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槍打出頭鳥,北洋年間,西北馬家軍中馬安良實力最強,又不老實,所以就成了各方打擊的對象。而馬鴻逵和馬步芳家族出自馬安良賬下,趁亂自立,投機取巧,最終成為一方勢力!

馬家軍的崛起,少不得要說一下同治年間的陝甘之亂。陝甘之亂為什麼爆發,原因很多,這裡不太方便講,總之大家知道當時陝甘青地區,有幾個回族人導演一場暴亂。

陝甘之亂的主要領導人,一任四馬。一任指任武,四馬分別是馬化龍,馬佔鰲,馬文祿,馬文義。左宗棠奉命平亂,經過幾年的戰鬥,除了馬佔鰲之外,其餘幾家均被剿滅。馬佔鰲能被保留下來,也是出於維護陝甘地區的穩定考慮 。

總之,馬佔鰲的勢力得以保存,並且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迎駕保護慈禧,受到慈禧嘉獎,因此馬佔鰲得以發展壯大。

馬佔鰲的隊伍裏,有兩名大將馬千齡和馬海宴。馬千齡之子為馬福祥和馬福祿(馬福祿死於八國聯軍侵華),馬鴻逵和馬鴻賓分別為二人之子。馬海燕之子為馬麒和馬麟,馬麒之子為馬步芳和馬步青。

馬佔鰲死後,其子馬安良繼承了他的隊伍。辛亥革命後,陝甘地區爆發起義紛紛響應武昌,馬安良反對革命,鎮壓起義。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陝甘通電贊成共和,馬安良亦罷兵表示服從袁世凱。

袁世凱派趙惟熙出任陝甘總督,因為馬安良在陝甘地區勢力龐大,為趙所忌憚。因此趙採取了分化馬安良的勢力,揍請袁世凱,將馬麒升任西寧總兵,馬麟為涼州總兵,馬福祥為寧夏總兵。

至此,馬海宴和馬千齡家族基本脫離了馬安良的的掌控。馬安良因為受到趙惟熙忌憚,趙惟熙又是袁世凱的人,所以馬安良並不受袁世凱喜歡,一直受到北洋系的排擠,最終黯然垮臺。

馬麒馬麟兄弟則是按照受到北洋政府的支持,逐步壯大,後來馬麒先後投靠馮玉祥和蔣介石,形成了青馬集團。青馬集團在馬麒之子馬步芳手中發展到了巔峯。

同樣,馬福祥也是贊成共和,受到北洋政府暗中扶持脫離馬安良,後來又先後投靠馮玉祥和蔣介石,形成了寧馬集團。其子馬鴻逵和侄子馬鴻賓是你寧馬集團的兩位核心人物。

至此,西北馬家軍中,創始人甘馬馬安良沒落,青馬和寧馬兩大集團形成。


鹹豐皇帝是個「好皇帝」呀,被英國人法國人嚇得連夜逃去了熱河,「發亂」沒平,「捻亂」又起,「回亂」也跑來湊熱鬧。

奕詝這個廢物,真是將他手裡的清朝燉成了一鍋香噴噴的粥,洋人想來喫一口,被他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髮匪」、「捻匪」和「回匪」也要來喫一口,可真是將沉迷於葉赫那拉·杏貞美色中的奕詝嚇得不輕,最後生生被嚇死了,留下了一個孤兒和一個寡婦。

「馬家」在奕詝的鍋裏喫到的粥也不算少,幾十年後,在西北叱吒風雲,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1862年,馬佔鰲仗著他在河州的威望,揮了揮手,反了他孃的滿清,佔據了河州。

1872年,馬佔鰲和左公打了幾場,但是在看到白彥虎和馬化龍先後被左公收拾了以後,認慫了,於是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攜勝之勢想清政府投降,請求招撫。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馬佔鰲專門讓兒子馬安良去左公軍營請降,說是請降,實際上是去當人質。馬安良原名馬全福,左公一高興,便給他取了「安良」這個名字。

