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和蘇定方都是大唐數一數二的名將,但是,李靖是毫無爭議的大唐第一名將,但就功績來說,其實兩人也算是不相上下的,但李靖是真正的帥才,而蘇定方的定位更傾向於將才。

說起來李靖和蘇定方都算是大器晚成之人,只是李靖50歲開始受到重用,而蘇定方則一直等到了64歲。而且兩人在軍事上的區別在一場戰爭中能很好的說明,這場戰爭就是大唐攻滅東突厥之戰。

渭水之盟後,李世民一直在積蓄力量準備對突厥的致命一擊,後來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產生了矛盾,緊接著就是突厥內亂,連帶著天災,讓頡利可汗疲於奔命。而另一邊,李世民預警做好了攻打突厥的準備。629年,李世民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謹做為李靖的副手,率先攻打突厥。

第二年的正月,李靖領三千精兵從馬邑出發突襲突厥,打了頡利可汗一個措手不及。當時突厥認為只要大唐並沒有舉全國兵力來攻打突厥,那麼李靖就不敢孤軍深入。但是,李靖偏偏就來了,而且李靖還派出了間諜進行離間活動。頡利可汗的心腹康蘇密帶著前朝的蕭皇后和楊政道就投降了大唐。

李靖趁機就攻進了定襄,頡利可汗狼狽至極,僅以身免。對於李靖的這一戰,李世民評價很高,認為是洗刷了渭水之盟的屈辱。

與李靖協同出兵的還有李績、柴紹、李道宗和薛萬徹等大軍,其中,李績在白道再次打敗了頡利可汗。頡利可汗再次祭出屢試不爽的請和大招,派心腹執失思力進京請和。李世民表面答應了執失思力,並派出唐儉去安撫頡利可汗,實際上是為了麻痹頡利可汗,而李靖也看懂了李世民的心思,於是告訴張公謹要繼續攻擊突厥。

之後李靖率大軍到了陰山,並派出先鋒軍蘇定方領導的二百精兵。蘇定方領兵趁霧疾行,很快就靠近了頡利可汗的牙帳,而頡利可汗再次倉皇出逃,突厥兵大驚,在面對隨後趕到的李靖的時候,幾乎沒有攻擊能力。

這一戰,唐軍殺敵萬餘,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隻,而且義成公主也被殺死。陰山之戰的勝利正是李靖和蘇定方之間配合默契的結果。李靖指揮得當,蘇定方英勇非常,最終帶來了勝利的果實。

李靖為大唐打的最精彩的三次戰役,陰山之戰算是第二個,第一個就是當初李靖跟隨李孝恭平定南方蕭銑的戰役,李孝恭只是名義上的統帥,實際上主要功績都是李靖的,這是李靖做為一員大將立下的大功,之後更是成為抵禦突厥的主要力量,然後在630年滅掉了東突厥。

第三次戰役就是滅土谷渾之戰,這一次,65歲的李靖是統帥,統領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高甑生等五人,可以說是豪華陣容。不過,高甑生並沒有按期到達,李靖斥責了他, 這也為後來李靖再次遭人陷害埋下了伏筆。大軍在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靖親自帶領,和薛萬徹、李大亮從北道進攻,南道由侯君集和李道宗進攻。兩路並進,很快就滅掉了土谷渾。

李靖通過這三戰,就足以成為大唐的第一名將,當然蘇定方的實力也不弱,前文說了,兩人的差別僅僅在於蘇定方更多的是一名將才,相比較而言,帥才弱一點。這個應該和他的經歷有關係。

說起來,蘇定方的前半生比較坎坷,年輕的時候就驍勇善戰,護衛鄉裏,後來投了竇建德,在劉黑闥被殺後,蘇定方就回到了老家,直到李世民繼位,蘇定方被徵召入朝,成為匡道府折衝。

630年跟隨李靖攻滅東突厥,因功獲封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的人生本該從此崛起,但是在之後的25年裏,蘇定方在史書上消失了,也就是說被棄用了。人生能有多少個25年?

直到655年,高宗時期,蘇定方纔被重新啟用,這個時候他已經是64歲。但是英勇不減當年,攻打高句麗,隨程知節攻打西突厥,在程知節和王文度雙雙犯錯誤的時候能潔身自好,或許就是25年被冷落的作用吧。

之後蘇定方成為統帥,統領任雅相、葯羅葛·婆閏攻打西突厥,並最終滅掉了西突厥,在這一戰中,蘇定方的軍事方略就有李靖的影子。戰後,蘇定方獻俘於昭陵,不知道李世民真能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之後蘇定方攻打吐蕃,將大唐的疆域延伸到最西端的鹹海。660年,蘇定方為統帥率軍攻打新羅,一舉滅掉新羅。後來更是參與攻打高句麗。

可以說,僅就戰績來說,蘇定方是不弱於李靖的,兩者旗鼓相當,但是說到大唐第一名將,還是李靖實至名歸。


個人認為,李靖與蘇烈(蘇定方)的對比可以以高宗滅高句麗之戰時的諸將的身份來稍作比較,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是李勣,左武衛將軍薛仁貴、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等人是歸屬於李勣管轄之下的,這裡就有「將將」之才和「將兵」之才的區別了。

僅就這點說的話,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李靖和蘇烈二人中,恐怕確實是李靖屬於「將將」之才(不代表他不擅長將兵),而蘇烈的軍事生涯裏,更多的是表現出一個善戰能謀的大將而非統領諸將的統帥的身份出現的。我從下列出蘇烈生平主要軍事行動年表來稍作說明下:

