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皇帝與恭親王奕?都是道光皇帝的兒子。鹹豐是第四子,是嫡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道光帝第二任皇后。奕?是第六子,生母是靜妃。鈕祜祿皇后在鹹豐不到9歲時去世,靜妃就成了鹹豐的養母,並且對鹹豐很好,跟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對待。可以說小時候,鹹豐與奕?是好兄弟、好朋友。

但隨著成人長大,到底由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這二位兄弟內心藏的事了。

道光皇帝晚年一直對皇位繼承人頗為猶豫,鹹豐、奕?這兩人各有優缺點,清朝的家法傳嗣,不分嫡庶。有一年春天,道光皇帝帶領眾皇子一起到南苑打獵(南苑開四個苑門,北為大紅門,南為南大紅門,東為東紅門,西為西紅門。今天的南苑機場和亦莊一帶)。奕?擅長武藝,射箭功夫也很高,不一會就捕獲野鳥甚多,遠超其他弟兄,不禁有點得意。道光再看看鹹豐,一隻獵物也無,難道放了空箭?再走近一看,鹹豐箭筒裏的箭矢滿的,一支也沒放。道光問鹹豐為何,鹹豐回答:春天鳥獸們都在談戀愛生子,我不忍心殺生來破壞自然的和諧啊。其實這一招是鹹豐的老師杜受田出的主意,比武,鹹豐不是奕?的對手;比仁孝,鹹豐才佔據優勢啊。

道光心裡琢磨:現在西方列強都蹬鼻子上臉了,割地賠款纔算了事。這以後,不折騰,纔不會冒犯西方列強,才能坐穩天下。鹹豐是個不折騰的主,奕?是個折騰的主,選鹹豐即位,奕?作為親王輔佐,這個算盤打得很圓滿。

後來,鹹豐當了皇帝,雖然也封了奕?為恭親王,還讓他兼任了軍機大臣(位同宰相)和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兩個重職。但鹹豐一想到那年春天,心裡還是有一絲絲涼意和警惕。

後來靜妃的封號問題,引發了鹹豐對奕?的嚴重猜忌和防備。

靜妃原來是皇貴妃,鹹豐當了皇帝後封她為「皇貴太妃」,提供了皇太后規格來奉養皇貴太妃。本來是個很正常的封號,但靜妃是鹹豐的養母,奕?想通過人情讓鹹豐封為皇太后。

鹹豐卻不答應。皇太后,要麼是原來的皇后,要麼是自己生的兒子當了皇帝。如果靜妃成了皇太后,那奕?是啥呢?這就觸犯了鹹豐的心頭大忌。

靜妃重病後,奕?又向鹹豐哭訴要求冊封。鹹豐心裡又煩又愧,只好不置可否,含糊其辭地說了幾句。奕?卻把這個含糊其辭當成了同意,馬上讓各部門籌辦起來。

鹹豐知道後,全世界都知道了。如果把奕?以假傳聖旨砍頭,恐怕對不住臨終的靜妃。鹹豐只好忍下了這口惡氣。

鹹豐皇帝為了發泄對奕?的不滿,刻意壓低了各種喪葬標準,雖未取消皇太后封號,卻在謚號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昭示天下孝靜皇后與道光在位時期所冊封的皇后嫡庶有別。又以奕?「辦理葬禮事宜,多有疏忽」為借款,把奕?的軍機大臣等職務全撤了。

直到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鹹豐逃往承德,才重新啟用奕?,讓他留在北京的火坑裡與洋人談判。

鹹豐到達承德之後,肅順隨侍左右。此時鹹豐帝身體越來越差,肅順極力勸說鹹豐帝留在熱河,並阻止恭親王奕訢與鹹豐見面。鹹豐受肅順影響,對重新掌握權力的奕?更加警惕。

鑒於這些情況,鹹豐絕不會讓奕?當顧命大臣。


他倆都是道光帝的兒子,曾經是皇位的競爭者,鹹豐技高一籌奪得皇位,恭親王自然要認慫,裝孫子。在鹹豐死後,恭親王聯合慈禧,殺了八位大臣。看來活的久纔是根本。

鹹豐排行第四,恭親王排行第六,小時候的關係不錯,因為鹹豐養在恭親王的生母名下,但是一牽涉皇位競爭,再好的關係也慢慢破裂。

道光帝為了確定繼承人,出了三道考題。

第一次,皇子們一起狩獵,皇六子恭親王收穫最多,鹹豐沒有。回答道:「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道光聽到非常高興說:「此真帝者之言!」

