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雖不容假設,但即就是蕭馮健在,也無濟於事。太平天國的失敗不是因為某個人、某件事或偶然因素而導致的。

註定太平天國失敗的因素是,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綱領和制度設計,逆時代潮流而上。有意思的是,時代潮流是個很奇特的東西,有時候它毫無作用,有時候逆時代潮流而上,只會粉身碎骨。

太平天國依舊是傳統農民起義模式,不過披了一個「被改造」的宗教的外衣。藉助於西方的形式而仍然是東方的傳統,大量刊發聖經,西方的教義難以與鄉村的實況嵌套彌合,其失敗不可避免。其兵鋒所指,在中國18盛存在了約14年之久。1854年太平天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公里。

太平天國試圖重構清平世界,然而此次動亂,損失人口約5000萬,清政府耗費軍費約3億兩。因清朝推行剃髮易服,太平天囯則均不剃髮、不結辮,披頭散髮,故太平軍被稱作「長毛」,清廷蔑稱其為「長毛體賊」、「毛賊」、「發賊」、「發逆」、髮匪等等。又因天國領袖洪秀全為廣東花縣人,廣東簡稱粵,故清廷當局亦蔑稱其為「粵賊」、「粵匪」、「粵逆」、「粵寇」等,而太平軍則蔑稱清廷為「清妖」、「胡妖」等。

狂飆四起,那種無目標羣雄爭霸的時代已經過去,農民暴力政權眼界低沉。追求虛無的平均主義和樸素的平等,帶來的是開國軍功集團更大更嚴重的特權。而且太平天國體制採取君權與神權雙軌並行的模式,這種宗教色彩非但沒有實現集權,反而促使內部分化,「幾個創始人」之間明爭暗鬥,暗流湧動。

可笑的是,楊秀清和蕭朝貴稱,太平天國崛起乃是天父皇上帝的第四次顯聖,第一次是全知全能全在的聖靈之父,天父皇上帝用六天時間創造了天地萬物,卻又用四十天洪水滅世。第二次是他「降凡救以色列出麥西國」。第三次是他「遣救世主耶穌降生猶太國,替世人贖罪受苦矣」。第四次則是天父皇上帝遣「天使接天王昇天,命誅妖,差天王作主救人」,套用相當不成功。

太平天國聯合捻軍、天地會之流而無法合理吸納改造,使得其軍力更魚龍混雜,難以實現戰略目的。《曾國藩全集·奏稿·卷二》曾國藩《嚴辦土匪以靖地方折》記敘其事說:「湖南會匪之多,人所共知。去年(即鹹豐二年,1852年)粵逆入楚,凡入天弟(地)會者,大半附之而去。」不僅如此,軍事將領沒有自主權。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二·太平天國的政體》太平天國的政治體制是「軍師負責制」,「軍師」是政府首腦,掌握一切實權,主將只是聽命于軍師,在制度上並沒有決策權。

在太平天國起義前夕,楊秀清與蕭朝貴分別取得了代天父上帝與天兄耶穌傳言的宗教特權,從此,如同希伯來人須通過摩西之口來聆聽上帝的指示那樣,太平天國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內的全體君民須通過楊秀清和蕭朝貴之口來聆聽上帝和耶穌的指示。蕭朝貴戰死後,仍有東王楊秀清能「代天父傳言」。

永安建制後,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國的君主,是政權的代表。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卻沒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傳言的宗教特權。當東王作為天父下凡的時候,楊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權,天王須跪在東王之前,俯首聽命。從上帝教理論和教義說,只要東王願意這樣做,他就可以隨心所欲。從形式上看,太平天國前期確實表現出神權政治的特點,其主要特徵和表現就是東王握有神權,而天王為一國之君,東王所掌握的神權卻凌駕於天王代表的政權之上。

動亂時代,軍功為核心。由於流動機制不暢,加上戰事之故,太平天國濫行封王,導致朝野難以聚力北伐。違揹人性的是,實施男女隔離、聖庫制度,這是無法順應人心的。洪秀全等人喪失銳氣,生活腐化。所謂「天國」,簡直就是人間地獄而已。

佔領城池後,大開殺戒,不惜民生,破壞江南的富庶。趙烈文之《能靜居士日記》:「破城之日,全軍掠奪」,「「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餘人,秦淮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窯可控者,盡遭殺死」「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殺以為戲,匍匐道上」「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其殘暴由此可見一斑。

至於洪仁玕後來主持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不過有名無實,曇花一現,無法挽留衰敗的頹局。

而且,江南地區列強利益關節所在,太平天國勢力影響了他們的介入。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前十年,英法等列強一直採取中立態度,沒有介入中國內戰。如1861年12月20日,英國駐華參贊巴夏禮與海軍司令何伯來到太平天國的天京。西方國家試圖與太平天國建立外交關係,以失敗告終。最終他們聯合清政府,剿滅此次起義。

