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盛傳之“觀元辰宮”,又謂之“觀落陰”,“觀三姑”,“觀花叢”等等,在業內被稱作“觀靈術”(本文爲了敘述方便,還是採取大家耳熟能詳的“觀元辰宮”)。

  根據小編所收集的資料來看,該術起源於宋朝,流行於華中華南地區,明清以後流向福建、兩廣一帶,後來隨着清初的移民潮去到臺灣,落地生根,便發展成爲了現如今的臺灣某商家,然後託名於道教閭山派,以致其業務途經閩南至兩廣,深入內地,遍及兩岸,可謂左右開花。

  所謂“觀元辰宮”,乃是經由施術者拉出受術者的部分魂魄,然後將其引入靈界,據說此間有個小宮殿(元辰宮,又謂之元神宮),其中一切陳設,均與我們的陽世福祿有着密切聯繫,可以顯示出每個人當下的運勢、愛情、財庫、健康、事業等的狀態,例如:

  1、元辰宮附近的天氣代表心情好壞;

  2、元辰宮的院子裏都會有一棵生命樹;若樹上的花朵果實茂盛(所以觀元辰宮又叫“觀花叢”)則表示此人的生活中遍佈財富和幸福;

  3、庭院中通常會有水池,其大小等同於當事人的事業型態;

  4、客廳燈光代表事業前途的明暗;

  5、至於所有人最關心的情感和婚姻,則需要看臥室。

  更爲關鍵的是,無論元辰宮當中陳設好壞的如何,均可以藉助施術者的神力,爲之進行調理和改進。比如,身體不好的,幫你灌溉下生命樹;事業不好的,幫你疏通下庭院水池;因緣或婚姻不好的,幫你整理下臥室,如此等等。

  更有甚者,發現你元辰宮裏面住着幾個冤親債主的,也可以一併處理掉。

  當然了,這一切都是需要掏腰包的。根據小編目前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其收費模式是這樣:沒有進入狀態的,體驗費四五十人民幣;進入狀態的,費用七八百人民幣;進入狀態以後發現元辰宮裏住着冤親債主的(很奇怪,一般都住着三五個),清理一個需要花費兩千塊錢人民幣——也就是說,清理乾淨得上萬。

  要說清楚這個事,我們的必須整明白以下3個問題:

  1、“觀元辰宮”究竟有沒有道教閭山派的法脈傳承?

  2、爲什麼說“觀元辰宮”只是心理催眠?

  3、從道教的經教來看,我們道教徒應該對“觀元辰宮”保持一個什麼樣的態度?

  道教閭山派與“觀元辰宮”

  閭山派的發源是以福建爲中心,此後廣泛流行於中國廣東、浙江、江西、江蘇、湖南、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

  閭山,傳說隱於閩江之底,凡夫俗子看不到,唯有精通閭山正法的高道纔看得到,至於心地純良的善信,也有機會。閭山派開山祖師許真君許遜(公元239年-374年),原是魏晉時期的江南人士,而“南”之一語,又爲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個神祕字眼,所代表的是與中原文化(北方文化)相對應的巫筮文化,早在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就將南方的巫筮與神祕鍛入了“楚辭”的血液當中。

  許真君生於魏晉江南,自然也在文化上繼承了歷史的傳統,根據史料顯示,在早期的許真君信仰當中,其實是夾雜了閩越巫術,經過後來吸收道教靈寶派的符咒科儀,才逐漸形成了道教當中頗有影響力的一個閩越支派。

  道教在唐朝興盛,所以閭山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也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那便是福建古田的臨水夫人陳靖姑(公元767-791),相傳臨水夫人少年時偶入閩江閭山,拜許真君爲師,又得慈航真人親授,專在人間爲孕婦保產救胎,後來進京,適逢皇后難產,幸得臨水夫人及時出手相助,方纔保得母女平安,宮娥上奏,德宗皇帝龍顏大悅,封陳靖姑爲“天仙聖母”,公衆號嗣漢天師府,並在福建古田爲其建造臨水宮(該宮於唐貞元八年即公元792年建成),臨水夫人遂逐漸成爲了百姓心中專門護佑婦女而幼兒的神明,據不完全統計,在今天,全世界的順天聖母宮觀有5000多座,特別是臺灣臨水夫人宮觀數以千計。全球的臨水文化信仰者有8000多萬之衆,遍及26個國家個地區——就此而論,道教閭山派的影響力,不可不謂之大。