後來,左公將招撫的河州回軍編成了馬旗三隊,讓馬佔鰲當了督帶。馬佔鰲降清後也很夠意思,反過頭來幫著左公鎮壓回亂,所立戰功頗豐,也因此逐漸贏得了左公的信任。

當時,馬步芳的爺爺馬海晏和馬鴻逵的爺爺馬千齡只不過是馬佔鰲的手下。

1886年,馬佔鰲死後,馬安良子承父業,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光緒二十一年的「河湟事變」,又或者是慈禧「西狩」時期,馬安良的表現都很不錯,所以被授花翎副將總統銜,賞穿黃馬褂。

河湟事變,是馬安良崛起的一個轉折點,他一邊獲得了回民的支持,一邊又在表面上歸附於清政府,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逐漸形成了所謂的「西軍」。

即便是董福祥甘軍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全軍覆沒,董福祥被撤職,馬安良雖然看似也受到了波及,被裁撤了部隊軍隊,但是實力卻沒有受到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時,陝甘總督和陝西巡撫在商量怎麼應對革命黨時,馬安良心想,只有派軍隊鎮壓,他纔有出頭的機會,於是堅決主張以武力剿滅起義軍。等到得到了陝甘總督和陝西巡撫的同意之後,馬安良迅速拉起了一支十四營、7000人左右的「精銳西軍」,他也因此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此時的「精銳西軍」,即是後來各路「馬家軍」的老底。

馬安良在甘肅手握重兵,所以,他也變得越發的囂張了,對袁世凱也是愛答不理。

馬安良想當甘肅都督,袁世凱偏偏不讓他當,讓自己的親信張廣建當,還讓張廣建帶著一個混成旅過去,你馬安良別想仗著自己手裡有槍在那囂張。

張廣建一上任,迅速拉攏了了很多回族將領,孤立了馬安良,對付一個人總比對付一羣人要容易得多。最後,被孤立的馬安良在蘭州再也呆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帶著兵回了河州。馬安良回到河州以後,稱霸河州,誰的話在河州也不好使,所以張廣建也沒打算放過他。

後來,馬安良的兒子馬廷勷為了給他爹報仇,從北京返回甘肅,然後帶著響應護法的旗號驅逐張廣建,想將甘肅一舉納入囊中,但是因為這對父子想著坐收漁利,所以沒急著出手,結果所謂的「護法」也被迅速鎮壓。

馬安良「護法」失敗後也怕了,趕緊打電話給張廣建,想將「護法」的鍋甩給別人,張廣建當然也知道馬安良是在自保,但是為了不激化回漢之間的矛盾,也沒怎麼追究馬安良。

經此一事後,馬安良迅速走上了下坡路,又在1918年病逝,他的兒子馬廷勷也沒有他的手段,所以連最後一點氣候也保不住。

馬步芳的老爹馬麒實際上早已經於1912年脫離了馬安良,他被任命為西寧鎮總兵,開始組建自己的嫡系軍隊「寧海軍」,後又任寧海鎮守使,經過馬麒、馬步芳兩代人後逐漸形成了「青馬」。

馬鴻逵他爹馬福祥比較有意思,馬安良讓他去寧夏,他不去,馬安良就硬逼著他去,最後馬福祥是不去也得去。可是誰也沒想到,他這一去,就在寧夏紮了根,經過馬福祥和馬鴻逵兩代人的努力,逐漸形成了「寧馬」。

青馬和寧馬能夠冒頭,是因為當時馬安良勢大,所以北洋政府不得不選擇「扶持小的、打壓大的」的策略,馬安良因為「個子高」吸引力大多數的火力,馬麒和馬福祥他們「個子矮」避開了火力。

等到北洋政府好不容易將馬安良打垮了,北洋政府卻已經沒有多少精力去顧及西北了,北洋各系忙著爭權奪利,段祺瑞忙著武力統一南方,幾方打來打去,哪還騰的出手來去管西北?所以,西北諸馬趁著這段時間埋頭髮展自己。

