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裏,金龍魚一直是一家國產的品牌,但實際上,金龍魚的品牌屬於益海嘉裏公司,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外資企業。而且這家企業準備上市A股了!

  2月28日,上海證監局披露,益海嘉裏擬申請首次A股上市。這也意味着金龍魚正式踏上A股上市路。而據去年12月的消息,目前的益海嘉裏估值超過100億美元。

  今天的益海嘉裏,已經成爲一家農產品產業的巨無霸:在中國的總投資已超過300億元,在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成和在建生產基地共計70個,生產型實體企業110多家。生產、銷售和物流網絡遍及全國。

  而益海嘉裏的母公司豐益國際,2017年營收爲438.5億美元,淨利潤爲12.2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的營收爲223.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0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爲51%,並且比例還在不斷上升。

  【圖】益海嘉裏遍佈全國的工廠(圖片來源:益海嘉裏官網)

  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爲“強強聯合”的益海嘉裏集團組建,其實是一場家族內部交易:豐益國際集團的早期掌門人是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Robert Kuok),後來掌控權移交給他的侄子郭孔豐,另一家公司嘉裏糧油由其子郭孔丞掌管。

  郭鶴年家族的產業覆蓋遠不止農產品那麼簡單,而是覆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方方面面:例如,舉世聞名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就是郭鶴年旗下的產業,而爲鑽石卡會員贈送的葡萄酒,也是郭氏家族控制下企業生產的,可謂是一條龍服務。

  業務的廣泛,帶來的是驚人的財富:據3月6日發佈的最新福布斯富豪榜,身價128億美元的郭鶴年,排名全球富豪榜第104位。

  雖然自己的後代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但出生於1923年,與李光耀同齡的郭鶴年,卻並未像他的同行李嘉誠那樣解甲歸田,而是繼續金戈鐵馬,衝殺在商場第一線,其“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值得欽佩。那麼他是如何建立起這麼一個龐大的產業帝國的呢?

  作爲“產業風雲”的第一部,今天撲克投資家就帶大家認識這位商界傳奇。一篇文章固然難以窮盡其傳奇經歷,但希望能勾勒出一幅簡略但清晰的圖畫。

  1

  郭鶴年的成長史

  正如許多華僑一樣,郭鶴年的原籍其實在中國福建省的福州市蓋山鎮。1909年,郭鶴年的父親,時年15歲的郭欽鑑離鄉背井,遠下南洋,落腳於新加坡,後來又去了馬來西亞的新山,創辦東昇公司,並經營米糖與大豆生意,屬於小富即安水平。

  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馬來西亞香料供不應求,價格飆升,兩人從中賺取第一桶金,並躋身於名流之列。1920年,郭欽鑑與來自同鄉的鄭格如結婚,兩人育有3名孩子,其中1923年10月6日出生的幼子,即是本文的主人公——郭鶴年。而他的大哥郭鶴舉後來成爲外交官、郭鶴齡則英年早逝。

  【圖】郭氏三兄弟及其母親(圖片來源:《郭鶴年自傳》)

  雖然郭氏兄弟的母親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她爲人處世的風格卻令三兄弟受益良多,正如郭鶴年後來坦誠,母親是影響自己一生最大的人。

  到了1947年,郭鶴年24歲,隻身赴往新加坡,並以10萬令吉爲資本,創辦首間公司——Leo公司,翌年,郭父逝世後,郭鶴年返回新山。在1949年,聯合家族成員,成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子承父業,繼承東昇公司的傳統業務,經營大米、麪粉、豆類、食糖等食品。由於郭鶴年才識出衆,加上擁有創業經驗,被推舉爲公司董事主席。

  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因而郭鶴年的公司與新中國同齡,冥冥之中註定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創業艱難百戰多”,經商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當時的馬來西亞還處在英國人的統治之下,白種人享有諸多特權,而華人等則遭受各種歧視。而這一點,給了郭鶴年很大的震動,也使得他的心中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他在《自傳》中回憶道,當郭氏企業創立時,按照當局的要求,需要在銀行中存入至少10萬元,方可提供貸款,而白人則可免此規定。郭鶴年爲此很不開心,認爲自己遭到了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創業的主要推動力,就是自己遭到的這種羞辱,他渴望成功,向那些銀行家“還以顏色”。