  1. 隋末至武德年間:在隋朝末年,蘇烈是借著隋末農民大起義嶄露頭角的,他從隨父討賊到獨立領兵討賊,戰功是有目共睹的(連敗清河、邯鄲等處叛軍)。後又投身竇建德帳下,被竇氏大將高雅賢賞識並收為義子,參與攻略各地。這是少年青年時期的蘇烈。作為偏裨將領的他此時談不上統將的資格。

  2. 貞觀四年滅東突厥之戰:在此役中,可以說是李靖與蘇定方之間「互動」最頻繁的、接觸最直接的一次戰役。如果單那此次大戰來說,作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的李靖是僅為匡道府折衝的蘇烈的上司,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二人的統將與被統關係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陰山之戰中,李靖「命」蘇烈作為前鋒率兩百「彀馬」襲擊頡利可汗的牙帳,取得大勝。這一時期的蘇烈同樣只是被唐廷起用的竇建德舊將罷了。

  3. 永徽六年、顯慶二年、顯慶四年敗高句麗、吐蕃、都曼及滅西突厥之戰:在太宗貞觀四年到高宗永徽六年這其間二十餘年的閑置,個中內情已無法得知(有關於受蕭瑀彈劾李靖事件牽連是說法,詳見拜根興《蘇定方事蹟考疑試論稿》)。高宗時期被起用的蘇烈,先以左衛中郎將身份與營州都督程名振一同討伐高句麗,頗有戰果,並貫徹了唐朝不斷削弱高句麗資源的目的。隨後他又作為前軍總管(又是個先鋒的角色)隨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徵討西突厥,在這次程知節晚節不保的一役裏,蘇烈大出風頭,先率五百精騎解救被圍困的程知節部,又衝殺西突厥軍。而副總管王文度的愚蠢行徑與斂財行為更能凸顯出蘇烈的光輝形象。顯慶二年至顯慶三年的滅西突厥之戰中,蘇烈終於升為了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統領任雅相、婆閏等與阿史那賀魯大戰,但此次戰鬥中主要說的仍是他以少敗多的英勇和踏雪襲擊的膽量(顯慶四年的以安撫大使飛襲都曼之役,與此役類似,不再單列,可自行百度「蘇定方」詞條或參見《資治通鑒》相關章節)。顯慶四年的烏海之戰,蘇烈同樣以少勝多,戰績輝煌(具體雙方兵力數量爭議似乎頗多,此處不列出了)。在這幾次戰鬥中,看到的是蘇烈個人統兵的奇、勇,也基本與「馭將」、「將將」無關。

  4. 顯慶五年平百濟之戰:顯慶五年,蘇烈以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一職統帥劉伯英(就是許敬宗說的「漢將驍健者,唯蘇定方與龐孝泰耳,曹繼叔、劉伯英皆出其下」的劉伯英)進攻百濟,水陸並進,直取泗沘。

  5. 顯慶六年至龍朔元年:蘇烈與契苾何力分統南、北兩路唐軍,企圖一舉攻滅高句麗。蘇烈進展順利,直接包圍平壤,但因契苾何力等部突然北返平叛,加上大雪久圍不下、主將病逝、嶺南水軍覆滅(有人認為龐孝泰部的覆沒於大的戰局並無影響),蘇定方只得解圍回師。

  6. 龍朔三年至乾封二年:年邁的蘇烈繼古稀之年遠徵高句麗之後,又奉命為安集大使,統鄭仁泰等人,「節度諸軍」,負責西線對於吐蕃、吐谷渾事。

綜合來說,蘇烈一生的戰鬥經驗不可謂不豐富、所取得的戰果不可謂不豐碩、所使用的奇謀才勇不可謂不令人羨嘆,但要注意的是蘇烈幾乎都是以表現個人智勇而實現的。作為個人來說,他是位傑出的將軍,但與多次擔任唐軍大帥的李靖相比,在「將將」方面應該是遠遠遜色。

李靖平蕭銑、輔公祏、西突厥、東突厥、吐谷渾等等的一系列戰役,多已統帥面貌登場(這個在各位答者精彩的論述中已經詳細說明,這裡不再贅述),尤其以平吐谷渾之役,他的五位副將規格極為豪華(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彥、高甑生,又以前三者最著名)。他的《李衛公兵法》及一些託名偽作的出現,都可從側面應證李靖不僅善於「將兵」,更善於「將將」。

至於誰稱有唐第一名將,見仁見智,我認為只有不同方面的領先者,真要分出一個高下,只怕難以做到多數認同。但就我自己來說,我也認為善戰多謀、通曉諸藝的李靖的形象更為飽滿,更符合這個所謂「唐朝第一名將」的稱號。

從軍事上應該也是如此,儘管事實是有些觀點認為李靖的戰績並非那麼實在,這裡也不再重提,何況這個話題涉及廣度太大,難以說清。


李靖毫無疑問是唐朝第一名將,無論戰功、能力、知名度、當時後世評價,堪稱大唐軍神。蘇烈(蘇定方)則是大器晚成,雖也戰功赫赫,終究稍遜一籌。

唐朝朝廷設置武廟,李靖名列武廟十哲,和韓信、白起、孫武、吳起等古之名將同列,蘇烈名列六十四將,和張遼、關羽、周瑜、陸遜、呂蒙等次一等名將同列。官方評價已經明顯分了高下。

