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中「福字碑」為何至今沒人敢動據說是因為此碑安置在龍脈之上。

現在恭王府前身即和珅當年的府邸。

在今恭王府萃錦園內有一座太湖石假山,假山是用糯米漿砌築成的,非常堅固,山上置兩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過往缸中灌水的辦法來增加院子的濕度。假山下有一洞,名「祕雲洞」,「福字碑」即安置在洞的正中。

相傳,孝莊太皇太后在六十大壽之前忽然生了重病。孝順的康熙帝效仿古人為祖母請福續壽,在沐浴齋戒了三天之後,一氣呵成了這幅絕世「福」字,還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意思是「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

康熙帝御筆的這個「福」字字形窄而狹長,民間稱之「長瘦(壽)福」。此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成為現存歷代墨寶中惟一把福、壽寫在一起的福字,被民間稱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而且此福與民間稱作「衣祿全、一口田」的福字截然不同,其間包括了多個漢字。右上角的筆畫像「多」,下邊為「田」,左半邊似「子」和「才」字,右半邊又像「壽」字,整個福字可分解為「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的福字。其中的「田」字尚未封口,因此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巧妙的構成了福字的含義,極富藝術性,且意味深長,蘊含著無窮奧妙和無限祝福。

康熙一生很少題字的,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更為珍貴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璽以鎮福,因此此「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孝莊太皇太后收到蘇孫子的「福」字後不久康復。後來康熙皇帝命人將其臨摹在一整塊漢白玉石上,成為皇家至寶,這就是《福字碑》的來歷。

至於福字碑是怎麼來到恭王府的,至今仍是一樁懸案。福字碑藏身在滴翠巖下的祕雲洞,據說這裡是不僅是恭王府的龍脈所在,也是北京城的一處龍脈交匯點。

據說當年嘉慶帝查抄和珅府時,發現了這個宮中至寶,就想把這個福字移回大內,但據別人勸說動福字就要驚動龍脈,對皇家不利。嘉慶帝無奈之下下令將假山封死。

福字碑的發現還要歸功於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在一次陪外賓參觀恭王府發現滴翠巖的石頭造型酷似「二龍戲珠」,依據「遇龍必有皇家之物」的說法,讓工作人員仔細查找並掘開被封堵200多年的祕雲洞,終於使福字碑重見天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