後來,馮玉祥雖然西進,但是西北卻從來不是他的目標,所以也沒怎麼用心。拿馬麒來說,他雖然被馮玉祥給收編了,可是槍杆子還是拿在自己手裡,只是在名義上是馮玉祥的人。馮玉祥要的也是這個,你乖乖聽話就行,後來沒想到跑出來一個愣頭青馬仲英,壞了馮玉祥在西北的一盤棋。

亂鬨哄的西北,看似受到北京政府的管轄,但是實際上又是地方的回族軍閥在管,畢竟不管是北洋還是馮玉祥,誰也不想將主要的精力放在西北那片荒地,他們想的是怎麼爭奪北京政府的控制權。

於是,在這種類似於「三不管」的情況下,在馬安良倒了以後,手裡兵比較多的馬麒和馬福祥這些人也就冒頭了。


這個問題是我之前文章的標題,所以不請自來,回答一下。

馬安良是馬家軍創始人馬佔鰲的長子,西北馬家軍的真正奠基人,民國時號稱「西北天子」。馬鴻逵和馬步芳是他的子侄輩,成就也遠不能跟馬安良相比。

馬家軍崛起於清朝同治年間的陝甘之亂。叛亂初期,清政府大部分兵力都在東南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所以西北當時回、漢各路起義軍鬧得很大。

東南戰事結束後,左宗棠就領兵進陝甘了。左大帥首先收服了一批漢人義軍領袖,包括後來的甘軍創始人董福祥。藉助本地漢人的力量,同時採取穩紮穩打和逐個擊破的戰術,左宗棠克複了叛亂的中心金積堡,戰後又凌遲處死了馬華龍。

金積堡是左宗棠用兵陝甘的關鍵一戰,此戰後雙方態勢基本明瞭。盤踞在河州的義軍領袖馬佔鰲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他先在太子寺之戰中重挫左宗棠,然後又趕緊派兒子到左宗棠大營為人質,向朝廷乞降招安。

馬安良當時還叫「馬七五」,左宗棠見他一表人才,一高興就給他改名「馬安良」,寓意除暴安良。馬佔鰲父子被湘軍收編,然後就是調轉槍頭將回民起義軍一個個擊破。

馬佔鰲的「投降主義」路線一開始遭到了西北迴民的唾棄,但他們很快藉助官府和軍隊的力量,一點點把西北的宗教權利攬入手中,這時西北的實權派開始認識到,跟官府合作纔是正確的出路,所以都集中到馬佔鰲父子身旁。

清朝末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只能依靠地方實權派間接治理,而馬家軍則正好充當了清政府在西北的代理人。不過清政府對非滿族官員始終不放心,馬家軍雖然為清廷四處平亂,但軍職一直都是中下級軍官。

八國聯軍進北京和慈禧太后的西逃是馬家軍歷史上的第一次轉折。戰後議和,慈禧為了討洋人歡心,罷免了董福祥,解散了甘軍。戰前只有一營兵力的馬安良才得以在西北做大,進入陝甘政壇核心。

第二次轉折就是在辛亥革命了。馬安良以剿滅革命黨的名義大肆擴軍,然後在革命最關鍵時刻及時擁立共和,從清朝最忠誠的家奴,一下變成革命功臣。

民國初年是馬安良權勢最鼎盛時期,成了集軍、政、教於一身的「西北天子」。他曾放豪言:

甘肅者我之甘肅,官紳議員,皆我家之奴隸也,藐然柔儒,我教他如何他便須如何,皆不足為害。

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馬步芳的父親馬麒、爺爺馬海宴都是馬安良的部下。馬福祥因不是馬家軍嫡系,長期遭馬安良排擠。

馬海宴跟馬佔鰲是遠親,所以馬麒是馬安良的嫡系。馬麒靠著馬安良的勢力,把馬福祥從西寧排擠到寧夏,最終霸佔了青海。

馬安良一支在歷史上稱為「甘馬」,馬麒、馬步芳一支盤踞青海為「青馬」,馬福祥、馬鴻逵霸佔了寧夏,為「寧馬」。三大家族雖然並稱「三馬」,但實力卻不一樣。

馬安良再世時,甘肅的地域包括了今天的甘肅、青海和寧夏。馬安良死後,他的兒子鎮不住老將馬麒、馬福祥,導致甘肅被一分為三。所以別看馬步芳、馬鴻逵在民國時橫行西北,他們根本沒法跟一手遮天的馬安良相提並論。


