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一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系教材。其中,關於內向人羣的生活有這樣一段描述:內向性格的人往往比較害羞,不太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容易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

  長此以往,內向者會對自己的交際能力產生否定感,他們的社交自信心會逐漸被吞噬。因此,及時對社交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干預,對內向者自信心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你是一個極度內向、缺乏自信的人,建議你堅持做三件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己內向、缺乏自信的狀態。

  第一,撕掉給自己貼上的“害羞、不自信”標籤,相信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首先,內向者要從認知層面改變對自我的定義,拒絕“刻板印象”,只有先轉變了自己的思想、觀念,才能進一步在行爲層面做出改變。

  比如,很多內向性格的人,在遭遇幾次社交尷尬場面後,會信心受挫,給自己貼上了不擅長社交的標籤。而當這種信念根深蒂固之後,這個人就會本能的避開社交場合,變得越來越不合羣。

  有趣的現象是,若一個偶爾遭遇社交失敗的人,積極地做出多次嘗試,那麼,他很可能越來越擅長交際,最終恢復社交自信。而如果這個人由於一兩次的失敗,就徹底否定自己這方面的潛能,那麼,他也就徹底失去了獲得成功社交的機會。因此,倘若不及時撕掉給自己標籤,內向者就會越來越內向、越來越缺乏自信。

  第二,遵循心理學中的“逐步暴露療法”,一點一點的克服害羞,找回自信。

  當自己的認知得到糾正之後,就可以進一步從行爲層面上做出自我改變。在心理學的行爲流派中,提出了一個經典的克服內向、害羞心理的辦法,即“逐步暴露療法”。具體而言,這種方法鼓勵人們去嘗試去做那些之前令自己焦慮的事情,循序漸進的克服自我的內向與不自信心理。

  因爲對於嫉妒內向、又缺乏自信的人而言,他們往往很難勇敢的突破舒適區,去接觸外在的人際與實務。所以,最開始,可以先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例如,給同事打聲招呼,或是點頭微笑。

  漸漸的,當自己不再那麼害怕時,可以嘗試與周圍人閒聊幾句。通過這種一步一步的小改變,最終鼓勵自己多與人交際、大膽表達出內心的想法,讓自己明白“我也是一個很棒的人,能過做的與大多數人一樣好”。

  第三,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與評價。

  其實,對於大多數內向者與缺乏自信的人而言,他們之所以感到焦慮、害怕、做事畏手畏腳,其實是因爲自己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生怕自己的某個舉動做的不好,造成尷尬的局面。因此,要想克服這種心理,就要改變自己的這種不合理的信念。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做事可以盡善盡美,而且,別人的看法也不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完全沒有必要過度擔心。當你堅持提醒自己尋找自我內心的力量,而不是在意別人怎麼想時,就自然能夠找到真正的自信,從而能夠更加從容的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突發事件。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心理學與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