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地書寫>> 懷舊偏……………丁三龍             :鐵丁三龍  :網路

 

林海音

 

      我不是生在帝王將相之家所以在地書寫的地理格局不大歷史縱深略顯淺薄,但對生活過這裡的小眾生命意象而言,是無比貼切的溫情熨燙。林海音寫<<城南舊事>>就是給我最好的這類寫作的導覽,小人物的生命掙扎和生活點滴無需悲苦哀慟也可以映照與乘載時代的深厚內蘊。

             

 

那地那人那事那物

 

在部落格的【鐵丁三龍】<<臺西舊事>>專章中共收錄了超過五十篇超過十餘萬字關於海口臺西的小眾故事:

 

關於場所地方有<<老戲院>>夢幻的迷離童年、<<戀戀老厝>>三合院的紅瓦厝的體溫、<<仔店(柑仔店)>> 甚麼都賣甚麼都不奇怪 <<埕…..在我還是個少年的地圖裡>><<>>寫全村共有的先民遷臺的第一鋤挖和陰陽魂魄的牽”車藏”(車藏和唯一字)<<黑道故鄉>>的申辯愛鄉之情,<<小喫食(囝仔的細項喫覓)>>的廟口和戲棚子底下的味蕾、<<竈抗口>>則是冬日溫暖烘烤的肌膚之親、、、。

 

       

 

物有的<<阿公的老鐵馬>>祖孫聚散糾葛的親情、<<看人喫肉毋通看人破柴>>是老竈腳阿嬤的叮嚀回聲、<<水月觀音>>記我曾祖母四十年後的撿骨拾綴、<<轉臺>>寫我與母親的電視機搶臺情結(也是歌仔戲和布袋戲之爭)<<黏皮鞋補雨傘>><<紋身饅頭>>外省流離人物的歷史顛沛、<<三個糖甘蜜甜的老婆婆>>是唐衫老人生命存活的涓涓細流、<<嘩玲瓏換藥包麥芽糖>>是意外闖進來生活的驚喜掠影、、、。

 

    

 

     舊時代生活點滴有<<撿骨與塔>><<撿骨第二章>>承繼我二百多年唐衫臺灣的風俗、<<農殤七篇>>記我土地耕作篇幅萬字的血汗、<<觀刈麥>>是古今對照收成的軼事(特別感謝林樹山先生允許文中收錄太極伯的故事)<<通車>>是卡其服青春的車縫線、<<養狗>>寫人狗情懷互相依賴、<<取暖>>讓我再一次和童年的我一起去焢番薯烽煙四起、<<囝仔耍>>裡髒髒的小手彈彈珠龍眼籽打酒瓶蓋、、、。

 

  

 

小東西大懷唸的有<<老照片>>的時空翱翔與穿越、<<集郵票>>玩著小方紙的男孩們、<<種一棵樹>>裡有大榕樹永遠不去的情結、<<地瓜鹹魚全聚德>>是我至今仍會溢出的胃酸、<<>>一個自從娃娃四腳爬到奧黛莉赫本的韋士伯再到轎車停滿大埕、<<老鐵馬>>是銹蝕的記憶重新上油輪轉、<<哈密瓜的滋味>>就是父親四十歲的心長命短、、。

   

 

普世價值的另闢蹊徑

 

說是小人物貧窮時最貧窮偏居一隅小角落的小眾故事,但牽引的都是懷舊和溫暖的普世價值,藉由文字探索源流出時代蹤影的老黑白電影,用主題式敘述故事化牽引,老一輩的感動溫夢的牀蓆和新一帶追懷先人奮鬥的線索。是故鄉人感同身受他鄉人差異人生的燈照。我們在其中綴補聯結….用文字。

 

 

甜蜜的寂寞

 

即使是如此趣味與故事化經營謄寫,但在現在注意力觀照全被快速的數位圖像掠奪的現代人眼中,在"文字不耐症候羣的人們稀稀落落迴聲中;七十萬字換不到五萬人次閱讀,這仍是寂寞再寂寞的耕耘。人們無暇身後回顧只想眺望前方,這是宿命是文字寫作的宿命,但也是承先啟後的的生命任務,如果今天不做生命記意的紀錄片裡將恢呈現斷片,全黑的斷片。

 

 

能盡一份心力的僅僅是抓緊記憶和現下發生的在地故事,正如我在<<囝仔的細項喫覓>>一文中最後寫道的:

     一個廟口 、一個戲棚子、一臺攤車、一隻搖鼓、 一個瞎了一隻眼的苦命婦人,一棵綠油油飄著粿香的樹。東西很簡單,人很卑微,願望很容易滿足,回憶;很有畫面,滋味;很讓人傷逝。

     原來最黏牙的不是麥芽而是循著胃蕾迴溯的故鄉,每被驚擾便要鎮日魂縈夢繫,便要來欺騙我的過往癡心

……..

結語 : 受邀座談會,<<關於在地書寫>>之導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