西北馬家軍最為出名的就是馬步芳、馬鴻逵等西北三馬,尤其是馬步芳的荒淫殘暴和倒行逆施,更是令其遺臭萬年。但馬氏家族統治西北其實長達82年,只是到了民國才變得臭名昭著,在此之前都是「國之棟樑」,這種形象的巨大反差來源於首領的更換。

亂中嶄露

正如題目所說,西北馬家軍的真正奠基人是馬安良,其原名馬七五,從名字就能看出來,他的出身不高,能夠做到高位,那是機緣加能力的結果。

馬安良的機緣就是同治年間在西北地區掀起滔天血海的回亂,動亂波及陝甘兩省,死傷無數。

此時太平軍和捻軍鬧得正凶,清廷無暇西顧,動亂愈演愈烈,清廷暫時壓制太平軍和捻軍後,派多隆阿平定了第一次回亂高峯,但不久多隆阿戰死,清軍撤退,亂軍捲土重來。

直到湘軍克複南京,剿滅捻軍後,清廷再派左宗棠率湘軍精銳進入陝甘平亂。

左宗棠的初定戰略只有一個,那就是殺,拒絕一切大股義軍的乞降請求,誓要徹底杜絕亂軍再叛的機會。

清軍初期進展順利,平定了亂軍大頭馬化龍,但接著卻在太子寺被馬佔鰲出奇兵擊敗。

不過馬佔鰲是個識時務的人,他看出來亂軍必敗無疑,為了自身利益考慮,他在大勝之後,卻派人去請降。

左宗棠自然應允,不過為了防止義軍詐降,他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可馬佔鰲不僅全部答應了,還把長子馬七五等十位亂軍首領的兒子送到清軍大營為人質。

這一送,送出了馬七五的全新人生。

為了威懾,左宗棠命軍士「張弓注視,舉刀按鞘,夾道羅列」,但年僅17歲的馬七五毫無懼色,對答如流。左宗棠很是奇異,當即接受了馬佔鰲的投降,並給馬七五改名「馬安良」,寓意除暴安良。

清末崛起

歸降後,馬佔鰲部被左宗棠將河州回軍編為馬旗三隊,馬佔鰲為督帶,算是湘軍的分支之一。

順便一提,隨馬佔鰲一起投降的還有他的心腹愛將馬海宴和軍師馬千齡,馬步芳就是馬海晏的孫子,馬鴻逵是馬千齡的孫子。

搭上湘軍這條大船,馬佔鰲父子混得是風生水起,隨董福祥剿滅各路起義軍以及收復新疆等戰役,逐漸成為董福祥甘軍的主力之一。

1886年,馬佔鰲去世後,馬安良承襲了父親的職位。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名董福祥率甘軍開赴北京保衛京師,馬安良奉命增募了回軍馬隊十個營,隨同董福祥前往北京。

1895年,河湟地區爆發回民起義,董福祥奉命率軍回甘肅鎮壓起義。馬安良在此次作戰中有功,賞穿黃馬褂,升巴里坤總兵。

1898年,董福祥奉命再次率甘軍赴北京,馬安良則以" 維持地方" 為由留在甘肅。因為董福祥部下不少人加入義和團,在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後,董福祥遭免職,馬安良奉命裁減,只許保留馬隊三個營。

但他頭上的人已經沒有了,隨著清廷對邊疆控制力急劇萎縮,馬家軍逐漸壯大,並且開始走向分裂。

鎮壓擴軍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很快全國大半省份宣告獨立,陝西即是其一。

不過清廷的陝甘總督長庚和陝西巡撫升允策劃武裝鎮壓,馬安良得知後,立馬錶示積極支持,隨後他就以此為由組建了西軍馬步十四營,自任總統,馬麒、馬麟(均為馬海晏之子)任幫統。