鹹豐的"仁",恭親王的"勇",道光帝更喜歡鹹豐的觀點。

第二次,道光弄了兩個盒子,一個金制,雕著龍,很華麗,一個木製,刻著麒麟,漆得油黑髮亮。道光讓兄弟兩個各挑一個。鹹豐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讓弟弟先挑,恭親王二話不說,挑了金制的,鹹豐是木製的,如此一來,鹹豐又勝一籌。

第三次,道光生病時請二位皇子回答問題,恭親王是「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鹹豐聽從老師的意見:「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老六在一旁指點江山,老四孝順,痛哭說不出話來,於是就成為了皇帝。

鹹豐封老六為恭親王。恭字,就是要謙虛,恭敬,難聽點就是要裝孫子。恭親王多是負責一些禮儀方面的事,沒事就在家養鳥養生,沒有實際的權勢。

直到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了,鹹豐帝任命恭親王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辦理京城巡防事務,後來命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55年太平軍北伐失敗,鹹豐帝就找了個「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的藉口解除了奕訢的全部職務,恭親王又回家養生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鹹豐臨終前不會任命恭親王為顧命大臣,防止又出現一個"多爾袞",掌握大權。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鹹豐皇帝就是慈禧老公,恭親王奕訢則是鹹豐的六弟。兩人都是對清末政局有非常大影響的人物,說來奕訢是鹹豐的親弟弟,最後的顧命八大臣卻沒有奕訢,想必不少朋友都會覺得很奇怪。所以才會有這個問題。

可以明確的指出,鹹豐和奕訢之間,太大的矛盾沒有,不然奕訢也不會在鹹豐出奔熱河的時候作為留京的全權代表負責和英法兩國打交道了。

大矛盾沒有,小嫌隙還是有不少的。我就簡單梳理一下。

首先,鹹豐帝雖然只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但是前面三個都嗝屁了;而奕訢卻是道光諸子中最有能力也是道光頗為喜愛的一個兒子;道光最終選擇了立長不立賢,雖然兄弟倆沒說什麼,但是多多少少總會心生芥蒂。

還有就是因為鹹豐帝的養母,奕訢的生母康慈太妃的待遇問題,兄弟倆鬧了矛盾。鹹豐帝的生母孝全皇后死得早,所以道光把鹹豐交給奕訢的生母靜貴人博爾濟吉特氏(未來的康慈太妃)撫養,因為是同一個人養大的,鹹豐和奕訢之間還是有著皇家少有的兄弟之情的,兩人的關係在早期還是挺好的。

但是在鹹豐即位之後,奕訢希望皇帝能冊封其生母為皇太后,但是鹹豐拒絕了,只肯冊封博爾濟吉特氏為太貴妃,因為這個,奕訢不滿意,博爾濟吉特氏也不滿意,後來博爾濟吉特氏也給鹹豐臉色看了,明顯表示了自己的不滿。

再之後,博爾濟吉特氏去世了,活著的時候沒能當上皇太后,去世之後奕訢又向鹹豐請求冊封生母為皇太后。當時鹹豐或許是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或許是不好拒絕,只是含糊的哦了兩聲。乖覺的奕訢就利用這個哦字,擅作主張傳旨讓有關人等給太妃上封號。鹹豐帝被逼無奈,怕被世人指責不孝,只好同意了。但是這事兒,奕訢頗有挾持皇帝的嫌疑。於是,在此之後奕訢就被冷落了,鹹豐免掉了他的軍機大臣,讓他回上書房繼續讀書了。

但是這兩人畢竟有著兒時的情誼,感情還是有的,關鍵時刻,鹹豐還是想起了這位弟弟。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儲君之位,奕?是鹹豐帝強有力的競爭者。