  對青年郭鶴年影響更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二哥郭鶴齡的犧牲。

  郭鶴齡從小同情窮人階級, 1945年左右加入馬共,曾擔任宣傳主任,1948年,和當時的馬共領導人陳平一起走入森林,開展武裝鬥爭,1953年8月在中遭英軍伏擊犧牲,年僅30歲。郭家也因此受到當局監視。

  二哥的死,給了郭鶴年很大的震撼。郭鶴年曾透露,要不是受兄長和母親的影響,他可能只是一個注重物質的資產階級。他說:“當我受物質引誘時,我就會想起兄長郭鶴齡的遭遇,他爲人民獻出了寶貴生命”。

  【圖】郭鶴年二哥郭鶴齡手抱着侄女的照片(圖片來源:《郭鶴年自傳》)

  郭鶴年在自傳中,給自己的二哥做出了一生總結:

  鶴齡爲公義獻出了生命。他眼見英國殖民主義的可怕和醜陋的一面,人們對它的盲從附和。他因爲不公平的對待才被開除出校。他更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愚昧行徑。但最讓他不能忍受的,是1945年英國和印度軍隊以佔領軍的身份迴歸執政。

  同時,郭鶴齡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弟弟,這種影響甚至不亞於他們的母親。正如郭鶴年後來回憶起1948年鶴齡和他的一次談心中,對他的勸告:

  政治與經濟、政治與生意是互相交織,密不可分的。你的生意做得越大,政治就會越糾纏你。

  這句話,成爲郭鶴年一生經商的信條,並對郭氏企業後來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相信也可以指導今天中國的企業家。

  馬共最終的“壽終正寢”,也與郭鶴年的斡旋密不可分:到了1987年,郭鶴年被邀請與中國和馬來西亞各方代表會談,以此協助解決馬共問題。兩年後,郭鶴年爲了達成協議,也在文字上特別被安排在廣州與中方人員會晤,彼此對達成協議的字眼做最後的推敲。

  《郭鶴年回憶錄》中,對這段是這麼記述的:

  在約定的當天,他(指郭鶴年)中午出發後兩小時抵達廣州。當時,一輛車子前來接他,整個過程就如佔士邦電影般撲朔迷離。車子在路上兜了幾圈,司機有意擺脫任何可能尾隨在後的人。之後在一間光線昏暗的,看來機密卻普通的房子內與一位“領導”見面。他們讓郭鶴年看草稿,並徵求他的意見。這份草稿來源於“一位非常資深的國家領導人”。

  郭鶴年回憶,他把草擬的文件看過之後,覺得其中有兩處不妥當,並建議修改,幾個月後,馬來西亞政府和陳平簽署了和平協議,馬共從森林中走了出來,象徵性地放下了武器。

  不管怎麼說,各方終於達成最終和平協議,馬共成員也走出森林,快樂“回家”。至此,創始於1930年,經歷了59年風風雨雨的馬共正式成爲歷史,而陳平此後流亡泰國,並於2013年去世,享年89歲。

  哥哥爲之獻出生命的事業,在弟弟的幫助下終結了,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奇妙。

  2

  “亞洲糖王”是怎樣煉成的?

  全家遭到監視,使得郭鶴年不得不暫別馬來西亞,前往英國。在僑居他鄉的幾年裏,他仔細考察了倫敦商品交易所的運作方式,並對英國的食糖貿易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的倫敦交易所以西方交易員爲主,華人要融入其圈子很不容易。郭鶴年卻不在乎,而是仔細觀察揣摩交易員的每個動作——甚至包括接打電話時的語氣。同時,他趁此研究企業經營之道與國際貿易知識,爲將來的經營打好基礎。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英國傳統經濟勢力消退後,郭鶴年認爲,馬來西亞的消費品市場,將會出現真空,而且當時馬來西亞並沒煉糖廠,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黃金機會。

  小試牛刀,不經意間富甲一方

  郭鶴年看準時機,經過家族成員同意後,決定孤注一擲,將所有的資金全部投入煉糖業。

  1959年,郭鶴年與聯邦土地發展局合資,在檳城創辦馬來西亞煉糖廠,他從泰國購入粗糖,在自家糖廠加工後,運銷至各地,並在馬來西亞迅速建立銷售網,形成“一體化經營”體制。