馬安良率西軍會同張行志的壯凱軍、陸洪濤的振武軍,一起進攻陝西革命軍,但戰事不順。清帝退位後,袁世凱掌權,馬安良退回蘭州。

此後甘肅陷入內部爭鬥,舊派趙惟熙表示贊成共和,被袁世凱任命為甘肅都督,而甘肅省臨時議會議長李鏡清等進步力量則與其對抗。

趙惟熙企圖藉助馬安良的力量「統一」甘肅,極盡拉攏之意,請求袁世凱任命馬安良為甘肅提督,馬麒為西寧總兵,馬麟為涼州(今武威)總兵,馬佔奎(馬佔鰲堂弟)為中營協統,馬福祥(馬千齡之子)為寧夏總兵。

馬安良為了擴大權勢,也選擇了打到臨時議會這一招,派軍隊封鎖了議會,並派人刺殺了李鏡清。

樹大招風

做掉李鏡清後,馬安良通過運作,掌握了甘肅省議會,擋在馬安良掌握甘肅路上的,就只有趙惟熙了。

馬安良積極活動,想要取趙惟熙而代之。他授意西軍中的將領聯名致信袁世凱,提出"甘人治甘",請求以馬安良主持甘肅政務,還派人賄賂總統府各級官吏,疏通關係。

趙惟熙於馬安良的矛盾日漸激化,趙惟熙日趨下風,最後離職,如無意外,甘肅總督就是馬安良的囊中之物。關鍵時刻,袁世凱插手了,調親信張廣建率一個混成旅任甘肅都督,防止馬安良掌握甘肅割據。

張廣建人生地不熟,上任之初還是跟馬安良客氣了一番,到後來就不客氣了,不斷拉攏其他將領以孤立馬安良,就連馬安良的親信馬麟等人也傾向於張廣建。

在張廣建和北洋政府的不斷打擊下,馬安良失勢,於1918年病逝。

後繼者起

馬安良失勢了,但是馬麟、馬麒、馬福祥等人沒有,他們被北洋政府拉攏,並在此後北洋政府內部直系、皖系、奉系大打出手的時候,趁機崛起,分別在寧夏、青海、甘肅等地發展和擴充勢力。

他們的下一代更進一步,馬步芳已完全佔據了青海,即青馬,馬千齡的兩個孫子馬鴻逵和馬鴻賓分佔寧夏和甘肅,割據一方,一直存在到解放軍到來。


(閱讀完歡迎點擊關注本人頭條號)

民國時期的大閥,大多都是清朝老牌地方勢力的延續。馬鴻奎,馬步芳就是如此。他們的成功,既緣起於馬安良,也受益於自己曾經的積累!

統治回亂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是一次赤裸裸的暴動,其行為令人髮指!因回亂而死的人不計其數。當時馬家軍都是殺手一般人物。我嚴重反對給馬家軍洗地的行為!

左宗棠率領湘軍西北平亂,用分化的計策策反了馬家軍的一支馬佔鰲,而馬安良就是馬佔鰲的兒子。西北平亂並沒有傷及馬家的根本。這裡的馬家雖然都姓馬,但其實是好幾隻。除了馬佔鰲和馬安良父子檔。還有馬千齡、馬海宴二人。這三個人是回亂的主要發起者,卻最終都得以實力保存!

清政府在評判後,怕激化矛盾,也沒有將亂軍打散。而是採用了懷柔政策招安了他們。回軍不但沒受損,還越來越壯大,直接掌控了西北。而最大受益者就是馬佔鰲和馬安良父子。一躍成為西北王一般的存在。

清朝滅亡,北洋政府時期,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弱,馬安良等部趁機將勢力擴大到青海,甘肅和寧夏。回軍的勢大引起北洋政府的忌憚,先後兩次收拾了馬安良,馬安良從此一蹶不振。

地方勢力就是如此此消彼長。馬安良勢敗,後繼無人,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等三人趁機做大!

這場起源於回亂,前後長達幾十年的馬家地方割據,直到內戰結束後,新中國才徹底消滅這些作威作福的地方實力。雖然馬步芳等有過抗日行為。但不能忘記回亂,以及其後長期的割據對當地的迫害。歷史要以兩面性來審慎看待!

