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間,正式領取得來不易的大學畢業證書、接著也拿到了辦的一波三折的簽證、完全不會法文狀態下飛去比利時打工度假(以下簡稱比打)已是兩年前的事情了。

  在開始講我選擇比利時的動機之前,我先講我在比利時期間,我發現會去那裏打工度假的人整體上有幾個特點:

  1. 年紀偏高(大概25以下就算小了): 去比打的人就我觀察年紀低於25的,不多。有許多都是過去曾經在澳洲、英國待過的打工度假老鳥,這些國家已經畢業了之後,於是將申請條件相對簡單的比利時列為再出發的選項;除此之外,也有許多人是英國一直抽不上最後在三十大關前衝比利時這個”會英語”就可以的歐洲國家———簡單來說,比利時在打工度假這個層面來說是許多人的備胎,年紀幾乎集中在28~30之間。同時,我也發現像比利時這樣冷門的歐洲小國,比打羣男女比例懸殊,女生遠多於男。
  2. 男朋友在那邊(不一定是比利時,也有在它上面但沒有開放打工度假的荷蘭)
  3. 過去曾在那裏或附近國家交換學生

  反觀像我這樣跟比利時非親非故、大學剛畢業、完全的打工度假菜鳥(同時也是職場菜鳥)去比利時的很少。前前後後,我最常被許多人問的問題不外乎就是:「為什麼會想要去比利時啊?」坦白說比利時之於我也是個備胎,一開始我也是想去大家夢寐以求的英國,申請條件相對簡單、歐洲地理位置優越的比利時則是我的第二志願,加上基因天生反骨,覺得既然去不了英國,那就去個另類、相對冷門、臺灣人沒那麼多的地方吧。只是我沒來的及等、想盡快出發、覺得出國這件事越年輕去做越好,因此當時2016年尾,我也沒等到2017的英打抽籤申請辦法下來就去辦了第一輪的比利時打工簽證的文件申請(結果申請完那些文件當晚辦法就下來了哈哈哈)。

 

人生第一次租房在比利時

  落地比利時,頭一件要處理的大事就是租房子。

我大學期間都住自己家裡,完全沒有租屋的經驗,因此我人生第一場租屋洗禮就是在比利時這個對許多臺灣人而言陌生的小國家。在布魯塞爾期間我一共住過兩個地方,因為我自己是希望可以住的讓自己舒服一點,因此我租的房子跟多數臺灣留學生、打工仔比起貴許多: 以布魯塞爾平均來說,一個房間月租大概350~600歐之間,range很廣,價格高低也代表居住的品質、也就是看你能夠將就多少,超過500就算偏高了,押金則是1.5~2個月。而我前一個房租575(原價其實是595,因為前一個房客住一個月就退租,因此它把100價差退給我,讓我等於每個月租575)、後面住500歐。但即使已經住的那麼貴,我的租屋經驗其實整體來說還是有很多的不順心,前面真正住的時間最久的575歐這間來說,我經歷了:

1.時間觀念奇葩又難溝通的房東

6點來結果超過6點人還沒出現、打手機也不接,直到6點半左右才忽然按門鈴,這種狀況非常多次,我很客氣地跟他說請他下次如果會遲到麻煩跟我說一下,他卻下巴抬高瞪大眼睛一副我欠他的模樣跟我說: 「我說6點來意思是有可能620630640,若你不爽可以自己花錢想辦法解決問題」

2.來自巴黎的難相處室友

垃圾分類跟我說連麵包袋子也要丟塑膠回收,可是我在當地住更久的朋友說根本沒這回事、有些事情明明可以直接用講的卻直接去找房東告狀、明明他自己的問題,不爽我就故意在我房門外的廚房大聲吹口哨。

3.電腦無法上網、最後半個月牀睡得無法心安

快搬走的半個月我的木頭牀架崩塌,房東卻手摸摸 (摸我的棉被)說那沒事、木條放上去就好,但它已經鬆脫無法固定了,根本不能睡,或者說,根本無法睡得心安,有幾晚我都是睡得膽戰心驚,有一回半夜還是忽然驚醒、緊接著又塌陷。

  雖然住在這期間有很多很無言的經驗,但花這麼多的錢租這麼貴的房間,大多時候還是覺得這個小窩優點還是不少: 不用爬樓梯、有自己的獨立衛浴、空間大、生活機能方便(附近走路三分鐘有兩大超市)…並學會樂觀的想: 當初會租下這個房間是一種緣份,既然都租了住了,就去想它好的地方。