  此外,郭鶴年也從古巴進口蔗糖,並轉賣到東南亞國家。並通過香港的商品經紀公司,將糖銷往中國。經過數年後,郭鶴年已控制馬來西亞蔗糖業,並獲得豐厚利潤,自此人們尊稱他爲“馬來西亞糖王”。

  然而“商場如戰場”,正當郭鶴年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生意遭遇到了嚴峻的挑戰:1962年開始,古巴導彈危機導致其銷路受阻,進而使得全球糖價上漲。

  這本身是好事,但此時此刻,馬來西亞的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白糖,這些糖價格便宜,對郭鶴年的生意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郭鶴年經過仔細的思考,決定從印度大量進口更便宜的白糖,最後印度糖成功擊敗中國生產商,保住了在馬來西亞的市場份額,郭鶴年也成爲馬來西亞糖業的霸主。

  功成名就的郭鶴年,並沒有滿足於已有的成就,而是注意到馬來西亞糖業一個致命的軟肋——雖然榨糖廠有了,但是沒有糖作物種植業,這令他如鯁在喉。並且,自己在這場價格戰中雖然贏了,但卻是險勝,亟待提高抗風險能力。

  產業金融兩開花,終成“亞洲糖王”

  雖然馬來西亞的氣候土地非常適宜甘蔗生長,但傳統上,該國農民並無種植甘蔗的習慣,通常種植稻米、胡椒、可可、菸草、腰果之類。因而郭鶴年的糖廠所有的原料,都依賴海外進口,因而在價格上受國外控制。不但如此,在那個全球局勢不穩定,馬六甲海峽隨時可能被封鎖的年代,這是一個致命的風險因素。

  1968年,郭鶴年向馬來西亞政府租借了14400英畝(5760公頃)叢林土地,開墾成甘蔗種植園,大大增加了原料來源。同時,他又在種植園附近與馬來西亞土地發展局(一個政府機構)共同建立糖廠,榨取種植園裏所產的甘蔗,這樣就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

  1973年種植園有了收穫,糖廠產量也迅速增長,使馬來西亞走向了食糖自給的第一步。自郭鶴年開創了製糖業之後,馬來西亞的甘蔗種植業日益興旺。1970年,甘蔗種植面積達到0.71萬公頃,1980年,就大增至1.79萬公頃。

  在盯着糖業生產的同時,郭鶴年還關注着銷售市場的情況,將他在倫敦學到的交易知識應用於實際。

  1970年,他敏銳地覺察到世界糖價有上升的趨勢,便力排衆議,大膽決策果斷地打進國際糖市,以東南亞爲主要基地,把經營戰線延伸向歐美,如從古巴購糖轉手銷給印尼,從泰國進口原糖提煉後,通過香港經紀人之手轉賣給中國,他趕在世界糖價上漲之前收購了大批原糖,並積極投資糖的期貨交易。

  【圖】上世紀70年代糖價達到巔峯(圖片來源:長江證券)

  事實證明了他超前的戰略眼光:到了1973年,受到全球石油危機的影響,糖的運輸出現困難,全球糖價暴漲四五倍;到了1979年,979 年的石油危機碰上了多國糖料收成欠佳,加上巴西開始實施酒精能源計劃,大量糖產能被分流至酒精的生產,供給不足帶來的短期再次推高糖價。

  整個20世紀70年代,郭鶴年及其所主持領導的郭氏家族集團企業的糖業貿易,從馬來西亞擴展至英國、美國、香港、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郭鶴年每年從泰國購入近30噸糖,通過低買高賣、抽取佣金等方式,在紐約、倫敦等地進行期貨交易,取得了鉅額利潤。在國際市場上每年上市的1600萬噸糖中,郭氏企業集團控制了10%左右。在馬來西亞的糖業市場上,郭氏企業則足足佔到了80%以上的份額。

  所有這一切,爲他日後擴大經營提供了資金保證。企業業績更是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態勢邁向多元化、國際化。1976年,郭鶴年收購了競爭對手馬來西亞糖廠的93.3%股份。

