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教育的深刻內涵仍將被膚淺、粗暴地曲解,減負、降壓、素質教育都無法實現。資本驅動的校外培訓,分數驅動的高中學習,都是遠離教育的“佔坑模式”。

  2019年4月在京舉行的第八屆全國培訓教育發展大會上,俞敏洪、張邦鑫的講話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在過去的兩年間,校外培訓行業受到的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力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期。教育部透露的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排查的40.1萬所培訓機構中,27.3萬所被整改和治理。新東方和好未來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整治。

  兩大校外培訓機構高層的論調明顯傾向認同政府的舉措,並表示培訓不能增加家長的焦慮、培訓應該給學生減負、全人教育(素質教育)要成爲培訓主導等。

  兩個上市公司的老闆是有教育情懷的,但資本能留給他們滿足情懷的時間嗎?

  既然本質上是以營利爲目的的培訓業務,而且增加家長焦慮、增加學生負擔有利於增加訂單和營業額,“過緊日子”的教育企業誰還顧得上什麼“全人教育”呢?

  在國內校外培訓領域,沒有教育家,只有營銷家;沒有文化,只有段子和忽悠;沒有精神,只有雞湯和雞血。

  這叫順應!

  先有考試標準,後有培訓項目;先有體制內拔高,後有體制外加強。

  至今,升學考試仍然是人才選拔的重要手段。考試題目的難易關係重大,“超綱”的奧數等類型的難題才逐漸從“自選動作”變成“規定動作”。

  由考試引發的聯動機制,直接影響到學生、家長、培訓機構,曾經名噪一時的“佔坑經濟”應運而生。

  體制外煽風點火,體制內就是一汪清水嗎?體制外不是教育,體制內就是教育嗎?

  以分數爲終極尺度的高招錄取,勢必引導高中走向“唯高分論”的魔鬼訓練營。

  做到“極致”的高考備考,又回到了曾經千夫所指的死讀書、軍事化。

  這也叫順應!

  在當前的高招過程中,重點大學與重點中學密切配合。清華、北大等名校向“生源中學”下訂單,要優秀學生,超級中學們加緊生產,把學生的成績搞上去,保質保量“交貨”。

  這還是教育嗎?不過是體制內合理合法的佔坑班!

  當教育公平性遇到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性的挑戰時,會立刻土崩瓦解。

  中國教育亟待“開源”,義務制教育階段資源供給的擴大,才能逐漸實現公平受教育的權利。

  2019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中有這樣的要求:

  省級教育督導部門要督促民辦義務教育招生規模佔比偏高的地方切實履行政府職責,增加公辦學校資源供給,合理調整招生計劃,堅決防止將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的責任推向市場。

  新規提出的“增加公辦學校資源供給”是解決供需矛盾的核心舉措。中小學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責任,應該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承擔,而不是推向市場。

  這是對過去教育市場化思潮的修正。

  減負、素質教育不是新東方、好未來等培訓機構所能夠承擔的,而是教育體制改革的最終結果。應試教育體制不改,減負、降壓、素質教育都無法實現,教育的深刻內涵仍將被膚淺、粗暴地曲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