  最後要講的是網路上很少人會討論的退房事宜: 房子承租、簽約是大事,網路上有很多教戰攻略、經驗分享,卻很少有人分享他們的退房經驗。當你租一個房子要退房所要處理的眉角其實是一言難盡的,在歐洲正常來說房客退房後會有大概兩個月左右的評估期,房東會評估你住的這段期間讓它的房子有多少折損、需要花多少錢去修護,評估看要從押金扣多少,有許多人在國外租房押金是沒有完全拿回、甚至全數被扣押沒收的也不是沒有。而這個折損並非你故意去破壞、甚至你也不覺得那會是你的問題,但在歐洲租房的規則就是:「當初這個房子是怎麼樣租給你的、最後就是得怎麼樣還給我們」,即使你的房間本身就容易受潮、天花板那麼高自然冒出灰塵、受潮發黴,這些都不是藉口,你就是得想辦法原樣原貌地還給人家。最後,我的押金只拿回到了不到2/3。

經歷了這次退房,我頓時明白在國外租房押金能夠拿回多少,租房的日常保養是很大的關鍵,剩下的就是運氣了,這個運氣也包含了你的房東人怎麼樣。

 

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在比利時

  因為自己不像大部分的人多少在臺灣(或其他地方)都有至少一年的正職工作經歷再去的比利時,只有學生時期斷斷續續的打工經驗,而離最後一次固定聘僱的打工又是兩年多以前的事,我的社會經驗說少不少(過去我待過的打工地方也不是才一兩個)、說多也沒有很多,加上我自認我的社會學習能力比一般人慢很多,因此在布魯塞爾我雖然很快就找到了免稅店銷售的工作,但卻經歷很長的徬徨與適應期。

  我的同事大部分都是臺灣人,但是老闆與主管是比利時人、跟他們溝通是用英語,而我英語程度普通,可是我的英聽非常弱,考多益都是用一些技巧聽關鍵字在猜答案,但真正現實生活與外國人應對,我經常需要聽兩次才聽明白或是還是無法聽懂,到了工作上,老闆或主管許多次對我發號施令我常常無法立刻反應過來,這個時候都是我內心最糗、最崩潰的時候,同時我也很明顯感覺同事們都對我這個總是無法進入狀況的新人很無可奈何,總總因素讓我上班頭一個月每天都笑不出來。

後來有一天我決定直視這個問題,跟我主管以及老闆面對面談了快半小時,那天下午的對談我至今難忘,氣氛沒有我原先所想的凝重、他們甚至對我談笑風生,言詞中讓我感覺像我考了不及格,老師、父母依然對我說別太放在心上、你已經很棒了,並且相信未來我會進步、更好,談話結束臨走時,經理對我說「dont think too much」聽到他在我面前對我說這句話,我頓時有股說不出的舒坦、欣慰。在那之後,我的工作狀況也日漸好轉,上班心情也明顯越帶正能量,加上同事其實都天使等級的友善,我有甚麼做不對的、心態不正的都當面跟我說,說完也還是對我很好,對這份工作我最珍惜的就是在我不斷給他們添麻煩的這段時間,不會刻意排擠、針對我。

這份工作第二優點就是因為事物繁雜,同時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在這裡我們這些名為售貨員的身分要做的事情除了推銷以外其他甚麼都要會做: 打價錢上安全扣、清潔掃廁所、處理delivery(處理運貨跟簽收)、結帳開退稅單、拉團、記庫存….免稅店賣的商品很多樣、品牌也不少,不同商品有不同的賣法跟整理方式,來這裡上班前我是個超級不識貨的土包子,對很多名牌都是很沒有概念的,來這工作之後我才開始認識這麼多品牌、也開始會去了解歐洲各國旅遊伴手禮或必買物有哪些似曾相識的名牌logo。

 

語言是相對加分,但非絕對關鍵

  相信語言這個關鍵詞是許多對打工度假躊躇不前的人心中最大的障礙。「我英文不好是不是隻能在中餐館端盤子?」「我不會 XX語可以去XX國家打工度假嗎?」其實以我過來人的觀點來看,這些問題就跟「英文不好可以去出國自助旅行嗎?」「不會法文可以去巴黎玩嗎?」「不會日文可以去日本玩嗎?」這些問題一樣「想太多」。當然,有當地語言能力多少都有加分,無論旅遊還是打工度假都是,但也沒有說你不會講他們的話就生存不了的道理,重點在你是否有要出發、勢在必行的決心,再來就是「運氣」了。

  以打工度假來說,再找工作這件事情上,語言能力是加分條件,但非絕對的優勢(而且個人認為這世界上其實很多事情不管到哪裡,都很難講、沒有說一定怎麼樣)。在比利時以及其他非英語系開放打工度假的國家,真正會當地語言的”比打人”大概不超過一半,換句話說有很多人是不會當地語言、憑著一股熱情傻勁兒而衝的(像是我),但是我觀察下來絕大部分的人都待到最後,不但沒有中途被打回票,甚至最後簽證升級留下來的也不少(轉工作簽證、同居簽證或結婚)。以我自己在那邊的工作經驗,其實我身邊的同事會法文、不會法文的都有,甚至有從小移民來比利時的中國同事。甚至,我也遇到(或聽說)有不少之前有學過法文的比打人,包括科班出身,去了那邊最後也是在中國人底下做事、或是工作運也沒有真的比較好的。用我自己經驗看到、聽到、遇到的例子,加上跟許多人交換心得後都有個結論: 踏出國門大家的起點其實都差不多。語言能力是很有利的工具,特別是在生活層面: 買東西、處理行政事務等等會很有幫助;但如果你只是去打工度假、短期體驗的話,那真的不用太在意語言這件事上,因為比起語言能力,運氣很多時候反而比較像是在主導你打工度假順利與否的那個要素。