「我們不必縱論其他之一切,但看他們那些國名、官名,就知其必然會失敗。若太平天國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國歷史失敗了。當時的洪楊,並不是推不翻滿清,但他們同時又要推翻中國全部歷史,所以他們只可有失敗。」這是錢穆先生對太平天國的評價。太平天國不太平,失敗不可避免。

誰也改變不了崩盤。

參考書目: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

(美)裴士鋒《天國之秋》

洪仁玕、韓山文《太平天國起義記》

鍾文典《太平天國開國史》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當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從廣東到廣西傳教,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後洪秀全就自己回廣東了。馮雲山紮根廣西山區,繼續傳教,楊秀清,石達開,蕭朝貴等等人,其實都是馮雲山找來的。他們也都是因為信服馮雲山才參加了拜上帝教,等馮雲山已經發動起幾千人以後,洪秀全才從廣東跑過來摘桃子。所以,其實蕭朝貴,石達開,楊秀清,韋昌輝等人都和洪秀全不認識,他們參加拜上帝教,也不是奔著洪秀全去的,而是奔著馮雲山去的。是馮雲山這個所有人的傳教師,介紹大家認識了洪秀全,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個人。蕭朝貴是天父天兄體系裡面,天兄耶穌的傳話人,而且還是太平軍兩大軍事家之一,太平軍攻堅戰第一人。楊秀清是天父上帝的傳話人。可以想像,當馮雲山和蕭朝貴死後,太平天國實際上就出現了巨大的權力和協調空缺。如果馮雲山還活著,天京之變也許就不會發生,畢竟馮雲山在天朝老兄弟裡面,纔是最有號召力和信服力的哪一個人。我們說過,太平天國在廣西的老兄弟們都是馮雲山鼓動起來參加拜上帝教和反清的。因此,太平天國最大的損失,就是馮雲山死的太早了。導致在整個太平軍最高層,缺了那麼一個讓大家信服,可以調和所有人矛盾的人。最後建都天京以後,勢必很多人不服氣,就會想,我們都是馮雲山找來的朋友,兄弟們發展到幾千人,一起出生入死,你洪秀全只是,最後才一個人跑來的,啥也沒幹,怎麼就成了所有人的首領?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短命王朝,但是卻算不上「失敗」的,分別是秦朝(14年),隋朝(39年),後周(9年),太平天國政權存在多少年?

答案是:14年。

如果以時間來論政權的成敗的話,太平天國並不能算得上是失敗。

如果以政權的最終目標實現和新王朝建立來看的話,太平天國是失敗的,因為它一沒有推翻清朝,二沒有建立真正合法的王朝政權,比如像劉邦建立大漢,楊堅建立大隋,郭威建立(後)周。

雖然太平天國自稱是一個新的朝代,但是與歷史上相比較,它這存在的十四年更像是項羽的西楚,黃巢的大齊,李自成的大順,雖然自稱為合法政權,但是並不像是諸如唐宋元明清這樣的王朝存在。

太平天國最後滅亡,原因很多,忠王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裏列舉了天國十誤:

一.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

二.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清州之敗。

三.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建燕王秦日昌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

四、誤不應發林紹璋去湘潭,此時林紹璋在湘潭全軍敗盡。

五、誤應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誤。

六、誤翼王與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此誤至大。

七、誤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此人未有才能,不能保國。

八、誤主不問政事。

九、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

十、誤國不用賢才。

十一、誤不應專保天京,扯動各處兵馬,立政無章。誤國誤命者,因十誤之由而起。

其中,前四條和北伐有關,五六七條和天京事變有關,而歷史上,天京事變的確也是對太平天國影響最為重大的事件。

天京事變之後,用「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或者「迴光返照」來形容後期的太平天國,絕不為過。

而細究天京事變的本質原因,是洪秀全和楊秀清的權力鬥爭,而為何又發生權力鬥爭呢?

直接原因是因為楊秀清權力過大,直接影響到了洪秀全的君權。

縱觀人類歷史,不管是世界範圍內,還是中國歷史上,凡是臣權和君權(或者說二把手和一把手的權力)出現嚴重失衡,就必然會引起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必定會有一方被另一方趕下臺或者被消滅。

天京事變前的太平天國,楊秀清作為軍師,擁有著極其大的實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洪秀全的君主權力,故而才引發了天京事變。

楊秀清為何擁有這麼大的權力,是太平天國的各種客觀和主觀因素形成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蕭朝貴和馮雲山的早逝是最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看太平天國的權力結構組成,金字塔的核心領導者有六個人,從現有的史料來看,這六個人及其職責分別是:

洪秀全,太平天國精神領袖,太平天國的核心人物,其他的五個人和所有的太平天國軍民都奉他為最高領袖。

楊秀清,太平天國軍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把手,實際握有太平天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所有的實權。

蕭朝貴,太平天國軍師,排名第三,僅次於東王楊秀清的存在,在軍事上主要負責前鋒,同時有天兄代言人的身份,這個身份並不比楊秀清的天父代言人差,而且天兄下凡的時候,包括洪秀全都要恭恭敬敬的聽命令。