李靖的兵法韜略原為家學淵源,其舅父韓擒虎便是隋朝四大名將之一,對他薪火相傳。而李靖卻多年不得重用,被李唐王朝啟用,又被趙郡王李孝恭委以重任時,已是年近五旬。

李靖用兵,因地置宜而善用奇兵,出其不意卻又當機立斷,他一生徵戰縱橫南北,橫越東西,從河川縱橫的江南到廣漠無垠的大漠,從水流湍急的大江到海拔四千米的青海高原,所向克捷,戰無不勝,無不體現了獨特的戰術風格。

大唐軍神:衛國公李靖

如攻滅後梁蕭銑之戰:面對擁兵四十萬的南方最大勢力,李靖初戰即擊滅其精銳數萬人,再乘勝順江而下,包圍梁國國都江陵,以空舟計虛張聲勢、迷惑各路援敵,另其遲疑不敢進,蕭銑絕望而降。然後李靖順勢收降敵方援軍十餘萬人,收服荊湖大片土地。這一戰役,李靖將攻心亂敵之術發揮到了極致,故能攻撫結合,以寡擊眾而得大勝。

如突襲東突厥之役:當時東突厥汗國雖經唐朝分化利誘和打擊,回紇和薛延陀等部叛離,又遭受慘烈天災,實力大損,然而與唐軍開戰前,擁兵仍不下二十萬騎。

李靖以三千騎突襲定襄,俘虜突厥人擁立的隋朝蕭皇后和皇孫楊政道,一戰驚破敵膽。頡利可汗假意請降,不過沿襲在隋朝時的故智,求一時喘息之機,等到草青馬肥之時,便能回復元氣,捲土重來。

因此,李靖便如韓信平齊國時一般,將在外而君命有所不受!明知李世民已答應突厥請降,派遣使者談和,依舊決意進兵,滅此朝食,一勞永逸。

李靖挑揀精騎萬人疾行,相隔十五里,突厥軍發現唐軍蹤跡,李靖令部將蘇定方以二百騎為先鋒,乘霧突擊其可汗牙帳,令頡利可汗驚慌下逃跑,

接著李靖大軍亦至,與鬥志潰散的可汗親軍決戰,終斬首萬級,俘虜十萬餘人,繳獲牛羊數十萬隻,終於生擒突厥頡利可汗,將之捉回長安跳舞。東突厥汗國就此滅亡。

【(蘇定方)從李靖襲突厥頡利於磧口,率彀馬二百為前鋒,乘霧行,去賊一里許,霧霽,見牙帳,馳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公主惶窘各遁去,靖亦尋至,餘黨悉降。】

這一戰,作為大軍統帥,李靖從戰略意圖,戰役決心,戰術運用,用兵過程皆可稱冷靜果敢,舉重若輕,無可挑剔。

在國力百廢待興之時,(唐初總人口不過二百萬戶,一千餘萬,比隋代最強盛時,人口減少3/4),李靖一戰而安定北疆,李世民和李淵兩代開國天子,為此載歌載舞,歡欣鼓舞,昔日太原請兵、渭水求和之恥,短短十餘年即一朝而雪,同時也為接下來文治昌隆的「貞觀之治」,打下最好的外部環境。

如攻滅吐谷渾之役,年過花甲的李靖統領大軍,半年間在海拔數千米的高原縱橫四五千裏,穿越大雪山,跨越柴達木盆地,遠及三江源口,萬裏追擊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直至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伏允走投無路,絕望而死,青海高原就此納入大唐版圖。

其實李靖在大唐開國史的角色,更多是作為方面大軍實際統帥,而絕不僅限於一軍之將。因此對他的才能評價,亦絕不僅限於打了哪些會戰、殲敵俘斬多少、對手強弱如何。而是整場戰爭是否抓住了戰略主動,戰爭過程中怎樣調整部署,怎樣貫徹戰役決心,最後是否達到了戰爭目的。

如攻滅輔公拓江淮軍之戰,麾下諸將主張從急,唯李靖力主從緩,水陸並進,擊潰江淮軍舟師,進而平定江南;

如攻打吐谷渾之戰,麾下諸將主張從緩,唯李靖力主從急,最終皆如其言,大獲全勝,體現了他高出唐初諸多名將一等的卓越眼光。

目前傳世的《李衛公問對》被一些人認為是後人託名的偽書,但李靖有自己完善的兵法心得和著述也是史上所公論。《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所錄的李靖著作,就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還有《韜鈐祕書》1卷,《韜鈐總要》3卷,《衛國公手記》1卷,《兵鈐新書》1卷和《弓訣》1卷。 可惜到今日都已失傳。說到著作等身,在古代名將裏已經算得首屈一指了。

此外李靖更算得上大唐帝國軍隊當之無愧的教父,光史載明文的學生就有李勣、蘇定方、侯君集三人;蘇定方又有再傳弟子裴行儉;這師門五人的才幹和戰績,都足可列入中國史上top100名將之列。

因此,李靖不但論戰功是開國第一名將,跟隨明主從無到有打下了一個鼎盛王朝, 同時以開國肇始、百廢俱興的國力,用最小代價收取最大成果,完成了北破胡虜、西定青海的外戰功勛。

而且兵法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後輩弟子名將無數,出將入相為國家宰執,最後還能不被君主猜忌,一生榮寵,善始善終。