  至此,年僅50出頭的郭鶴年,已由“馬來西亞糖王”發展成爲名副其實的“亞洲糖王”,成爲國際糖市叱吒風雲的人物,被世界同行公認爲是世界六大糖王之一。

  甜蜜的事業,開啓了郭鶴年商業帝國的第一春,併爲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此時此刻的郭鶴年,遠非當年的吳下阿蒙,昔日看不起他的倫敦糖業經紀商,此時對他不吝溢美之詞。然而郭鶴年完全不滿足於此,他的目標是更廣闊的市場。

  正如一句名言:你的眼光多遠,你的路就能走多遠。格局,決定了做生意的結局。

  3

  和大陸的貿易往來

  馬來西亞的市場再大,終究只是偏安一隅,郭鶴年想要的,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市場——儘管當時,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還很貧困,但恰恰這意味着機會。

  正如前文所言,在1962年的食糖市場份額爭奪中,郭鶴年從印度進口廉價食糖,贏下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也讓當時對外交往經驗匱乏的中國,見識到了市場的威力。至此,中國方面因賞識郭的才華,將諸多中國產品的馬來西亞代理權授予郭氏,也開啓了雙方半個多世紀的經貿關係。

  不過此時的雙方,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僅限於有限的小範圍接觸,而且也常常是不公開進行的,並未展開大規模的合作。

  時機總是會來的。到了1970年代初,已經成爲“亞洲糖王”的郭鶴年,突然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將生意重心轉往香港。

  背後原因衆說紛紜,直至其自傳面世後,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新馬兩國稅率過高,以致他轉移陣地。

  他在書中透露:

  當年新馬政府似乎競賽,向國家財富創造者,徵收最高稅務,並以“懲罰性稅率”,向商家盈利徵稅。簡單而言,若企業賺取1令吉,卻只能留住50分。當年,其主要業務爲大宗商品交易,因而採購量龐大,3000批量相等於15萬噸白糖,只要價格稍微波動,即使每磅白糖漲降1美分,即可帶來鉅額盈利或虧損。

  和新馬兩國的高稅率相反,若在香港經商,則只需繳付17%企業稅。郭鶴年強調,既然他參與全球糖業貿易,就必須尋找低稅率的基地,因此轉移到低稅率的香港,只是理性之舉。

  除了稅率方面的考慮,馬來西亞國內日漸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當局出於多種的考慮,給予馬來人一些優惠,但總體而言還處在合理範圍內。但到了70年代,該國第二任總理敦拉薩上臺後,啓動一項爲期二十年的“新經濟政策”,目的是希望在二十年內縮小馬來土著與華人之間的經濟差距。不幸的是,在執行過程中政策往往會變形。

  郭在自傳中,回憶了當時政策的荒唐:

  國家部門下令非馬來人開設公司,必須把百分之三十股份出售給馬來人,並且是要求低於當時的市值,但馬來人在獲得配股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把股份套利,在華人買回來後,過幾年再查訪股份結構,發現馬來人持股又低於百分之三十,又會要求再配股給馬來人。

  郭鶴年質問,這無疑是強盜行爲:“難道有政府認可,就不算是搶掠嗎?”他認爲,馬來人急於縮小與華裔之間的經濟鴻溝,卻走了有害的捷徑,副作用則是種族主義越演越烈。

  遺憾的是,馬來西亞的教訓並未被記取,歷史總會一幕幕重演。

  實際上,自1960年開始,郭鶴年就開始考慮,將部分業務轉移至香港。1974年,他終於下定決心,必須成立香港郭氏兄弟公司。隨後,他每月在香港停留7至10天,然後逐漸增加至15天及21天,直至1979年完全移居香港。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移居香港,成爲郭鶴年與中國內地進一步接觸的開端,也是事業的新起點。

  爲國買糖

  1973年,中國大陸尚處於動亂時期,物質嚴重匱乏。很多大宗農產品都要依賴進口,食糖就是一例。

  1973年4月,中國決定進口47萬噸原糖,通知中糧公司和香港華潤馬上落實,由華潤對外談判,國內中糧公司成交。當時國際市場上糖的年交易量只有1000萬噸左右,主要出口國是巴西。