馮雲山,拜上帝會的創始人,太平天國的謀劃者,組織者,負責太平天國各種制度的制定,排名第四。

韋昌輝,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大本營就在其家,位列第五,在戰爭中負責後勤等多一些。

石達開,排名第六,戰功赫赫,在早期戰爭中和蕭朝貴一起是開路先鋒。

這六個人的權力和關係是怎樣的呢?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馮雲山。

馮雲山因為是這六個人裡面最早去世的,而且為人比較低調,所以研究太平天國的時候,一直為人所忽視,實際上,馮雲山在太平天國的作用,一點也不亞於洪秀全,可以這樣說,沒有洪秀全,就沒有太平天國的精神思想的形成,沒有馮雲山,就沒有太平天國的出現。

李秀成這樣說馮雲山:「南王馮雲山,在家讀書,其人才幹明白,前六人之中,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且看歷史上馮雲山做了些什麼。

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二人開始離開家鄉,外出傳教,當年11月洪秀全回到老家廣東,期間除了去廣州教堂一段時間之外,基本就在家鄉寫書教書,直到1847年8月底纔再次來到廣西。

馮雲山則在1844年底深入紫荊山傳教,沒有回家,一直到1847年8月和洪秀全再次會合,整整三年都在紫荊山地區。

也就說,從1844年到1847年三年的時間裡,洪秀全都在家鄉,而馮雲山都在廣西,他在廣西做了什麼呢?他在傳教。等洪秀全來到廣西,拜上帝會的基本雛形和骨幹力量已經全部就位了。

也就是說,拜上帝會的建立是馮雲山的一己之力,他只是借用了洪秀全的拜上帝思想,他完全憑藉個人的組織能力建立起一個極強的組織,而且他那時在老家已經有妻子兒女了,他竟然像大禹治水一樣,三年不歸家,只是為了傳教和建立組織,用現代的話說,馮雲山這個人真的是一個革命家,他是抱著極為明確的目的去傳教的,李秀成評價他的詞語絕不為過。

在革命中,資歷是非常重要的,馮雲山憑藉著拜上帝會的建立者,組織者的身份,在拜上帝會裡可以說無人能有他這樣的威望,而且拜上帝會諸多領導人都是他發展起來的,蕭朝貴早期在天兄下凡的時候,也不得不把馮雲山排在他和楊秀清之前:

在太平天國,軍師是實權的最高擁有者,所以誰當軍師也意味著權力的的歸屬,這個時候,蕭朝貴已經擁有了極大的權力,因為洪秀全作為最高精神領袖,竟然要問「天兄」誰做軍師(而不是洪秀全來定奪),天兄說軍師有馮雲山,楊秀清和蕭朝貴,還有一個外國人。

蕭朝貴此時把馮雲山排在楊秀清和他之前,而且說馮雲山和楊秀清一樣,是三個星,他是兩個星。

當然,後期楊秀清和蕭朝貴快速上位,一個做了東王,一個做了西王,都是軍師,馮雲山做了南王,只是一個副軍師,排名也從第二位降到了第四位,但是,楊秀清和蕭朝貴見了他仍然要叫一聲「二兄」,這樣的資格可不是蓋的,就好比國民黨,蔣介石做了最高領導人了,見到于右任,何香凝這些元老級人物,面子上仍然不得不尊敬一下。

太平天國後期兩個最重要的王是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陳玉成,他們早期都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陳玉成評價太平天國諸王,說:「皆非將才,獨馮雲山石達開差可耳」,結合上面李秀成對馮雲山的評價,可見馮雲山的才能和威信。

馮雲山還有一個誰也比不了的身份,那就是他是太平天國最高領導人洪秀全的好友,死黨,同鄉,加上他的拜上帝會創始人的老資格,如果他不早死,絕對是楊秀清心裡有些忌憚的存在,至少會有些收斂。

天京事變中,楊秀清是首要造成者,洪秀全也同樣是造成者,二人權鬥,洪秀全採用的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方略,如果馮雲山沒早死的話,作為洪秀全的死黨,同鄉,好友,一定會有別的方法,至少不會像天京事變那樣死傷無數那樣慘烈。

所以,馮雲山如果不早死,那麼他在太平天國的作用是能緩衝一下洪秀全的權力壓力(來自楊秀清的),也能憑藉著老資格稍微壓制一下楊秀清的氣焰。

另外,據太平天國官方史書,石達開是洪秀全和馮雲山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從歷史上看,石達開此人對人拜上帝會那一套並不感冒,他可能和馮雲山一樣,只是借著拜上帝這個名義,革命反清罷了,左宗棠說石達開「石逆狡悍著聞,素得羣賊之心,其才智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所畏忌也」。

石達開一不喜歡拜上帝會這些神神鬼鬼的東西(表面上肯定是要裝作喜歡的),二是洪秀全和馮雲山請出來的,和楊秀清,蕭朝貴並無瓜葛,而且石達開有很大的家族勢力,人在貴縣,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三是石達開和蕭朝貴關係很微妙。

