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歷代名家書法,尤喜王羲之的書作。他在《王羲之傳》中說:“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惟王逸少乎!”李世民派蕭翼,用計賺得《蘭亭序》真跡後,奉爲至寶,經常放在座側,朝夕觀覽欣賞,多次題跋,並讓太子李治用心臨習。李世民對李治說:“我死後,你只要把《蘭亭序》用玉匣放進墓室我的身邊,就是你盡孝了。”李治照辦,李世民死後隨葬昭陵。

  昭陵入口

  唐末,五代軍閥溫韜,任陝西關中節度使期間,“唐之陵墓,悉發掘之,取其藏寶”。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難以倖免。由於昭陵異常堅固,士兵費盡力氣打通了75丈長的墓道,進入地宮,內部之宏麗,簡直跟長安皇城宮殿一樣。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牀上放置石函,打開石函,內藏鐵匣。鐵匣裏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字畫,打開一看,200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迄今千餘年來下落不明。

  有人認爲,史書雖然記載溫韜盜掘了昭陵,發現了王羲之的書法,但是並沒有指明其中包括《蘭亭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的任何記載。溫韜盜掘時匆忙草率,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墓室某更隱密之處;

  學界還有另一種說法,《蘭亭集序》埋在了唐高宗的乾陵中。持這種觀點的郭沫若先生認爲:“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在位34年,李治臨終前,把生前喜歡的字畫隨葬。因此《蘭亭集序》被藏在乾陵。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時,無功而還。而且,唐之後,再沒有人見過《蘭亭集序》真跡,這說明《蘭亭集序》隨葬在乾陵,只有立刻打開乾陵,蘭亭序之謎才能真相大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