  爲了避免刺激國際糖價上漲,華潤公司決定通過郭鶴年,在倫敦交易所完成這次交易。當時的郭鶴年,已經在香港淺水灣擁有住宅。

  在之前馬來西亞的食糖價格戰中,中國已經領教了郭鶴年的厲害,因此希望他能夠幫忙,用比較低的價格從國際市場買47萬噸糖。昔日的對手,如今變成了合作伙伴。

  47萬噸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雖然郭鶴年當時已是世界頂尖的食糖貿易商,但即使他願意低價,手上也沒有這麼多貨可以出售。而且,他估計,如消息公開,會讓糖價上漲20%到25%。因此,這是個高難度,並必須絕密的事情。

  應該說,郭鶴年對這一消息並不陌生——華潤每年都組織愛國華僑回國觀光,並選代表回國參加北京的國慶酒會,郭鶴年幾次見到周總理,因此對國內的形勢很瞭解。

  雖然知道非常困難,但聽到是國家需要,而且把這麼大的祕密告訴他,這麼信任他,郭鶴年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精通國際市場,尤其期貨市場的他,還和華潤商議,買現貨的同時,也幫國家買一些期貨,在行情大漲以後賣出套利。

  軍情緊急,刻不容緩。郭鶴年承諾,他將把自己的生意凍結起來,專門用一兩個月時間從事這項任務。

  郭鶴年分析後認爲,只有去巴西才能買到這麼多糖。但自己肯定不能親自去——否則一定引起同行猜測,甚至提前把行情泄密,後果不堪設想。

  恰逢兩三週後,日內瓦有個大規模的國際糖業大會。“我想,如果我和他們一起開着會,他們就不會想到是我在買糖吧。”想到這一層,平時很少出席這類活動的郭鶴年立即決定:派人到巴西祕密去買糖,自己則特意報名參加這個會議。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在日內瓦參加會議的郭鶴年,一邊和國際同行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一邊抓緊部署和跟進着巴西的行動,每一天都過得提心吊膽。

  間諜戰是異常兇險的。最緊張的一次,一位英國朋友神祕兮兮地找到他,然後神祕兮兮地同他講:“你知道嗎,最近巴西很奇怪,兩三個從來沒見過的,很年輕的亞洲人,天天在糖區進出,好像有大事情要發生。”

  郭鶴年一陣心驚,裝着很詫異也很重視的樣子,說:“是嗎,有這樣的事?是什麼情況?你怎麼知道的?”給對方留下一句“你還有什麼行情,什麼消息,一定要告訴我啊”之後,他趕緊離開,出來一腦門子冷汗。“可見他們的情報好厲害。”

  第二天,派到巴西的年輕人給郭鶴年傳來了好消息。“大會上,有人正演講,廣播傳出一個聲音,叫Robert Kuok,我的英文名,說有國際電話找。”

  他們先在倫敦砂糖交易所購買期貨26萬噸,平均每噸82英鎊,然後向巴西、澳大利亞、英國、泰國、阿根廷等國家購買現貨41萬噸,平均每噸89英鎊。消息傳開後,紐約、倫敦砂糖交易市場大幅漲價,達到每噸105英鎊,華潤遂將期貨拋出。

  這一驚心動魄的商業大戰打下來,郭鶴年不但成功用低價爲中國解決了30萬噸食糖的缺口,還通過期貨市場爲中國賺到了差不多500萬美金,並按照國家的吩咐把這筆鉅款存入到指定的戶頭。

  1973年的中國,500萬美元可是個嚇死人的天文數字。因爲當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已是一個急死人的數字:負8100萬美元。

  然而,作爲國際大糖商的郭鶴年,用一兩個月,辛辛苦苦,絞盡腦汁爲國家幹成這麼大一件事,自己卻沒有從這麼大的一個行情中賺到一分錢。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掙錢。但我不能那麼做。因爲這樣就是對中國的不忠。這樣說,可能太隆重。但我的原則是,即使一個普通的生意,你答應了人家,也不應該跑兩匹馬。”