在太平天國,天父下凡和天兄下凡都是極為神聖嚴肅的事情,每次下凡,不僅要記錄在案,洪秀全還要帶著眾人磕頭,聆聽天父天兄旨意,無人不是戰戰兢兢,然而,在太平天國官方出版的《天父聖旨》《天兄聖旨》裡面,卻有唯一一個記載著違逆天兄的事情,就發生在石達開和蕭朝貴之間。

這件事情,起因是貴縣拜上帝會和本地團練發生武裝衝突,蕭朝貴特意來到貴縣,天兄下凡要求貴縣的拜上帝會撤兵,石達開不同意,直接頂撞天兄,天兄氣得「厲聲」說話,最後連話都不說了(「天兄不答」)。

此後,蕭朝貴可能感到石達開等貴縣的會眾很難控制,天兄下凡也沒作用,這樣下去會有損天兄神聖的光環,於是命洪秀全全權處理此事。

之後,天兄表示對洪秀全處理貴縣的事情很是滿意。

這個事情其實也反映了石達開和蕭朝貴的關係,本質上也是一種權力的抗爭。

天兄聖旨今存兩卷,有關太平天國六王的內容,很多都是天兄(蕭朝貴)和洪秀全,馮雲山,韋昌輝講話,和石達開的講話非常少,也可見石達開和蕭朝貴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

所以,在權力分配上,馮雲山顯然有條件聯合石達開的。在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六個人裏,楊秀清和蕭朝貴是同一陣線的,位居權力圈的第二和第三位,二人聯合,顯然力量超級強大,然而,作為第四位的馮雲山,第六位的石達開,第一位的洪秀全聯合起來,一點也不比楊秀清加蕭朝貴的組合差。

韋昌輝作為第五位權力的擁有者,會站在誰的一邊?從史料上看,他顯然會選擇洪秀全這邊。

所以,馮雲山不死的話,他可以和石達開,韋昌輝,洪秀全四個人聯合,對抗楊秀清和蕭朝貴的組合,也許會有激烈的權力鬥爭,但是這四人組合能夠基本達到和楊秀清二人組合的權力平衡,不至於發生那麼慘烈的天京事變。

再說蕭朝貴,李秀成說他:「西王蕭朝貴是武宣縣盧陸筒人氏,在家種田種山為業。天王妹子嫁其為妻,故其重用,勇敢剛強,衝鋒第一。」可見蕭朝貴有軍事才能,也敢打仗。

在太平天國的歷史上,蕭朝貴是第二個死的領導人,非常的令人可惜,如果他沒有過早去世的話,又會如何呢?

蕭朝貴和楊秀清在拜上帝會早期,是默默無聞的。李秀成說楊秀清:「住在桂平縣,住山名叫做平隘山,在家種山燒炭為業,並不知機。自拜上帝之後,件件可悉,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其實不知。天王頂而信用,一國之事,概交於他,軍令嚴整,賞罰分明。」蕭朝貴顯然也是一樣,二人是因為洪秀全和馮雲山被官府逮捕,他們假扮天父天兄下凡,穩住了人心,迅速崛起上位的。

從現有史料上看,楊秀清和蕭朝貴,就好比洪秀全和馮雲山,是同鄉,死黨,好友,一條船上的人,絕對的同一陣線。

二人憑藉著天父天兄代言人的身份和自身的才能,很快高居權力第二位和第三位,再加上二人強強聯合,在洪秀全的六人權力圈裡,是非常可怕的權力聯合存在。

然而,蕭朝貴如果不死,是會讓這個權力聯合存在更強大嗎?

答案是:不會。

相反的,這個權力組合還會弱化。

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牽扯到人性和權力的本質了。

凡是熱衷於權力的人,無不是以謀求自身的權力最大化為終極目標,而想權力最大化,必然就會遇到阻礙,有了阻礙,就會有鬥爭。

蕭朝貴和楊秀清就是彼此權力的阻礙。

為何這樣說?

先看二人的權力演變。

在早期,楊秀清和蕭朝貴是完全的權力聯合,原因是二人本身就是同鄉好友,二來是二人勢單力薄,必須聯合。

在太平天國六人領導圈裡,洪秀全本身就是精神領袖,是最高的存在,馮雲山是拜上帝會創始人,領導者,組織者,二人在拜上帝會裡有著天然的權力資源。

再看石達開,本身就是一個大家族,家資富裕,人多勢眾,本人文武雙全,(「翼王石達開亦是桂平縣白沙人氏,家富讀書,文武備足。」《李秀成自述》)而且人在貴縣,有自己獨立的軍事力量,無需依靠他人,就自有人馬。

韋昌輝呢,家族甚至比石達開還要大,家裡也很有錢(「北王韋昌輝,桂平縣金田人氏,此人在家是出入衙門辦事,是監生出身,見機靈變之急才足有。」《李秀成自述》),本身也是自有獨立的家族力量。

楊秀清和蕭朝貴呢,都是窮的叮噹響的人物,楊秀清自小就是孤兒,靠伯父養大成人,蕭朝貴甚至被送去給人當養子,二人無依無靠,一沒錢,二沒人,只能聯手,借著天父天兄代言人的身份攫取權力。