 

賺經驗勝過賺錢

  雖然老闆是比利時人,但我們老闆娘是中國人,自然我們的店賺的都是亞洲旅行團客的生意。

  在工作接待團客期間,難免都會被問到我們的”來歷”,中國遊客普遍第一句是問: 「你是來這裡念書唷?來多久了?」 但相比臺灣客人,他們其實問完第一句就沒有再多問;也許遇到自己人好奇心會更強烈,臺灣遊客都會問得很細,不乏有直接問我們薪水的。當他們略知我們的收入沒有他們想像那麼高時,都會露出「蛤?!?這樣不夠吧」誇張喫驚的反應跟表情,我當下疑惑明明在臺灣工作所能存的根本遠不及在這裡每個月的盈餘,為什麼他們還認為這樣不夠(而且我說明明很夠他們還要一副不看好的態度問:「但這邊生活不是很不方便嗎?」)後來同事跟我說,其實很多臺灣人他們問這些是帶著酸葡萄的心態,想探聽我們是不是賺很多錢,如果沒有他們預期的那麼多就會擺出「哦?其實在國外工作也沒甚麼了不起的」姿態,很多人也不會去理解「體驗生活勝過賺錢」這句話的意義。

  我不確定那些臺灣人是否真的如我同事說的見識淺薄,但從那之後每當我同樣被問來歷、賺多少錢的問題時,我試著用圓融的方式回答,並且試著傳達「賺經驗勝過賺錢」的理念,希望讓更多臺灣人可以理解打工度假本質上真正的意義,是去海外體驗一段跟臺灣不一樣的生活型態,並在這段生活與工作經驗去發現一樣有別於以往的價值觀;面對文化衝擊,用有別於以往的態度看這個世界所存在的差異。

而有些時候遇到同樣問很多來歷上的問題,但對方的問法不但不會讓我感到冒失,反而是讓我能感受到對方給予我踏出舒適圈的勇氣肯定時,內心也會有說不出的感動。記得有一次,有位臺灣阿姨問我來多久、在這可以待多久、怎麼會想要來比利時..等等,最後一直稱許「你怎麼那麼厲害」,同時還跟她身邊的女兒說「以後要跟這位姐姐學習、像她這麼勇敢」這位客人算是我工作期間難得能留給我美好且深刻印象的客人。我永遠記得那天晚上在店裡,那位阿姨對我頻頻的稱讚,並現場用我的例子對她女兒鼓勵將來也可以出國去打工度假,讓我好害羞(笑),但更多的是感動還有榮幸我可以給現在的年輕人、家長,一個「出國打工度假很值得」的典範。

逼自己成長的比利時光

海外遊學不管是唸書還是打工度假,許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會表現在FB、IG上光鮮亮麗的美景美食照片但這段異鄉生活絕對能逼自己成長。很多人直到現在聊起我的比利時打工度假仍然會對我說: 你好厲害、你實在是太勇敢了、你真的好獨立..。坦白說,其實我沒有外界想的那麼獨立、勇敢,在那邊很多時候我都會因為孤單寂寞冷或其他因素的負面情緒在地鐵、在自己的房間、在自家陽臺上放聲大哭。只是我每一回哭完,都是擦乾眼淚繼續面對明天、迎接下一個天亮;面對生活中不好的經驗,也是把這些當作是經驗讓自己多學一課,比如租房子退房,我從此知道租房日常保養的重要、明白在外租屋的眉角,並且挑選甚麼樣的屋況適合自己———這些過程都造就今天我比以前更謹慎處事、更淡定面對生活難題。

回想兩年前,我沒有流利的法語能力、也沒有甚麼特殊專長,過去也沒有其他海外打工度假經歷,只是憑著一股勇往直前的熱血與家人經濟上的支持,把握當下去做我想做的事。最後,我把賺的錢都全部拿去旅遊,最後身無分文地回臺灣,因此我並沒有賺所謂的一大桶金回家;我的比利時光說多采多姿其實也還好,甚至我覺得後來回臺灣的一年,在臺北的生活比在那邊精采多了(但是我發現生活開銷也沒有比在那裏少)但我依然覺得很值得! 從生活到工作的學習、收穫,還有一切新奇有趣的所見所聞,讓我瞭解原來臺灣這塊小小的寶島之外的世界,存在著很多很多臺灣人仍然不知道的事物,同時發現自己其實有無限潛能,而這些事物或潛能是我若沒有來這趟打工度假,或許永遠不會知道的。

而我想我本身最大的改變,應該就是從一個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變成一個可以餐餐自行料理的廚娘、還練就能夠滷出一鍋美味滷肉的本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