  寥寥數語,表現了一名華僑企業家的愛國之心。

  4

  新時代的郭鶴年:與祖國共成長

  這次聯手,郭鶴年被定位爲“愛國華僑”。改革開放後,他成爲中國內地最受歡迎的投資者之一,頻頻成爲各地政府的座上賓。

  郭鶴年的事業遠遠不止白糖,而是涵蓋了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的龐大商業王國,他旗下的嘉裏地產,以及香格里拉酒店集團,也開遍全國一二三線城市。

  【圖】郭鶴年產業一覽表(香港南華早報已於2016年由馬雲100%控股)

  其中,他在中國大陸最爲經典的一次投資,莫過於北京的國貿商圈。

  1984年,鄧小平要發展中國經濟,但是中國連個像樣的貿易中心都沒有,於是國家想在建國門外大街建設國貿。

  一開始國內反對聲音很大,因爲當時這個地段太蕭條了,好不容易找到兩個國外的財團,一個是美國的,一個是日本的,對方開出的條件還異常苛刻。

  郭鶴年在獲悉此消息後,憤然而起,“今天的中國還必須靠外國人嗎?”他立即做出決定:“我們要爭志氣,不要給外面人看不起我們華人,這個事情,應該我們中國人自己來做。”於是當即決定,投資國貿一期的建設,後來繼續投入資金,完成了國貿二期、三期的建設。

  80年代末,受當時局勢的影響,很多外商撤資而去,郭鶴年依然逆勢加碼對中國的投資,成爲引領海外華商乃至外商看好中國的標杆旗幟。1990年,鄧小平還專門花40分鐘接見他,並評價他: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

  如今,國貿作爲全球最大的商務中心之一,110萬平米的商鋪只租不售,給郭鶴年帶來了超乎想象的財富。

  郭鶴年如今已成爲北京最大的包租公,在北京的國貿商圈擁有110萬平米商鋪,只租不售。僅其中的國貿商城,2016年營業額就高達56.5億元,相當於每天進賬1500多萬元,用“日進斗金”形容他的租金收入是一點也不爲過,簡直就是超級印鈔機。

  不光北京,在上海,郭鶴年已經開了三家五星級酒店,每一家在旺季時都是一房難求。

  下面,讓我們用一張表格來總結這位“亞洲糖王”“香格里拉之父”的傳奇人生:

  2012年年底,郭鶴年在獲得當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獲獎後,他寄語年輕人:

  第一,要專注,無論做什麼事業,要抓住機會,不要東想西想,找到好的項目,要抓緊,推動力要大;

  第二,必須有耐心。路程中肯定有不少困難,不會很容易的被克服掉,我記得鄧小平先生提到做不倒翁,打倒了站起來,做生意一定要這樣;

  第三,成功以後,賺了錢以後要特別小心。幾十年前講失敗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經驗,成功也是失敗之母。

  參考文章

  1. 益海嘉裏在中國要準備上市了!農產品期貨網,2019

  2. 《郭鶴年自傳》:商務印書館(香港),2017

  3. 商界巨擘郭鶴年,看他的商業傳奇:中國經濟新聞網,2018

  4. 經商贏利之外的郭鶴年:黃涓,2018

  5. 郭鶴年蟬聯馬國首富:蘇俊翔,2019

  6. 《十大華人企業家財富傳奇》:李鵬、陳楠,時事出版社,2011

  7. 郭鶴年:“糖王”的成吉思汗夢想:卞君君,2010

  8. 全球糖業深度報告——看漲糖價漲至6000:長江證券,2016

  9. 《紅色華潤》:吳學先等,中華書局,2010

  10. 不霸之王郭鶴年:做生意要有膽量,但膽量要對生意不對人:畢亞軍,2015

  11. 爲什麼說《郭鶴年自傳》是是世界級富豪少有的自傳?凌志淵,2017

  12. 很多同胞窮得餓飯的1973年,他一場商戰爲國家賺了500萬美元:畢亞軍,2016

  13. 你所不知道的神祕家族-金龍魚的背後郭鶴年:山下俗子,2018

  14. 讚賞郭老的“兩個祖國”情懷:郭益耀,《郭鶴年自傳》評論集,2018

  15. 《郭鶴年自傳》一代商界梟雄的回憶錄:Amy生活志,2018

  新浪微博@華研數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