所以,在早期,楊秀清和蕭朝貴是絕對的死黨,有著共同的權力目標,那就是上位,躋身最高領導層。

然而,一旦這個目標實現了,二人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權力的鬥爭,這既是因為權力的本質,追求權力的人必然不會容許其他人和自己爭奪最高權力。

在早期,太平天國醞釀金田起義的時候,楊秀清忽然病倒,起義的組織,領導是由蕭朝貴全權負責的,從現存的《天兄聖旨》可以看到,蕭朝貴幾乎事無巨細,整個起義的過程都是他組織領導的,這也是太平天國東鄉建國,蕭朝貴被封為西王,名列第三位的原因。

但是,問題也就來了,蕭朝貴為何才名列第三?西王,是八千歲,比楊秀清的東王九千歲少了一千歲,整整降了一個等級。

對於早期幾乎是二人權力對等的情況來看,此時蕭朝貴封西王,在和楊秀清的權力級別比較上有著本質的變化了,因為西王和其他王一樣,是受東王「節制」的,也就是楊秀清實現了權力的最大化,蕭朝貴此時是失敗了的。

後世有學者分析認為,蕭朝貴因為水竇村一戰受傷,嚴重到說不出話來,楊秀清趁機奪權,很有道理。

不管怎樣說,蕭朝貴位列第三,權力上要受楊秀清管轄,從平等者變成了近似於「下屬」的存在,他肯定會不甘心的,所以,如果他不死,他會在太平天國裏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首先,他一定會和楊秀清繼續強強聯合,原因是馮雲山和洪秀全是鐵板一塊,石達開對蕭朝貴和楊秀清並不感冒,韋昌輝和楊秀清是死對頭,他和楊秀清不聯合的話,隨時都會在權力鬥爭中落敗。

其次,蕭朝貴一定能起到牽制,削弱楊秀清權力的作用。

這就好比一個人是你的死黨,鐵哥們,忽然有一天變成你的領導了,你會甘心麼?要是這個人比你強很多也就罷了,偏偏這個人你知根知底,你的能力不比他差,你一定會想著把權力拿回來的。

所以,蕭朝貴不早死的話,一定會影響著太平天國內部高層權力分配的格局,至少他會牢牢佔據著權力的第三位,在某種程度上和楊秀清分庭抗禮。

那麼,蕭朝貴有沒有實力和楊秀清豐分庭抗禮呢?

有。

第一點:在太平天國,神權是第一位的,在其內部,有神權的只有三個人: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

洪秀全不用說了,是上帝之子,楊秀清是天父代言人,是天上洪秀全的老爸,蕭朝貴呢,一點也不比楊秀清差,是洪秀全天上的大哥耶穌。

從二人代言人的身份來說,二人是平等的,楊秀清在神權上並不能壓制蕭朝貴,所以,若是蕭朝貴不死,楊秀清不會這麼肆無忌憚的用天父神權打壓洪秀全和其他人等,也不至於造成和其他人這麼激烈的衝突。

第二點:蕭朝貴和韋昌輝的關係。

從史料上看,顯然楊秀清和韋昌輝是一對冤家,死對頭,明面上是兄弟,骨子裡可能都想著對方死掉的那種。

但是,蕭朝貴和韋昌輝呢?從《天兄聖旨》看,天兄和韋昌輝的講話之多,遠遠多過其他人,最要緊的一點,韋昌輝的上帝五子的身份竟然是蕭朝貴藉由天兄下凡給的。

這裡,洪秀全問韋昌輝在天上和「小弟們」是同胞嗎?天兄明確的說,韋昌輝和他們是同胞,是上帝之子。

在權力圈裡,名分極為重要,韋昌輝因為天兄的話,自此成為了上帝之子,和洪秀全他們變成了「同胞兄弟」,也就意味著他的權力圈變化了,躋身於高層領導者之中。因為這一點,韋昌輝對蕭朝貴會有感激,或者至少不會像石達開那樣會公然和蕭朝貴對抗。

所以,蕭朝貴真的和楊秀清有權力鬥爭的話,他甚至能有拉攏韋昌輝的可能,這是楊秀清做不到的。

第三點:在太平天國六人領導圈裡,一旦發生楊秀清要攫取最高權力的事件,洪秀全,馮雲山,石達開,韋昌輝四個人會因為各自的厲害關係心照不宣的站在一起,蕭朝貴只要稍微偏向這四人聯合一點點,楊秀清就立馬形單影隻,他再強,也鬥不過這五人聯合。

所以,如果馮雲山不早死的話,他會在楊秀清和洪秀全之間造成一個權力緩衝,蕭朝貴不早死的話,會弱化,分化楊秀清的權力,他二人在太平天國六人領導圈裡有著權力平衡的作用,如果他二人不早死,天京事變真的可能不一定會發生,太平天國會因此多延緩幾年甚至十幾年,而這二人早死,洪秀全和楊秀清之間沒有了權力緩衝帶,石達開和韋昌輝,洪秀全之間也因此沒有了權力聯繫的紐帶,楊秀清一人獨大,造成了太平天國最重大的流血事件。