李靖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同時終壽考,這確實是身為一名古代將領再無遺憾的完美人生,足以令歷史上絕大多數名將都可望不可及。

而大唐刑國公蘇烈(蘇定方),他既是李靖的部將,在攻滅東突厥之戰立下先鋒大功,又是李靖的兵法傳人。到了唐高宗在位時期,開國名將紛紛凋零時,老當益壯的蘇定方已成為新一代軍神。

大唐刑國公:蘇烈(蘇定方)

蘇定方率軍先攻滅百濟,再率一萬騎兵翻越蔥嶺,大破西突厥汗國十萬騎兵,成為第一個征服中亞的中國將軍;等到生命的最後餘暉,蘇定方僅僅率一千騎兵,就在烏海之戰擊破吐蕃軍八萬,令吐蕃人在撰寫史書時依舊心驚膽戰。

他這一生同樣是東徵西討,攻必取,戰必勝,大唐國土東起朝鮮半島和日本海、西包中亞直達鹹海,建立了華夏王朝千年以來最大版圖。


我國古代都是使用冷兵器作戰,而且大部分平民教育程度並不高,所以每次作戰的時候將領就顯得尤為重要。有真本事的將領在作戰的時候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少戰場上的損耗,無論是進攻還是撤退都顯得遊刃有餘。因為打仗都是這種情況,所以很多在戰場上傳出名聲的將領就隨著歷史流傳下來,大部分都是因為擁有作戰上的天賦和本領才被人記住。但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將軍,投靠在李世民的麾下,只被李世民派出去打了一次仗之後就再也沒有啟用過他,但是在後世卻給這個人非常高的評價,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在李世民的手下有很多人才,大部分都是李世民親自招攬的,所以李世民看人的眼光很準。但萬事都有例外,李世民手下有一個將領叫做蘇定方的,在統治唐朝20多年的日子裡,蘇定方只上了一次戰場之後就再沒有出去打仗過。蘇定方正好出生於隋朝末年的時候,全國各地都在發生戰亂,到處都是起義部隊,他的父親為了保護自己居住的地方就組織了一批隊伍進行訓練。

他當時只有15歲,也跟隨著父親在這個隊伍裏訓練,沒多久之後父親就帶著隊伍一起去討伐附近的山賊。他在其中表現的尤為勇猛,每一次作戰都活躍在前線,不停的對賊寇進行衝殺,而且每次作戰基本上都沒有受傷。也因為他這種作戰方法讓訓練團隊裏的人對他非常崇敬,等到他父親死後,他就繼承了這個訓練團隊首領的位置,繼續率領著這批隊伍不斷的為保護家鄉活躍著。

但由於各地起義的部隊太多,慢慢的有一些部隊就形成了幾萬人的大勢力,而他的周邊就有很多個這樣的勢力。他手下只有幾千個人,如果不去投靠一方勢力,很快就會在這些勢力的夾縫之中被碾碎。經過一番考慮之後,他決定帶領自己的團隊去投靠竇建德,因為這個人不像其他人一樣燒殺搶掠,對百姓特別好,是一個仁義之人。在投靠了竇建德之後,他一下子就從首領變成了帶領一隊人馬的將領。

由於他作戰的風格極其鮮明,每一次上戰場都很勇猛,慢慢的就在竇建德的隊伍中傳出了名聲,沒多久就被另外一名叫做高雅賢的將領收為了義子,成功走進了這個勢力的最高層。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之後李世民率兵把他所處的勢力給消滅了,他跟隨著義父又投奔在另一個勢力之下。但沒過了多久之後,唐朝出兵又把這個勢力給消滅了,這個時候天下已經沒有多少戰亂了,加上他也找不到可以投靠的人,於是就回到家鄉繼續過上了農民的日子。

等到李世民成為了皇帝之後,沒過幾年就開始召集軍隊和將領進行北伐,他作為以前起義勢力的將領也被重新啟用。於是他加入了李靖的軍隊之中,在北伐的戰爭之中他的作戰風格還是沒有進行改變,根據記載,李靖單獨讓他組織了幾百個人的隊伍,這支隊伍專門負責沖亂敵方的陣營。每一次作戰都在敵方軍隊之中不停的衝殺,最後一次還需要他帶領這些人在大軍之中殺掉敵方的將領頡利可汗。

這一次他並沒有正面衝殺,而是通過不停的迂迴,最終到達敵方大營的時候才被人發現,再想防禦已經來不及了,於是把對方的將領頡利可汗打得抱頭逃跑,然後被前來支援的大部隊給擒獲。由於首領已經被抓住了,敵方軍隊很快就失去了抵抗能力,除了死亡的人以外大部分都投降了。可以說他在這次戰爭之中立下的功勞是最大的,班師回朝後李世民也賞賜了他,讓他成為了中郎將。

但至此以後李世民再也沒有動用過他,一直到李世民死去為止,這20多年的時間裡他再也沒有上過戰場。而這麼多年的時間裡唐朝在不斷的對外戰爭,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在出徵攻打少數民族。他作為一個有能力又勇猛的將領,居然沒有被派遣到戰場上發揮出他的本領,也就讓我們後來的人感到非常不解。一直到後來李治登上了皇位才讓他重新出現在戰場上,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他東徵西戰滅亡了周圍的三個國家,把唐朝的領土擴大了幾千里之多。

如果李世民能夠在最早的時候就讓他出現在戰場上,可能早就把唐朝邊境那些少數民族給幹掉了,何至於要等到李治的時候?