君箋雅聊歷史,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非常感謝!


大謬不然!西北馬家軍的奠基人絕對不是馬安良!馬家軍的奠基人有三位,他們分別是馬佔鰲(馬安良之父,馬廷賢祖父)、馬海晏(馬步芳、馬步青祖父)以及馬千齡(馬鴻賓、馬鴻逵祖父)。

清末同治年間西北的那場大變亂,馬佔鰲率領的變民軍隊於太子寺之戰擊敗左宗棠的清軍後審時度勢向清軍投誠,當時力排眾議支持馬佔鰲投誠的就是軍隊中的兩位大佬馬海晏和馬千齡。這隻軍隊在歸順清廷後逐漸壯大,發展為馬佔鰲、馬海晏、馬千齡三派勢力。

馬海晏和馬千齡的後代一直盤踞西北形同割據,直到解放戰爭時期他們的孫子輩馬步芳、馬鴻逵等人才被彭老總率領的我第一野戰軍殲滅。

馬佔鰲一派運氣就比較差了,早在民國初年,馬佔鰲之子馬海晏就在和北洋勢力皖系軍閥張廣建的角逐中失敗,被迫下野。他的兒子野心勃勃的馬廷賢、馬廷勷幾次起事亦被鎮壓,馬廷勷後來更是投靠日偽,做了可恥的漢奸,遺臭萬年。

所以題主題目的答案顯而易見了,馬安良退出歷史舞臺是因為他在權利角逐中不敵北洋軍閥張廣建,可以說是強龍力壓地頭蛇了,僅此而已。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西北馬家軍的淵源

西北馬家軍是指在民國時期實際控制中國西北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地方軍閥的統稱,當然,要說到淵源就要說到晚清時期的陝甘回亂了,這裡面就要說到馬家軍開山祖師爺馬佔鰲了,在同治元年率眾反清,是為陝甘回亂。

清廷一直重視對西北的控制,在清廷塞防派看來,西北是大清的咽喉之所在,因此派左宗棠前去平叛,1872年馬佔鰲在一次戰役中擊敗湘軍,並且挾勝求撫,當時左宗棠以此馬為良馬將馬佔鰲收編,並且幫助左宗棠平定陝甘回亂,其手下重要頭目都加官進爵,成為西北新興的實力派。這裡面的頭目就包括馬海宴和馬千齡。

在當時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時,馬家軍可以稱得上是當時最英勇的部隊,尤其是在慈禧太后西獵途中,馬家軍表現良好,深得清廷器重。

清廷為了防止馬佔鰲一家獨大,也採取分而治之,讓馬佔鰲主導西北,並且轄制馬海宴、馬千齡家族。

馬佔鰲的兒子是馬安良;

馬海宴的兒子一個是馬麒一個是馬麟,馬麒的兒子是馬步芳、馬步青,馬步芳實際上繼承的是馬海宴那一支;

馬千齡的兒子裏有馬福祿和馬福祥,馬福祿的兒子是馬鴻賓,馬福祥的兒子是馬鴻逵,馬鴻逵實際上繼承的是馬千齡那一支。

馬安良為何是西北馬家軍的奠基人?

為什麼說馬安良是西北馬家軍的奠基人呢?西北馬家軍真正能夠稱得上軍閥是在民國時期,所以,馬佔鰲只能算是晚清的人物,馬安良隨馬佔鰲收復新疆,建功立業,並且取代馬佔鰲掌握這支回族武裝,後來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馬安良率眾酒駕,博得了慈禧的賞識,逐漸成為西北大員。

到民國初年,馬安良以西北軍的資本,在民國初年,掌控甘肅,成為名副其實的馬家軍奠基人,但是馬安良並不為袁世凱所喜歡,因為袁世凱也知道馬安良和清廷的關係,因此對馬安良很不放心,任命趙惟熙為甘肅都督,馬安良很生氣,畢竟馬安良還掌握著西北的軍政大權,於是馬安良開始策劃西北迴族將領請求「甘人治甘」,要求馬安良主持甘肅政務,袁世凱當然看在心裡,對於這種行為,是極為排斥的,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政府與馬安良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大。

在袁世凱的接連打擊之下,馬安良的勢力也得到遏制,1918年馬安良病逝於河州,馬安良其子率領馬安良殘部一度成為土匪,危害地方,一點點被消滅,所以馬安良這一脈未能成就氣候。

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是如何成為西北三馬的?