但是不管這二人早不早死,太平天國最終可能一定會失敗,因為他的精神核心是宗教,是不能被當時普遍接受的宗教,失敗幾乎是必然的,除非後來太平天國能拋棄這個精神核心,只假借著宗教的名義,效法朱元璋那樣,也許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從洪秀全本人的性格特質來看,這種可能性並不存在,所以,太平天國失敗是必然的,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首先,我們要知道蕭朝貴與馮雲山是什麼人,什麼角色,什麼地位。蕭朝貴是楊秀清的首席助手,馮雲山是洪秀全的首席助手。

馮雲山和蕭朝貴的早逝,使得後來太平天國的兩大首腦——洪秀全與楊秀清之間缺乏了居中調和的人物,變成了洪秀全與楊秀清直接碰撞,蕭馮二人的早逝,使得危機防禦機制消失,加速了後期天京事變的發生。

馮雲山是洪秀全的表弟,是太平天國創業三巨頭之一,(洪秀全、洪仁玕、馮雲山)。洪秀全早期在廣州傳教,效果不理想,而馮雲山則深入廣西紫荊山區創立上帝會,發展了兩千多教眾。這就是金田起義的基本力量。李秀成自述種說「前做事者皆南王」。馮雲山在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原本地位僅次於洪秀全,位居第二。後來楊秀清和蕭朝貴崛起,地位降至第四。

蕭朝貴是楊秀清的夥伴,因早期馮雲山被團練抓捕送往官府,導致上帝會羣龍無首,(廣西上帝會為馮雲山實際創立,遙推洪秀全為首,洪秀全此時趕去救馮雲山),上帝會瀕臨解體,此時,楊秀清玩了「天父附體」的神道把戲,自稱天父臨凡,籠絡住了人心。(其他人也有樣學樣,也用此把戲,導致上帝會內神道附體大起。)洪秀全和馮雲山回到山中,見到此形勢,認為楊秀清在羣眾中有威望,且「天父下凡」與上帝會有聯繫,就承認了楊秀清天父下凡的合法性,吸納進領導團體中。並驅趕了其它各種神的「下凡者」。

蕭朝貴見到此,也「天兄下凡」,過去史學家認為蕭朝貴是和楊秀清一樣,在洪馮離開,人心不穩時,為安定人心下凡。改革開放後,有中國史學家在大英博物館看到了太平天國的《天兄聖旨》《天父聖旨》,才知道,蕭朝貴「天兄下凡」純粹是為了爭奪權力。因為,《天兄下凡》記錄的「天兄」一開始就是:洪秀全弟,爾認得朕嗎?

楊秀清與蕭朝貴從此進去了天國決策層,起義核心領導團隊,並執掌大權,洪秀全與馮雲山退居其次,洪秀全保一實權有限的虛主,天王洪秀全萬歲,東王楊秀清九千歲,西王蕭朝貴八千歲,南王馮雲山七千歲。

蕭朝貴是楊秀清的同盟,二人同是燒炭工領袖,馮雲山是洪秀全的同盟,二人為上帝會創業領袖。兩支勢力結合,共同組織了金田起義的基幹力量。(紫荊山燒炭工就是上帝會成員的主力)。

馮蕭的早逝,雖然不能說是決定了太平天國的失敗,但居中調和的兩個人物早逝,是的太平天國內部矛盾激化速度加快,使天京事變加速爆發,無疑也間接的對太平天國的失敗埋下了一絲隱患。畢竟,史家公認,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主要的直接原因,是天京事變。


史學界經常有這種假設:蕭朝貴和馮雲山早逝,是不是註定了太平天國的失敗?

先來說說馮雲山和蕭朝貴這兩個人的本事和能耐。

南王馮雲山:

太平天國開國元勛、功績最為顯赫的南王馮雲山。

祖籍和石達開一樣,也在河源市轄的鄉鎮,這可能是很多人未曾聞知的。

馮雲山,本名乙龍。這個曾用客家話說動後來的翼王、客家人石達開參與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天生奇才(謝炳《金陵癸甲紀事略·馮雲山傳》評價),出生在廣東花縣(今花都),少年時與同是出生在花縣的洪秀全一起學習古代經典。

馮雲山還很喜歡鑽研天文、地理、兵法、歷算,對相面術也有研究,他認為洪秀全「有王者風」,從此死心塌地為洪秀全出謀劃策,成為太平天國最重要的領導者之一。

馮雲山有毅力、有能耐,極受信徒尊重,最艱苦、最基礎的七年紫荊山傳教,均是馮雲山奔走。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的加入,也是馮雲山的功勞。《李秀成自述》曾提到:「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金田起義後,親赴盤石說服天地會首領羅大綱率部2000人加入太平軍。鹹豐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851.3.23)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登極,受任為前導副軍師後軍主將,謙讓退居楊秀清、蕭朝貴之下。在武宣,協助洪秀全先後擊敗廣西巡撫周天爵、提督向榮6000清軍的圍堵攔截。在官村,又與蕭朝貴配合大敗向榮清軍主力,使向榮部軍械全失,幾不能軍。