不論是在文治武功方面,奕?的能力都遠在鹹豐帝之上,但奕?為人過於張揚,所以對於未來儲君的人選,道光帝是無比的糾結。

鹹豐帝能順利繼承皇位,得益於他的老師杜受田。

一次道光帝帶二人春季狩獵,奕?百發百中,而鹹豐帝則空手而歸。道光帝為其原因,鹹豐帝說,現在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不忍心傷害生靈。如此仁愛,深得道光帝之心,鹹豐帝藉此瞬間掩蓋他的弱勢,這背後正是杜受田的主意。

另一次是道光帝身體越來越弱的時候,將二人一一叫來詢問治國之道,奕?對答如流,道光帝聽完甚悅。到鹹豐帝時,他一句話也沒說,只顧埋頭痛哭,鹹豐帝問他原由,他說想到父子即將離別,就痛心不已。當然,這也是杜受田的主意。

經過這一次,道光帝心中選定鹹豐帝成為他的接班人。

為何道光帝不喜歡能力出眾的奕?,這和道光帝的性格有關,道光帝屬於平庸之君,自然喜歡平庸卻沉穩的鹹豐,杜受田深諳此道。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卿本無罪,懷璧其罪。」恭親王和鹹豐之間其實說老實話,並沒有什麼解不開的嫌隙。如果真的是說恭王特別忤逆了皇帝的話,估計腦袋早就搬家了。倘若說真的有什麼是讓兄弟之間產生隔閡的話,那就是恭王的本事大過了鹹豐。

恭王和鹹豐兒時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不僅因為他們年齡相仿,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鹹豐的母親早早去世,小鹹豐是由恭王的生母一手養大的。兩人雖然是異母兄弟,卻和同胞手足無二。

但是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尤其是鹹豐的本事還明顯不如恭王。在道光皇帝的最後幾年裡,有關立恭王為儲君的言論一直甚囂塵上,這讓本來親密無間的兄弟倆為了奪嫡逐漸開始生分了。

而在鹹豐承繼大統以後,對於含辛茹苦養大他的養母的卹典太過寒酸,讓恭王徹底寒了心。從此以後,兄弟倆漸漸就成了陌路人,直到鹹豐生命垂危的時候也沒有準許六弟來探望。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文/搞哥讀史

謝邀。

鹹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不僅有恩怨,而且恩怨還很深。鹹豐對恭親王至死不諒,將其踢出顧命八大臣之列便是一例。而恭親王也是以牙還牙,鹹豐屍骨未寒,便聯合兩宮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推翻了鹹豐臨終前對身後事的全部安排。

然而,兩人在小時候,卻曾是形影不離的好兄弟。

《清史稿》諸王列傳記載:「(奕訢小時候)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

在宣宗道光的幾位皇子中,奕詝和奕訢年齡最相近,又同由靜妃撫養長大,雖然不是同出一母,但卻如同母兄弟一般親近。道光給他們發明的刀法命名為「棣華協力」,便是有讓他們兄弟同心協力的期望在裡面。

鹹豐與恭親王從一對好兄弟,鬧到最後手足參商,算起來主要是在3件事情上鬧了矛盾。

第一,兄弟奪儲之爭。

在道光的諸位皇子中,奕詝和奕訢能力都很強,也許奕訢還要略勝一籌,道光曾多次考慮將奕訢立為太子,繼承大清的江山。

而奕詝自知武藝上遠不及奕訢,文才也未必壓過這位弟弟,於是專在「仁孝」二字上下工夫。有一次道光帶著幾個皇子到南苑打獵,其他皇子均在獵場中大顯身手,惟有奕詝一人兩手空空。事後,奕詝依師傅杜受田的教導,向道光表示不願意在萬物繁育的春季傷害生靈。道光聽聞後,對奕詝的仁慈之心大加讚賞,最終決定讓這位仁慈的皇子來繼承皇位。