在制衡馬安良衰落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權力鬥爭的過程,往往想要控制西北的內陸軍閥,大部分選擇繼續扶持了除馬佔鰲之外的另外兩隻馬家軍,也就是馬海宴和馬千齡那兩支,這兩支在民國期間都得到了發展。

馮玉祥北京政變後打算將西北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因此暗中分化馬家軍,使馬安良的那一支再次受到打擊。

馬海宴的兒子馬麒和孫子馬步芳創立了「青海馬家軍」,逐漸獨步青海,被稱為青馬,馬福祥的兒子馬鴻逵和馬鴻賓掌管寧夏,被稱為寧馬。


西北馬家軍,主要是指民國期間,控制著中國西北的甘肅、寧夏、青海等省份的地方軍閥。主要有「西北三馬」之稱,分別為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馬家軍首腦均為回族,信奉伊斯蘭教。確如題主所說,馬家軍的奠基人是馬安良,為什麼到了民國時,馬家軍中卻沒有了馬安良的後人,卻以馬步芳、馬鴻逵等人為首呢呢?

馬家軍最初崛起,還要追溯到清末時期的同治回亂。同治三年,陝西、寧夏等地爆發回亂。馬佔鰲也是回亂中的一員。左宗棠奉清廷之命前去平叛。看清大勢的馬佔鰲乘勝求撫,率部隊歸降了左宗棠,馬佔魁的部隊中,馬步芳、馬鴻逵等人的先祖馬海宴和馬千齡等人也是馬佔鰲的得力部將。左宗棠將其收編並授予官爵,並隨同大軍一起平亂。這件事奠定了馬家軍崛起的基礎。

馬佔鰲死後,他的兒子馬安良以長子身份繼承了父親的遊擊銜職位,隨後被編入甘軍董福祥部,並參與了抵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馬鴻賓等人的父輩馬福祿也戰死沙場。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出西逃,馬安良率部前去護駕,得到了慈禧的賞識,也因此爬上了總兵的職位。

在清末時,西北諸馬的實力依然以馬佔鰲系(子馬安良)為首,控制著馬海宴系(子馬麟、馬麒,孫馬步芳)和馬千齡系(馬福祿、馬福祥,孫馬鴻賓、馬鴻逵)。

到辛亥革命爆發時,馬安良的西軍已經有數千的兵力,馬安良擁兵自重,成為甘肅的土皇帝。1914年,北洋軍閥派張廣建擔任甘肅都督,張廣建拉攏其他將領,孤立馬安良,最終馬良被逼離開蘭州,後由於馬安良鎮壓藏民,被張廣建以妄生是非為由將其撤職,馬安良自此徹底失勢,他的家族也淡出了西北政治舞臺。

在北洋軍閥與馬安良的鬥爭中,北洋軍閥拉攏了原屬於馬安良體系的馬麟、馬麒、馬福祿等人,他們趁機崛起,分別在寧夏、青海、甘肅等地發展和擴充勢力。北洋軍閥覆滅後,馬海宴的孫子馬步芳已完全佔據了青海,而馬千齡系的兩個孫子馬鴻逵和馬鴻賓也佔據了寧夏,他們替代馬安良,成為西北割據一方的軍閥。「西北三馬」一直統治著西北數省,直至1949年方被解放軍消滅,馬鴻賓投誠,馬步芳和馬鴻逵則逃往臺灣,後客死他鄉。