在永安,與秦日綱屢敗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清軍,晉封南王、七千歲,規劃、編製和首創太平天國設官分職的《太平官制》、太平軍軍制的《太平軍目》、太平天國軍律和法規的《天條書》、太平天國曆法的《太平天曆》、太平天國朝儀稱謂的《太平禮制》和記錄洪秀全言行、起義經過的《太平天日》等。

永安突圍北上,偕東王楊秀清負責中路保護天王洪秀全及婦孺輜重,與西王蕭朝貴伏擊烏蘭泰清軍追襲,殲敵四五千人,陣斬四鎮總兵官。二月二十九日抵達廣西省城桂林,駐紮在南門外繼續阻擊烏蘭泰清軍。四月主動撤圍北上,破靈川、興安。抵達全州北門時坐輿中炮,身負重傷。在湘桂交界地蓑衣渡被襲擊陣亡。

西王蕭朝貴:

蕭朝貴自幼隨養父長大,家境貧苦。1846年他加入洪秀全創立的上帝會,與好友楊秀清最早成為拜上帝會成員。拜上帝會以祕密宗教結社開始,逐漸演變成反清組織,最終成為武裝反清的精神支柱。在這當中他首先神化洪秀全,要大家共同擁戴洪秀全為太平聖主,共扶真主。

1849年廣西遭遇天災,清朝政府賑災不力,為拜上帝會舉事起義提供了契機。為表起義決心,蕭朝貴帶頭變賣家產,用於製造兵器的開銷,並且燒掉了自己的房子,其衷心可見。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齊聚金田舉行武裝起義,正號太平天國,史稱金田起義。蕭朝貴封為前軍主將,肩負著軍事指揮的重任。2個月後太平軍越山到達武宣東鄉,洪秀全登基,自稱天王,同時下詔分封東、西、南、北、翼五王。蕭朝貴被封為西王,其位僅次於洪秀全、楊秀清兩人。他甚得洪秀全器重,並將其妹洪宣嬌許配與他為妻。

金田起義

在金田起義時,太平軍就有嚴格的軍紀。由於很多人都是全家參與起義,太平軍制定了《定營規條十要》和《禁律》。其中有一條便是「男行女行」,意為男女要分開,即便是夫妻也是如此,否則軍法從事!太平軍《禁律》規定:「凡夫妻私犯天條者,男女皆斬」。而蕭朝貴的養父母,就是犯了此條天規。蕭朝貴為了維護軍紀,更是維護自己的權威威信,竟斬其父母以警眾,並說:父母違犯天條,不足為父母也。

1852年8月,蕭朝貴統帥前軍進攻湖南,在強攻長沙南門時,他親臨前線執旗督戰,不幸被清軍炮彈擊中胸部,因傷勢太重,未能搶救,是年僅32歲。這是太平天國最早犧牲的王級人物,洪秀全痛心不已。

蕭朝貴初露頭角,就中道而逝,三駕馬車只剩下洪、楊二人。但他的軍事才能,卻已譽滿全軍,是太平軍裏是少有的有政治才幹的將領。在太平天國的文獻中,他的老部下李開芳盛讚他打仗最厲害,李秀成也稱他勇敢剛強,衝鋒第一。

他不但驍勇善戰,而且謀略、才智出眾。在金田起義前夕,蕭朝貴就為主平息過拜上帝會與各地天地會勢力的矛盾。在進軍途中,又挺身而出,堅決打擊叛變投敵、為虎作倀的張釗一夥,團結了部眾。太平軍在進入湖南期間,蕭朝貴發布了《奉天救世安民諭》、《救一切天生天養中國人民諭》等重要檄文,猛烈抨擊清朝的倒行逆施,起到了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清政府也危危可及。

蕭朝貴和楊秀清不同,雖然地位僅次於他,但蕭沒有太多雜念和野心。在太平軍定都天京後,洪、楊二人爭權奪利,發生了天京變亂自相殘殺的慘劇!天京事變成為了太平天國由盛入衰的轉折點。假如蕭朝貴在的話,也許可以調解二人之爭,說不定太平天國運動以當初之勢都有推翻清朝政府的可能,他的過早凋謝確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重大損失。而馮雲山更是太平天國早期的帶頭大哥,而且辦事公正公允,且智謀勝於洪秀全太多,假如他在的話,一定會給天平天國這條大船保駕護航,可惜,歷史不能假設,是非功過只能留於後人評說。


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失敗,與蕭朝貴馮雲山早死沒有關係。

太平天國從制度上說,沒有擺脫中國傳統的專制體制,洪秀全起義後無非是叫天王的皇帝,制度上沒有根本革新。太平天國起義之初,西方列強對太平天國持觀望態度,如果太平天國的制度真的令列強欽佩或認可,很可能就會得到列強支持,此時清朝和太平天國的力量對比就會發生轉變。但歷史事實是,太平天國並未獲得列強認可。