鹹豐在奪儲之爭中勝出,有些取巧的意味在裡面。雖然道光為了補償奕訢,封他為恭親王,但奕訢對鹹豐奪得皇位,未必不心懷芥蒂。

第二,靜妃封后事件。

前面講到,鹹豐和恭親王從小都是在靜妃撫養下長大。這是因為鹹豐的生母孝全皇后早逝,而靜妃是恭親王的生母。道光去世後,鹹豐奉靜妃為皇太妃,起居飲食一切規格,與太后一般無二。但因靜妃不是皇帝生母,一直沒有尊奉她為皇太后。

鹹豐五年(1855年)七月,靜太妃病重。鹹豐前來探視時,恭親王再次向皇兄提起母親臨終前的遺願,希望最後能得到一個太后的名分。鹹豐當時「哦、哦」含糊答應了兩聲,可能只是表示知道了這件事。但奕訢不知鹹豐已對他們兩母子產生猜忌,以為得到了鹹豐默許,便以皇上口諭為名,利用軍機大臣的身份,在未經鹹豐正式授意下傳旨冊封靜太妃為「康慈皇太后」。木已成舟,鹹豐若要反悔,便會落得不孝之名,因此只好默認了奕訢的荒唐行為。

但也正如《清史稿》中所記載,靜太妃去世後,鹹豐為她上謚號「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繫宣宗謚,不祔廟」,區別於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以示對恭親王母子的不滿。而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上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鹹豐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讓他回上書房讀書反省。

從此之後,鹹豐與恭親王兩人更加疏遠。

第三,英法聯軍內犯事件。

鹹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內犯。大清與聯軍談判破裂,天津失守,鹹豐逃亡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把恭親王留在北京與洋人談判。

《北京條約》簽訂後,鹹豐流連於熱河行宮,縱情聲色,以致病體日衰,不願迴鑾。而恭親王在北京主持議和,聲望頗高,也因此流出恭親王欲挾洋人自立的傳言,遭到鹹豐猜忌。

鹹豐臨終前,始終不準恭親王前往承德避暑山莊覲見,甚至御筆親書,「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實際上是擔憂恭親王的前來對皇位造成威脅。因此在後來指定顧命大臣時,乾脆把恭親王剔除在外。所以顧命八大臣的名單之中,最後恭親王並未名列其中。


鹹豐帝是清朝最後一位「祕密立儲」繼位的皇帝,這一制度始於雍正,止於鹹豐。道光駕崩,遺詔有兩個內容:一是「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二是「封皇六子奕?為恭親王」。這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也說明道光皇帝在立儲一事上,是經過彷徨、糾結的。

奕詝和奕?,兩個人只差一歲,從小一起識文習武,兄弟之間的感情還是比較深厚的。奕?年少時,聰明、張揚有個性,膽識遠勝鹹豐。

據史料記載,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閱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欣獲禽最多,文宗(鹹豐謚號)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道光帝大悅。道光末年,道光帝重病臥牀,奕詝和奕?覲見,奕?點評時政,對答如流。奕詝伏地痛哭流涕,以表仁孝。立儲遂密定。奕詝寬厚孝愍,顧念蒼生,這是自己儲位之爭最重要的砝碼。同時也是以柔克剛之舉。

君臣有別,從鹹豐繼位的那一刻起,兄弟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奕?起初頗受重用,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在軍機處行走,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幹預政務的祖制。奕?謀略過人,殺伐決斷,及時平息了太平軍北伐,在朝廷威望日盛。但鋒芒畢露的奕?,勢必要遭到生性平庸的鹹豐排斥和打壓。

有一件事導致兄弟最終失和,1855年,奕?的生母靜貴妃病重,母子二人多次請求先鹹豐帝晉封皇太后,鹹豐心中不快,閃爍其詞。奕?即頒旨冊封,鹹豐大為光火。靜貴妃去世以後,鹹豐下令喪儀一律從簡,不得配享太廟。下旨罷免了奕?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儘管之後鹹豐再次啟用奕?,但處處提防。

奕?和桂良、文祥任總理事務大臣,經管通商、關稅等事務,掌握了清廷的財政大權,和以肅順、載垣為近臣的另一個權力集團明爭暗鬥。鹹豐命終之前,宣佈立六歲的獨子載淳為皇太子,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有意將奕?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最終導致了「辛酉政變」的發生以及慈禧47年的干政。

和鹹豐的庸碌無為不同,奕?無疑是滿目瘡痍的晚清中流砥柱。他興辦洋務、科技強軍、鎮壓太平天國、創辦了第一個外交機構。如果當年奕?繼位的話,應該大有作為。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且聽風吟品鑒歷史,歡迎發表不同觀點,點贊評論或轉發,深表謝意!