李靖 (隋末唐初軍事家)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謚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

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僅見於《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有《六軍鏡》3卷,《陰符機》1卷,《玉帳經》1卷,《霸國箴》1卷,《宋史·藝文志》著錄的還有《韜鈐祕書》1卷,《韜鈐總要》3卷,《衛國公手記》1卷,《兵鈐新書》1卷和《弓訣》等,可惜後世都失傳了。今傳世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李衛公問對》)可能系宋人所撰,盜用李靖之名,不足為據。原著有《李衛公兵法》,原書今佚,但從散見於杜佑《通典·兵典》及《太平御覽·兵部》中的《衛公兵法》,猶能管中窺豹,有關李靖的治軍、行軍作戰、紮營斥候等都有所記載。

蘇定方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漢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

蘇定方西突厥正處強盛狀態版圖掌控整個中亞西域之路,蘇定方徵西跟當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徵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 ,太宗時唐朝在西域的疆域只到新疆東中部的吐魯番,為了打西突厥唐軍一直打到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把唐朝在西域的疆域拓展到新疆西北邊境的喀什和伊犁,拓土千里,實在是了不起的戰功。只不過實在超出了唐朝的國力,沒幾年東北就不得不收縮,安東都護府從平壤內遷到遼東,到武則天時更是內遷到河北,渤海國崛起,唐朝勢力徹底退出東北。蘇定方遠徵能力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無人能超越 。

怎麼說了,蘇比李晚十幾年,開國李功勞大。到高宗時期,蘇被提起,有了破突厥,擒阿史那,反抗高麗侵略等戰役,是從無敗仗,蘇有一條是中國打的最遠跨度最大的人,從西南,西北到東北,在那步兵時代很難的;蘇多了一次高麗戰爭。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歷史時期,蘇李二人戰功顯赫,平分秋色,

李靖連吏部尚書牛弘、左僕射楊素這些牛人見到李靖都給於很高的評價。況且我們這些相隔一千多年以讀史書來瞭解的人。

蘇定方面對的西突厥可沒這些劣勢所以蘇烈打的相對都是硬仗,除了打衰弱東突厥先鋒那一次大敗頡利以外外戰含金量都很足,奇正得戰術也相當出神入化。

個人認為蘇定方軍事上略勝李靖。


當然是李靖。蘇定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李靖的學生。

蘇定方的戰績輝煌,消滅西突厥以及疏勒國,用的是長途奔襲,出其不意的戰術;消滅百濟國,是水陸兩棲登陸作戰,算是唐朝乃至中國史上了不起的軍事家,不過相比於李靖,還是要遜色一籌。

劉曉陸作品《蘇定方》

李靖自幼就深通兵法,其舅韓擒虎說天下唯有李靖能跟他談談兵法,但李靖因為隋煬帝的亂政蹉跎了很久,直到40歲以後才投靠李淵,嶄露頭角,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平生四場大戰,幾乎囊括所有戰法,所有戰場,全面之極,對兵法是真正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一戰,平定蕭銑。

蕭銑是南梁皇室後裔,割據荊州,擁兵四十萬。李靖先是趁長江水流洶湧,蕭銑以為唐軍不會南下,打發士卒回家休息之機,冒著大水順流而下,很快突進到蕭銑的腹地。接著又連續陸戰、水戰擊敗蕭銑的中樞精兵,奪取江陵水城。這時所得的千艘戰艦,眾將都想留為軍用,但李靖下令將艦船順流放下去,讓江南各地援兵以為江陵已經失守,不來救援,蕭銑因此孤立無援,只能投降。

僅僅兩個月,李靖就消滅了擁兵四十萬的蕭銑,真是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此戰中,李靖水戰、陸戰兼能,虛實、攻心之計也用得出神入化,可謂出手不凡。

第二戰,平定輔公祏。

輔公祏與杜伏威原來一同割據江淮,杜伏威降唐後獲得高官厚祿,輔公祏卻什麼好處沒得,心中不平,因此造反。輔公祏讓麾下猛將馮惠亮等率主力守當塗要塞,唐軍眾將認為馮惠亮等勇猛難纏,不如繞過他,直搗輔公祏巢穴丹陽。李靖認為輔公祏雖然把主力派到當塗,但自己的親兵也不弱,要是一時不能攻克,當塗的兵馬救援老巢,就會被兩面夾擊,不如直接用正兵,步步為營。

於是唐軍用正兵,先擊敗馮惠亮等,再攻陷丹陽,平定輔公祏。此役主要體現李靖的正兵法,他不但長於用奇,而且長於用正。

第三戰,消滅東突厥。

唐太宗稱東突厥遭災,派李靖統帥十餘萬大軍攻打東突厥。李靖率三千騎兵奇襲頡利可汗大帳,交戰前又使用間諜瓦解突厥軍心,使頡利可汗直接棄軍而逃。戰後,李靖並不因唐朝正在與頡利可汗和談而停住腳步,而是窮追猛打,將東突厥汗國一舉攻滅。

此戰,日後攻滅高句麗的徐世績是李靖的副將,日後消滅三國大放異彩的蘇定方是李靖的先鋒。李靖在這一戰中實踐了騎兵戰、沙漠戰、奔襲戰,這成為戰法流派,日後為蘇定方所繼承。