那麼太平天國是什麼制度呢?其核心是嚴重不平等,比如天王每餐都可以喫肉,士卒只能喝湯;天王可以娶88個老婆,士兵過夫妻生活就是犯罪。所謂的《天朝田畝制度》也壓根就是一紙空文,從來沒有落實過,即便落實,也會導致嚴重的災難。

在對外態度上,太平天國也是相當糊塗,依然擺出天朝上國的態度,缺乏國與國平等交往的理念,自然令列強大為不滿。

更可怕的是,太平天國並未用真正先進的意識形態去吸引和凝聚人心,而是採用裹挾的方式:「凡是拜過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燒之」,自斷後路;士兵則沒有私產,臉上都被刻字,以防止逃跑;太平天國的統治方法,是「弱民」:「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基於這樣的理念,太平天國治下民眾,必須將除滿足基本生存所需的糧食外,餘下一切產出,全部收歸國庫,這樣的弱民政策,這樣反動的制度和意識形態,怎能不失敗?


這場運動,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凡是藉助宗教起義的,沒有一個成功的,大多是攪亂天下,為他人做嫁衣。

宗教這個東西,可以很好的統御人的思想,但是往往存在諸多極端迷信之處,也即是有很多不現實的東西,或者說,不考慮人之常情,特意去忽視客觀因素。

這就會導致宗教起義,剛開始會很迅速的壯大,那是因為那個年代,老百姓愚昧,民不聊生,紛紛加入,但隨之而來的,纔是真正的挑戰。

脫離現實,只談宗教,就會掩蓋了農民最需要解決的,最深層次,最渴望的需求而不能滿足。

太平天國,天天講天國,講來世上帝,但是農民是要土地,要生存的。誰願意被宗教奴役,被人奴役?太平天國畫了一個餅,卻從來沒有認真的去實現過,解決這個問題,最終也會喪失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精神力量和民心。

這纔是歷代宗教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能建立合理的制度,不能真正替老百姓解決問題,不能真正化解社會矛盾。這些都核心問題,都想利用一種信仰,一種思想給捂住。但是人不會一直都頭腦發熱,終究會覺醒的。

所以,太平天國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而他的政教合一體制,漏洞百出,最終導致從內部瓦解了政權的凝聚力,戰鬥力,內部分裂嚴重。

內部的分裂問題,一直都是太平天國無法避免的問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天王是個書獃子加神經病,並無多大軍事、政治才能,導致教權旁落,而封王太早,4大異姓王王爺權勢太重,這就埋下了日後不斷的禍根。

打天下,必須只有一個中心。中心權力不集中,必然分裂。


其實都一樣。這兩人的早死確實讓楊秀清失去了掣肘,但兩人即使活到南京估計對未來局勢影響也不大。無非是動亂豬腳由韋昌輝變成了馮雲山或蕭朝貴,僅此而已。至於軍事上就更沒影響了,楊秀清若在,換誰帶兵都一樣,楊秀清若死了,換誰帶兵也都一樣。將軍姓馮還是姓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獨自帶隊根本打不贏。說句不客氣的話,不是那塊料,就不要勉強運籌帷幄了。

至於兩人不死太平天國會不會更好,答主覺得結局還是一樣。太平天國的宗教本質和楊秀清一枝獨秀的軍事能力讓天京動亂成為歷史必然。自古以來,功高震主者要麼不得好死,要麼主子不得好死,就看哪邊先動手,哪邊佈局深了。唯一能想到的反例就是諸葛亮,但他也不會打仗啊。如果他出祁山打贏了,或者通過別的途徑統一天下了,你相信他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南王馮雲山在蓑衣渡戰死太早了,是太平天國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馮雲山能力水平超羣,金田起義前全靠馮雲山在廣西積極傳播拜上帝教。馮雲山有著傑出的說服、組織、協調、領導能力,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都是馮雲山拉扯發展加入拜上帝會的。

太平天國就是馮雲山、楊秀清二人在政治、軍事上有眼光、有能力、有水平。這二人一死太平天國完蛋了,洪秀全根本沒有本領。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結果。縱觀歷史,農民運動要麼被統治階級剿滅,要麼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被利用。因為不管哪一個時代,農民階級都不是最能代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階層。加上農民階級歷史侷限性,導致農民階級只會是運動的主力軍,但不會成為領導者。

太平天國運動本質上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改良運動,可以算是當時中國人民的一次抗爭嘗試,或者是社會的一次抽搐,並不是一次徹底的大爆發。加上當時的外部環境,封建實力依然很強大,西方國家並不希望清朝這個比較順手的傀儡倒臺,從自身利益考慮必然會支持清朝,除非太平天國賣國賣的更徹底。太平軍本身又不足以保持初期的進取精神,一旦停下來,就離失敗不遠了。

所以,不管這兩位王什麼時候死的,太平天國都註定要失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