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欣之間猶豫不決,最後道光皇帝下定決心由皇四子奕詝繼位,就是後來的鹹豐。六子奕欣遺詔封"恭親王",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因精於洋務,人稱「鬼子六」。

鬼子六奕欣的能力是高於四哥鹹豐皇帝的,道光皇帝選君採取了李世民的態度,就是即位之君要良善慈孝,以便兄弟間能和睦相處。對於六弟的能力,鹹豐皇帝也知道,所以在即位之處,鹹豐皇帝打破「宗室不進軍機處」的祖制,恭親王奕?也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擔任軍機大臣的秦王。

奕?生母是靜貴妃,鹹豐皇帝也是靜貴妃養大的。奕?請求哥哥鹹豐在靜貴妃生前給其加『皇太后』的尊號,這關乎國體,鹹豐不好答應也不好一口回絕。奕?直接就向外假傳聖旨,宣佈鹹豐帝已批准了靜貴妃升為皇太后。木已成舟,鹹豐皇帝只能認了。至此兄弟開始交惡,封其母為皇后,自己假傳聖旨,鹹豐皇帝看出了,弟弟對權利的渴望。

鹹豐帝在熱河病死,兒子載淳繼位,按親疏遠近關係,應該是奕欣排在顧命大臣第一位,但鹹豐帝遺詔令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把奕欣摒棄於顧命大臣的行列之外,就是怕出現「順治年間,多爾袞和順治主弱臣強的格局」,看來鹹豐對這個弟弟還是抱有警惕性。鬼子六聯手嫂子兩宮太后,發動政變,囚殺顧命八大臣,印證了鹹豐的擔憂,只是奕?碰到了自己的嫂嫂,這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


謝邀,鹹豐皇帝與恭親王之間是因為存在著奪嫡之爭,所以這兄弟倆可以說在鹹豐皇帝在位的十幾年間恩怨是很深的。

道光皇帝晚年時,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選中自己的兩個兒子,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因此,道光皇帝就每每出題考驗這兄弟倆。論能力,老六奕訢要強過老四奕詝。於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就給他安排了另一種上位之路,能力不行就拼仁孝。

於是,道光皇帝命兄弟倆比賽秋圍,奕訢打到的獵物頗豐,而奕詝一個獵物也沒打。道光問及緣由,奕詝答:上天有好生之德,兒臣不忍殺生。結果道光將奕詝誇獎了一通。還有一次,道光皇帝生病,召見奕訢和奕詝,問他們的治國之策。奕訢回答得頭頭是道,深得道光認可。輪到奕詝時,奕詝竟然伏案大哭,邊哭邊道:皇阿瑪春秋鼎盛,一定不會有事的,國家還要等著皇阿瑪來治理。於是,道光又一次認為奕詝果然是仁孝的孩子,而奕訢卻是盼著自己早死,心裡的天平逐漸偏向了奕詝。

等到正式傳位的詔書上,道光皇帝這樣寫道: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親王。這道詔書其實令兩個人都很不高興。奕訢這邊等於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權,而奕詝則認為封親王應該是他繼位之後的事情,結果他老爹竟然提前給安排了,由此對於奕訢的積怨更深了。

於是,鹹豐皇帝登基之後不敢違抗他爹的旨意,封奕訢為恭親王,同時有封了他的其他幾個兄弟為郡王。鹹豐皇帝把當年和珅位於什剎海邊上的府邸賜給恭親王作為王府,這就是今天北京著名的恭王府。雖然奕訢被封親王又賜宅邸,表面上很風光,但是由於鹹豐皇帝對這個弟弟有積怨,封親王之後的奕訢並沒有得到半點差使,甚至連朝政都不能參與,只能呆在王府裏,相當於軟禁一般。