第四戰,消滅吐谷渾

此戰吐谷渾根本不敢交戰,仗著地形險惡,堅壁清野,想拖垮唐軍,李靖與侯君集兵分兩路,咬緊牙關急行軍穿過無人區,擊敗吐谷渾的騷擾部隊,最終使吐谷渾瓦解。唐軍追到青海,殺死可汗慕容伏允方罷。

此戰,李靖體現了其行軍能力,實踐了高原戰、山地戰。

綜觀所述,李靖實踐了冷兵器時代的幾乎所有戰鬥形式,囊括了所有戰鬥地形,每一戰都勝利得漂亮至極,堪稱教科書式的經典作戰,還留下兵書《李衛公問對》,成為北宋的武經七書之一。蘇定方雖然戰績也不俗,但戰法有向李靖學習之處,並且豐富性不及李靖,也沒有兵書傳世,還是李靖更勝一籌。


毫無疑問,李靖大唐第一名將的地位是沒有什麼異議的,蘇定方與他有不小的差距,無論名氣、軍事才華、戰功。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二人的簡歷:

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是隋末名將韓擒虎的外甥,其祖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其父李詮官至趙郡太守,幼年時的李靖常與舅舅韓擒虎坐論古今軍事,韓擒虎奇之,說此子將來必能與孫吳(孫武、吳起)同名。

李靖的仕途之路卻是從長安縣的祕書工作做起,後來做到了駕部員外郎,做的官不大,但隋朝很多重臣對他都看好,吏部尚書牛弘之就說他輔佐王室之大才,越國公楊素也說小李你好好乾,我的這個位置遲早是你的。

前途如此一片光明,李靖當然對造反沒什麼興趣,一心擁護大隋王朝的江山,李靖後來出任馬邑郡丞,聽說了李淵要在晉陽起兵的消息,就想跑到江都見楊廣,揭發李淵,可惜才走到長安,前去江都之路就阻塞,無法成行。

李淵在長安抓做了這個告密份子,下令處死李靖,李世民卻識得李靖之才,在刑場上救下了李藥師。

從此李靖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很快成為李世民帳下第一號戰將,連李淵也聽聞了李靖的戰績,特意寫了封信給他說小夥子好好乾,過去告密的事我不會放在心上。

武德四年,李靖向李淵上呈滅蕭銑十策,李淵看了拍案叫好,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擢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孝恭行軍長史。負責統一江南之戰。

統一江南之戰,李孝恭名為統帥,但「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實際上已成為平定蕭銑的三軍統帥(二李的情況和解放戰爭中陳毅、粟裕的情況比較相似)。

收蕭銑、滅林士弘、平輔公祏、撫定嶺南,李靖在軍事才能在李唐的統一戰中得以充分體現,雖然唐初名將如雲,但無論是論戰功,還是論才能李靖稱第二沒有人能

稱第一(李世民是皇帝,不在此評比行列)。

大唐開國後,李靖繼續馳騁在沙場為大唐開疆護土,尤其在公元630年他作為主帥向曾長安城下逼迫李世民簽定城下之約的東突厥人發起大規模反擊,俘獲東突厥頡利可汗,蒙古草原上最大的遊牧勢力東突厥滅亡。

那次戰役蘇定方也在,但只是李靖的部屬。

滅東突厥後唐太宗加封他為光祿大夫,拜尚書右僕射(楊素當年的預言成真)。

李靖不僅在戰場上是一位英勇睿智的大將,也有足夠的政治智慧,當了四年後就以腳病引退,李世民順水推舟,充許了他的辭呈,並送了他一條靈壽杖,意思是你老了,就好好養老吧。

歷史的舞臺卻沒有忘記這位戰神,李靖才引退幾個月,吐谷渾進犯涼州,一聽有仗打,李靖坐不做了,主動上書請戰,李世民左思右想也只有李靖最為放心,又一次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征伐吐谷渾,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全殲吐谷渾主力,吐谷渾人被向唐政權舉起白旗投降。

李靖並沒有因此戰又立大功而重返政壇,相反,他班師回朝後,閉門謝客,過起了並隱居的生活。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李靖著有大量軍事理論著作。傳世之作有《李衛公問對》,曾被定為北宋的《武經七書》之一。

蘇定方名烈,是冀州武邑人,其父蘇邕是隋末武邑地方武裝領袖,後來蘇定方接管了父親的部隊,蘇定方後來投奔了竇建德,劉黑闥,竇劉戰敗於唐軍,蘇定方纔投降了唐軍。

蘇定方投靠唐軍較晚,資歷也不深,在大唐開國戰中沒有值得大書特寫的地方。

他真正出彩的還是前面提到的由李靖擔當主帥的滅東突厥之戰,此戰中,他雖然只是一個先鋒,卻率二百騎襲擊頡利可汗的帳營,立下首功。

高宗六年,蘇定方又隨程知節遠徵東突厥,因為縱容士兵搶奪,並屠城,西征軍無功而返,但蘇定方一部的表現很出彩,且對部下管束有方,回朝後唯蘇定方一人未被朝廷處罰。

蘇定方真正的成名戰是在顯慶二年作為一軍主帥遠徵西突厥,俘獲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將西突厥及其屬國全境納入大唐版圖。

顯慶四年,蘇定方再次遠徵,平定蔥嶺以西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

顯定五年,蘇定方遠徵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平定百濟。

隨後,蘇定方一直徵戰西北,與吐蕃作戰,於乾封二年(667年)在西北病逝,時年七十六歲。

關於李蘇,誰強誰弱其實官方早有定論,大唐代宗時期曾評前代功臣三十五人,李蘇二人皆入選,但李靖列入的是第一等11人。蘇定方列入的是第二等24人。

即使放在中國古代史,李靖這樣的名將,也能躍身中國十大名將之列,蘇定方雖然也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但恐怕排位只能在五十開外了。

