過學兵,其實是一介書生。初入聶士成部,常因軍訓動作不合格,被教官懲罰示眾,而他性格又沉默寡言,上司只好讓他當了個勤務兵。一日,吳佩孚為巡警營幕僚郭梁丞送一份公文,發現郭梁丞錯用了一個典故,郭梁丞才得知吳佩孚是個秀才,遂與吳佩孚結為把兄弟。在郭梁丞的極力保薦下,1902年吳佩孚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量科學習。一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中尉,正式成為北洋系的一員。

吳佩孚的軍旅生涯可圈可點,他是有勇有謀、敢於擔當的一個人,漸漸成為手握重磅、叱吒風雲的一代軍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分裂成直、奉、皖等派系。為掌控北京中央政權,各派鬥爭日漸激烈。

1920年吳佩孚在直皖戰爭中擊敗皖系,權傾中央。1922年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48歲的吳佩孚任直系總司令,使張作霖12萬人的奉軍敗北山海關外。赫赫武功讓吳佩孚名聲暴漲。

這個有著「一嘴短短的紅鬍子,長臉高額,鼻相很好」的直系軍閥被當做「中國最強者」,於1924年成為首個亮相美國《時代》雜誌週刊封面的中國人。那時候,吳佩孚掌握著直系最多的兵力,擁兵數十萬,虎踞洛陽,其勢力影響著大半個中國。人們普遍看好吳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雜誌《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美國人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

直系獨霸中央政權後,雖然勢力極度膨脹,但由於遭人唾棄的賄選、血腥鎮壓「二七」大罷工以及企圖依靠武力實現直系的一統天下等等行徑,引起舉國公憤,此外加上直系的內訌,直接導致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慘敗。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吳佩孚從「時代的寵兒」一下跌到人生的低谷,直至流亡入川,到1931年蔣介石鞏固了自己的政權,才允許吳佩孚離開四川,後定居北京,靠張學良等人的接濟生活。

非常可貴的是,吳佩孚於國家民族大義沒有絲毫的含糊。他對日本侵略者深惡痛絕,即使在艱困的日子,日本人要給他武器,給他錢財幫助他東山再起,他都堅拒不受。南京大屠殺發生後,他以絕食表示自己的憤怒和抗議。國軍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他為淹死很多日本人而喜,但又為無家可歸的140萬中國人而悲。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川本等採取拉攏、威逼各種手段都未能讓吳佩孚放棄民族氣節。

縱觀吳佩孚一生,他有兩點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關羽、嶽飛,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保持著民族大義。第二,他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但他沒有私蓄,未置田產,甚為清廉,與他同時代的那些腰纏萬貫的軍閥相比他,他是難能可貴的。

1939年末,戎馬半生的吳佩孚因牙疾複發,高燒不退,請日本牙醫看病後卒死。人們普遍認為吳佩孚死得蹊蹺,但由於缺乏資料的佐證,吳佩孚是自然病亡還是被日本人害死至今仍是個謎。抗戰勝利後,為表彰其保持晚節,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


吳佩孚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北洋直系軍閥的首腦和靈魂。

吳佩孚原籍山東蓬萊,秀才出身,後來離家當兵,輾轉至北洋軍第三師曹錕手下任職,因足智多謀受到曹錕的器重。吳佩孚在北洋軍中屬於後起之秀,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裂變為直系和皖系,直系以馮國璋為首,皖系以段祺瑞為首。馮國璋去世後,曹錕和吳佩孚成為新直系的首領,他們通過直皖戰爭推翻了段祺瑞皖系政權,直系與奉系張作霖控制了北京政府實權。

此時,曹錕擔任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以直魯豫巡閱副使的名義駐節洛陽,招兵買馬,練兵擴軍,手下掌握著5個師的兵力。1921年,吳佩孚又出兵湖北,迫使湖北督軍王佔元辭職,由他接任兩湖巡閱使。羽翼豐滿的吳佩孚隨即向奉系張作霖開刀,經過直奉大戰,吳佩孚將張作霖勢力趕回東北,直系軍閥獨自控制了北京中央政府。