鹹豐九年,英法聯軍進北京,鹹豐皇帝帶著一大家子跑去了承德避暑山莊,卻把恭親王奕訢留在北京與洋人談判。幸得後來慈禧為了奪權而拉攏恭親王,這纔有了後來的辛酉政變。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為輔政大臣,奕訢纔算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


鹹豐帝與恭親王奕?的恩怨相當微妙,也影響了清朝當時及之後政局。

先論恩。

鹹豐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1840年去世的時候,他只有10歲,恭親王的生母孝靜成皇后成為他的養母,鹹豐帝在上諭中多次提過所謂:

朕在沖齡,仰蒙康慈皇貴太妃撫育深恩。

撫育朕躬十五載。恩恤優加。

而鹹豐帝即位後,尊靜皇貴妃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綺春園之壽康宮,事實上就是參照道光帝奉養繼母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的規格和方式,以皇太后規格對待養母,嚴格來說是破格逾制的。

而被同一個母親撫養、相差一歲的奕詝和奕訢兄弟一起學習、一起練武、一起玩耍,至少在少年時代,兩人之間關係也是相當好的。

再論怨。

兩人奪嫡的暗流湧動,大家都比較瞭解,不再贅述。

根據清宮檔案,道光帝立儲諭旨是這樣一個狀態:一張四摺紙上用紅筆先是滿漢合書「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又是單獨的漢文書(沒有滿文)「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內外兩層黃色的包封紙,內層的包封紙上寫有「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同時有道光帝的簽名,外層包封紙上寫有滿文「萬年」,同樣也有道光帝的簽名。

奕?親王之封得自父皇諭旨,但是封號恭字卻是鹹豐帝所賜,清朝歷史上有過和碩恭親王封號,那是順治帝第五子、康熙帝異母弟常寧,所謂恭,自然是說做弟弟的要恭敬,但在儒家倫理中,兄友和弟恭是對應的關係,這也是鹹豐帝對自我態度的一種宣示。

鹹豐帝對恭親王一開始確實不錯,把他安排在軍機處就是特別的優待,因為親王入軍機之前無先例——設立軍機處時,「其制無公署,大小無專官」,但長期以來,人們多認為允祥在軍機處設立之初就破壞了親王不得入直軍機處的祖制,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允祥未被簡授為軍機大臣,無所謂破壞祖制——而親王在軍機處自然會因為身份尊貴無可爭辯地成為領班軍機大臣。

但是鹹豐五年(1855),因為恭親王的生母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孝靜成皇后)去世,引發兩人矛盾激化。

據王闓運《祺祥故事》記載:

當鹹豐帝去看望撫養自己有功此時病重的孝靜皇貴太妃時,恰遇奕訢從寢宮出來,鹹豐帝隨口問道病勢如何?奕訢回答道:「已篤!意似等待晉封號方能瞑目。」大意是說:病勢已經很重了,看樣子就等晉封皇太后才能閉眼。倉促間鹹豐帝未置可否,僅「哦、哦」了兩聲。奕訢意味兄長已經允許,立即到軍機處傳達皇帝旨意,禮部隨具奏請尊封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

鹹豐帝認為恭親王有道德綁架造成既成事實的嫌疑,非常生氣,但木已成舟,皇帝反口無以示天下以孝,只好無奈批准。9天後,得償所願的康慈皇太后病逝,但在喪事尚未完全辦完的七月二十一日,奕訢便被鹹豐皇帝以辦理喪儀疏略的罪名逐出軍機處,並被罷免了一切職務,罰回上書房讀書去了。

這自然是欲加之罪,但從鹹豐帝的角度,或許是新仇舊怨的總爆發,這也造成了恭親王在此之後長期賦閑,以及在主持和局嶄露頭角之後,更受鹹豐帝忌憚,沒有將他列入顧命大臣之列。

恭親王沒有進入權力中樞,對此後的政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歡迎評論互動,感恩點贊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