夜狼覺得,李蘇在沙場上的氣質與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雲病頗為相似,但李靖更像一個加強版的衛青,蘇定方則只能算上窮人版霍去病。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 編:夜狼嘯西風


  怎麼說了.蘇比李晚死十幾年.開國李功勞大.到高宗時期.開國名將都死光了.蘇被提起.纔有了破突厥.擒阿史那.反抗高麗侵略等戰役.李是從無敗仗.蘇有一條是中國打的最遠跨度最大的人.從西南.西北到東北.在那步兵時代很難的;蘇多了一次高麗戰爭;  蘇定方將步兵佈置在南原,結成環行陣勢,「攢槊外向」,自己親領騎兵列陣於北原。西 突厥軍隊向唐軍步兵發起三次衝鋒,也無法打破環形大陣的銅牆鐵壁。唐軍騎兵乘機出擊,殺得西 突厥軍隊一敗塗地,奔逃三十里,斬首數萬人,第二天,繼續追擊,西 突厥軍隊風聲鶴唳、膽戰心驚,紛紛舉部投降,有的部落趕去歸附了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賀魯向西逃竄,這時天降大雪,雪深兩尺,有人建議暫停追擊,蘇定方不肯同意,「敵人以為大雪天我們會停止進攻,我們偏要乘勝前進,如果現在放跑了他們,以後想抓他們可就難了」。  大軍晝夜兼程,長驅幾百里,直抵阿史那賀魯的老巢。阿史那賀魯萬萬沒有料到唐軍會來這樣一招,他正與手下出外打獵,卻被唐軍四面合圍,唐軍殺獲敵人數萬,阿史那賀魯和兒子、女婿逃到石國,卻被石國派兵捕獲,獻給了唐軍。顯慶三年,大唐的都城舉行了隆重的獻俘儀式,引得萬人空巷,百姓注目,軍隊鎧甲鮮明,樂隊高奏凱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西域思結部酋長都曼脅迫疏勒、朱俱般、蔥嶺三國反叛大唐,蘇定方被任命為安撫大使。蘇定方親自挑選精兵一萬、精騎三千,即刻出發,電閃雷鳴般地撲向都曼駐地,這種長途奔襲的戰法再次得逞,都曼陣腳大亂,很快敗走馬保城。唐軍將馬保城四面圍住,佈置攻城器械,準備來個甕中捉鱉。都曼黔驢技窮,無奈之下,叫手下將自己捆綁,出城向蘇定方投降,「蔥嶺以西悉定」。班師還朝時,有司依法論罪,都曼應該斬首示眾,蘇定方請求唐高宗對都曼進行赦免,「我曾經向他宣讀過陛下的旨意,只要他肯投降,就免其死罪,請陛下饒恕他的性命」,唐高宗為臣子的言而有信十分感動,他告訴蘇定方,「我一定為你保全信用」,當即赦免了思結部酋長都曼。蘇定方升為左武衛大將軍,「以功加食邢州鉅鹿真邑五百戶」。  顯慶年間,高句麗、百濟、新羅在朝鮮半島上三國鼎立,高句麗、百濟與日本關係密切,新羅則與大唐結成盟友,希望藉助大唐的勢力,獨霸朝鮮半島。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新羅向大唐再次乞援,它在高句麗和百濟的夾攻之下,已經岌岌可危。蘇定方被任命為熊津道大總管,率領水陸大軍十萬餘人,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進攻百濟。百濟軍隊據守熊津口(今錦江入海口)進行頑抗,被斬殺數千,工事失守。唐軍船隊浩浩蕩蕩,直抵百濟都城。  百濟以傾國之兵與唐軍決戰,被斬殺上萬人,百濟軍隊想退回城中固守,但為時已晚,唐軍破門而入,進入真都城,百濟王義慈和太子隆逃到了北境。百濟王的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嫡孫文思卻另有計較,「現在國王與太子雖然出奔在外,但名義仍在,叔叔自立為王,統領兵馬,假使唐軍撤退,我父子都要死於非命」,於是帶領左右投奔唐軍,百姓也紛紛出城,泰不能止。蘇定方命令士兵登上城牆,樹起大唐的旗幟,泰只得棄械投降。百濟滅亡了,它被分成六個州,併入了大唐的版圖,百濟王義慈和其子隆、泰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  高宗嘉獎蘇定方的功績,賞賜珍寶無數,其子蘇慶節跟隨父親徵戰有功,被封為尚輦奉御。蘇定方又成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後轉為涼州安撫大使,對抗吐蕃和吐谷渾。吐蕃文書中言道,蘇定方以唐軍八千破吐蕃十萬,大戰之後,吐蕃十萬大軍僅僅只剩八千,極大地挫傷了吐蕃的元氣和國力。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蘇定方病死於西北邊陲,時年七十六歲。高宗深為痛惜,責備左右大臣,「蘇定方對國家有很大的功勞,理應褒獎,都是你們不為他說話,才使哀榮未能顯揚」,下詔贈蘇定方為幽州都督,謚號為 「莊」,其子蘇慶節在鹹享年間的身份是章武郡公。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朝廷追封前代功臣二十五家,蘇定方榜上有名,「所食實封,並依舊給」。唐代宗大曆年間,朝廷評定前代功臣,蘇定方排在第二等功臣之列,顯示了官方對蘇定方的一貫看法和評價。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這對一個將軍來說,並不希奇,難得的是一個軍人仁者無敵的信念,他在強敵面前是猛虎,他在弱者面前決不是豺狼,仁慈和勇敢如此和諧地統一在他的身上。他不會為了搶劫財物而殺害降敵,他不會為了自己邀功而騙人投降,正義伴隨著理性,情感伴隨著良知,如同一位外國牧師的言語,「當我們反擊的時候,讓我們不要成為我們所憎惡的魔鬼」,守護自己的原則,戰勝人類的弱點,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蘇定方,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物,大唐才成為大唐,大唐才成為普天之下人人嚮往的地方。