直系軍閥在短短几年內,將皖系和奉系先後打敗,控制了北京政府,對此吳佩孚功不可沒。此時的吳佩孚手握重兵,虎踞洛陽,控制著河南、湖北、河北和陝西等大片地盤,他所在的洛陽也成為當時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各省代表都在洛陽常駐,北京政府的總理、總長不斷前來領命,各國駐華使節也奔波於中州道上。1923年吳佩孚50大壽時,各方祝壽者不下千人,康有為專門為其手書壽聯:「牧野鷹揚,百歲勛名才一半;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吳氏聲譽達到了頂峯。

北洋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官至督軍可稱帥,官至巡閱使和經略使可稱大帥。此時的吳佩孚雖然是直系第二號人物,但實權和威望已超過曹錕,並且還擔任著直魯豫巡閱副使和兩湖巡閱使之職,因此稱大帥理所當然。因吳佩孚字子玉,所以人們又稱其為「玉帥」以示尊崇,這就是吳佩孚被稱為「玉帥」的原因。

第二次直奉大戰後,直系戰敗,吳佩孚被迫下野,後來複出,但隨即被國民黨北伐軍擊敗,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晚年吳佩孚晚節尚好,隱居北平期間嚴詞拒絕日偽拉攏,沒有下水當漢奸,保持了一個中國軍人的氣節。吳氏後來在北平去世,死因撲朔迷離,至今沒有定論。


吳佩孚是民國年間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是一個特殊的軍閥,特殊的地方不少,比如他是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他是軍閥中少有的秀才出身的統帥,他既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孚威上將軍」,也是國民政府授予的陸軍一級上將,他發誓不出洋不進租界,他不斂財不好色等等,在當時的軍閥中可算異類。

吳佩孚被稱為「吳大帥」或「吳玉帥」或「玉帥」。先說何人可稱帥?清代的總督和巡撫都可以被稱為「大帥」。因為他們都掌管地方軍政。延續到民國初年,各省督軍也都可以稱為「大帥」,在督軍之上,還有「巡閱使」,一般要管兩三個省,比如直魯豫巡閱使、兩湖巡閱使等,自然更被稱為大帥。直系首領曹琨做過直隸督軍又升任直魯豫巡閱使,因此早被稱為大帥了,後來吳佩孚做了兩湖巡閱使,也成了「大帥」,咋辦?曹琨改稱「老帥」,以示區別以及在直系軍閥內部的資歷和地位。

再來說「玉帥」的「玉」,吳佩孚是山東蓬萊人,自幼仰慕從家鄉走出的抗倭英雄戚繼光,戚繼光字佩玉,他也給自己起名字為「子玉」,清代及民國,有以字稱呼人的習慣,但一般是字的第一個字用的較多,比如李宗仁字德鄰,被稱為德公,蔣介石被稱為介公,毛 澤東字潤之,被稱為毛潤公等。如果是和大帥組合也是如此,比如稱呼袁世凱為「慰帥」,就是因為他字慰亭,稱呼張作霖為「雨帥」,是因為他字雨亭。吳佩孚字子玉,稱呼其為玉帥也是可以的,畢竟「子帥」不好聽啊!


在中國近代軍閥混戰時期,直系大將吳佩孚可謂是名揚天下,他在北洋政府中號稱第一猛將,曾經多次打過勝仗,而這吳佩孚呢,他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其實吳佩孚不但是個名將,他還算是一個書生,所以可以把他理解為儒將。而吳佩孚因為他喜歡讀書,而且又善於領兵打仗,還有他子是子玉,所以很多人便稱其為玉帥。

而吳佩孚做為一名在舊軍閥混戰時期的著名將領,我認為他還是非常有本事的,而且他還是一位非常有骨氣而且愛國的將領,一生統領過幾十萬的大軍,但卻沒一份不義之財,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他依然是置之不理,所以這位舊軍閥還是值得尊敬的。


這個不需要過多解釋,吳佩孚在出生前一天其父吳可成夢見同時蓬萊人的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到家中。非常驚奇。因為戚繼光字佩玉,就取佩為名,玉為字,取名吳佩孚,字子玉。所以被稱為玉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