馬安良原名馬七五,是馬佔鰲之子,父子二人基本上奠定了西北馬家軍的建制,並非是馬安良一人之功。

清末的西北三馬分別是甘馬馬佔鰲、青馬馬海宴、寧馬馬千齡,其中馬佔鰲的勢力最大,是民國時期眾多馬家軍的淵源,基本上是一個家族式傳承的模式。三個人能夠發跡的基礎,就在於一起歸順和追隨左宗棠西征,跟著朝廷混品位,後來成為董福祥甘軍的主力之一,抵禦八國聯軍,經略西北,造就了馬家近百年的輝煌。

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一路奔走,逃至西安,馬安良看準時機,率部前往沿途護駕,成為西狩時期頗受寵信的武將之一。

1911年前後,馬安良部屬已經有步兵5000、騎兵1000,共24個營旗,逐步擴大。他的後代馬廷勤、馬廷賢等人並不出色,勢力不斷衰落。但是,要說馬鴻逵、馬步芳完全出自馬安良,又有所偏頗,後來還有不少此消彼長的變化,牽扯到了很多具體情況。

馬鴻逵祖父是馬千齡,武裝勢力崛起於馬佔鰲之後,其次子馬福祿在對抗八國聯軍的戰鬥中犧牲。馬鴻逵之父馬福祥繼承了其兄的職務和部隊,馬鴻賓是馬福祿之子,馬鴻逵是馬福祥之子,堂兄弟關係。

到了民國時期,西北四馬又分別指馬步芳、馬步青、馬鴻賓、馬鴻逵。

而馬步芳是馬海宴之孫,馬麒之子,馬步青是其兄長。這一支最開始確實追隨馬安良,馬海晏亦受教重用於馬佔鰲。

1895年,河湟事變爆發後,馬海晏兒子馬麒隨董福祥甘軍參與平定事變,獲六品軍功牌。1900年,又隨董福祥入京,在廊坊等地抵禦八國聯軍。1912年8月,馬麟任甘肅西寧鎮總兵,曾為馬安良的西北軍幫統。組建了寧海軍,馬麟從馬安良西軍的系統分離出來,成為一支獨立的武裝勢力,成為馬步芳軍閥的基礎。

馬麒及其子馬步芳、馬步青,孫馬繼援等人,四世擁兵,從1895-1949年,控制著涼州、甘州、肅州、敦煌一帶,是西北諸馬勢力中最大的一支。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註民間文化。

感謝邀請!

馬鴻逵馬步芳叔侄縱橫西北多年,但是馬家軍真正的奠基人是馬安良,雖然他們號稱馬家軍,都姓馬,但是卻是三個家族。

馬家軍的崛起要從同治回亂說起,19世紀末,陝甘動亂,左宗棠率領湘軍北上平亂。雖然湘軍英勇,但是在西北不熟悉環境,加上民族宗教關係複雜,很是棘手。後來,馬佔鰲投降,派兒子馬七五傳達,左宗棠甚為高興,後來,親自給馬七五改名馬安良。

馬安良繼承父親的勢力,利用官府的支持和宗教關係,接下來幾年苦心經營,終於成為一方勢力!

後來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覺得南方軍隊革命思想傳播嚴重,而西北軍隊消息閉塞,更加忠誠,於是下令董福祥率領甘軍入京,進京之後的甘軍也沒有讓朝廷失望,苦戰洋人,誓死護衛紫禁城!

馬安良抓住機會,千里迢迢到達黃河口,迎接洮南的慈禧一行人,並且護送到西安。後來董福祥被撤職查辦,甘軍被解散。而西北軍務不能沒有,慈禧回京後,大力扶持馬安良的馬家軍!其中還有馬福祿,馬麟。

後來形勢變化,馬安良審時度勢,號稱革命軍,不管誰是領導人,他都第一個宣佈支持!借著中原亂局在西北不斷擴充勢力,成為實際上的「西北王」。

後來馬安良逝世,他的五個兒子沒有能力震懾諸將,於是馬福祥和馬麟把寧夏和青海劃出,利用馮玉祥徹底清除馬安良的殘餘勢力,擁兵自重!他們的後代就是馬鴻逵和馬步芳,後來的民國大軍閥!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我是潁州小史官,喜歡文史野趣的朋友別忘記右上角關注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