 當然是李靖,軍中講資歷蘇定方是李靖帶出的兵還是他徒弟。 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貞觀十七年(643年),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

貞觀三年,東突厥國內發生了變亂,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相繼叛離,又恰遇暴風雪,羊馬死亡甚多,因而發生了饑荒,族人紛紛離散。貞觀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又任命幷州都督李勣、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朔風凜冽,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向惡陽嶺挺進。頡利可汗萬萬沒有想到唐軍會突如其來,兵將相顧,無不大驚失色。他們判定:如果唐兵不傾國而來,李靖決不會孤軍深入,於是「一日數驚」。李靖探知這一消息,密令間諜離間其心腹,其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李靖迅即進擊定襄,在夜幕掩護下,一舉攻入城內,俘獲了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政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今內蒙二連浩特西南)。李靖因軍功進封代國公,賜物六百段及名馬、寶器等。太宗高興地對大臣說:「漢朝李陵帶領五千步卒進攻匈奴,最後落得歸降匈奴的下場,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騎兵深入敵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這是古今所沒有的奇勛,足以雪往年在渭水與突厥結盟之恥。」

李靖師承舅舅隋朝名將韓擒虎——就是那個幫助楊堅滅掉南朝陳,統一天下的那個男人。看看韓擒虎的作戰風格,我們就明白了李靖善用奇兵的出處了:隋開皇元年(581),任廬州總管,鎮江北要地廬江(今安徽合肥)。作滅陳準備。八年冬至九年春,隋大舉攻陳時,領軍為先鋒,從右翼進攻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率500銳卒夜渡長江,迅速襲佔採石( 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 ),半日內攻克姑孰(今安徽當塗),然後進軍新林(今南京西南)。陳軍畏懼,鎮東大將軍任忠等相繼投降。韓擒虎率500精騎,由任忠直引入朱雀門,佔領建康城,俘後主陳叔寶。因功進位上柱國大將軍。

李靖的徒弟李繼、蘇定方、侯君集皆是唐朝最厲害的名將,盛唐12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基本上在靠著這幾個人打下的。尤其是蘇定方的作戰風格神似李靖徵西突厥之戰中就可一目瞭然:西突厥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五月,蘇定方隨從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滅西突厥(即程咬金)徵討西突厥,被任命為前軍總管。大軍行至鷹娑川(今新疆開都河上游),西突厥兩萬精騎前來抵禦。兩軍展開惡戰,總管蘇海政激戰連場未能取勝,西突厥別部鼠尼施等又率領兩萬多騎兵前來增援,形勢相當危急。當時蘇定方所部正在歇馬,與大總管營帳相距十餘裏,中間只隔著一座小嶺,看到遠處塵土飛揚,知道敵人大軍已至,蘇定方「率五百騎馳往擊之,賊眾大潰,追奔二十里,殺千五百餘人,獲馬二千匹,死馬及所棄甲仗,綿亙山野,不可勝計」。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定方的功勞,對程知節說:「敵軍雖然逃跑,官軍死傷也多。現在應當結為方陣,將輜重集於陣中,四面列隊,人馬披甲,敵來即戰,纔是萬全之策。不要讓士兵輕率離陣,以免造成損傷。」王文度假稱另有詔命,說程知節恃勇輕敵,讓王文度從中節制。隨即集結軍隊,下令不許深入敵中。唐軍「終日跨馬被甲結陣,由是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志」。蘇定方心急如焚,對程知節說:「天子詔令討敵,如今反而自守,馬餓兵疲,逢敵必敗。如此怯懦,怎能立功呢?況且公為大將,前線之事不能自己決斷,反而另派副將予以節制,必無如此之理!應拘禁王文度,將此情節急奏朝廷!」程知節沒有聽從。大軍到達恆篤城,有胡人率眾歸降,王文度又說:「這些胡人現在投降,等官軍撤回後,他們仍會反叛,不如把他們殺盡,奪取他們的資財。」蘇定方說:「如果這樣處置,那便是自己當賊,又怎能說是討伐叛逆?」王文度不聽。等到瓜分資財時,「唯定方一無所取」。顯慶元年(656年)十二月,唐軍最終無功而返,王文度坐矯詔該當判處死刑,後得以除名為民;程知節坐逗遛追賊不及而貽誤戰機亦被撤職處分。


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李靖出將入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國古代十大儒將,中國古代十大名將……這一長串的榮耀,已經說明瞭一切。

蘇定方,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級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太宗和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朝廷的一員得力幹將,沒錯,只是一個名將而已。

多年前看過一篇日本人寫的中國古代百大名將,李靖高居前十!無論古今,無論中外,都已有定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