  此後,相傳臨水夫人又收了兩名弟子,一爲林九娘(林奶夫人)、一爲李三娘(李奶夫人),三人合稱爲“三奶夫人”,這也是爲什麼“觀落陰”(觀元辰宮)有時又被稱作“觀三姑”的原因。

  小編認爲,這乃是閭山派道法與民間巫術結合的一個文化證據:作爲閭山派代表的臨水夫人,收了兩個當地民女爲徒

  事實上,根據某商家的資料顯示,他們自己也承認:他們所修習的觀靈術,雖然託名閭山派,但是的確也吸收和保留了閩南民間的巫術。

  學術界對閩南巫術的研究做得不多,小編在知網上找了半天,只有這段名爲《觀三姑》的巫咒,以之爲證,證明觀靈術(觀三姑、觀落陰,觀元辰宮)確實與民間巫術有着密切的聯繫。

  現將巫咒節選摘錄如下,供讀者參考:

  《觀三姑》

  月清清, 月明明, 先請三姑娘姐出壇前,

  請阮三姑娘姐來望靈。

  望靈望哀哀, 三姑娘姐阮厝來。

  阮厝也有花, 也有粉,

  也有檳榔心, 也有老葉藤。

  ……

  前人叫咱莫聽, 後人叫咱莫應。

  做你急急行、急急走,

  走到奈何江, 骹鬆手也鬆。

  走到奈何橋, 骹搖手也搖。

  (摘自福建師範大學,陳藝鳳:《從閩南訣術歌看民間召鬼文化》)

  總結以上論述,我們最後必須要作個說明:除了點明民間巫術、觀靈術、道教閭山派三者之間的關係之外,本文並沒有貶低巫術的意思——事實上,縱觀整個中國道教史,作爲本土宗教,道教對於本土巫術,一直是秉承着吸收和昇華的態度

  遙想當年老祖天師創教,在蜀地收服鬼衆,其實與臨水夫人在福建收徒是一樣的——通過道教,將民間巫術進行了吸收和昇華。

  由此觀之,今日之所謂“觀元辰宮”(觀靈術),就理論而言,究竟有沒有道教閭山派傳承?——應該是有的;

  但是如果從事實來看呢?我們便必須對今天的“觀元辰宮”(觀靈術)進行一個更爲細緻的技術分析。

  爲什麼說“觀元辰宮”只是心理催眠?

  如前文所述,我們已經發現,就理論而言,“觀元辰宮”(觀靈術)上承道教閭山派,下接民間巫術——但是小編爲什麼還是要將之定義爲“心理催眠”?

  我們將在這一節當中說清楚兩個關鍵概念:潛意識、巫術,然後以之來說明爲什麼“催眠”可以矇混於其中。

  事實上,巫術與催眠,這兩個議題有很多相互交叉的地方——現代心理學的很多理論,其實是提煉於古代巫術,其中的先進代表便是分析心理學的鼻祖:卡爾 榮格——因此,在力圖分開討論這兩個議題的時候,我們也避免不了應有的相互交叉。

  1、潛意識

  現代心理學的貢獻,是爲千百年來的人類文明,開拓出了“潛意識”的未知領域(其實《道藏》經典當中也談得很多,只是在理論上沒有被系統化)。我們在這裏的任務,就是需要簡單明瞭地說清楚什麼是“潛意識”、“集體無意識”以及“意識”。

  弗洛伊德在人類思想史上的貢獻是突破性的,但是,秉承着西方哲學史的理性原則,他僅僅將“意識”作爲人格的中心,認爲“無意識”只是意識的衍生物。在這個學科的起步過程當中,弗洛伊德所扮演的是開天闢地的角色,還需要後來人繼續推進。於是,在於佛洛伊德分道揚鑣以後,榮格便針鋒相對地指出:

  我則寧取相反的路線,我要說,最初的東西顯然是無意識,意識是從無意識狀態中呈現出來的。我們的早期童年是無意識的。天性的最重要的功能是無意識,而意識只不過是它的產物(《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關於“意識”與“無意識”的關係,我們可以從孩童的成長經驗當中得到驗證。孩童最初是沒有“自我”的,這一時期,他們並不會用第一人稱“我”來指稱自己,而是使用第三人稱來指稱自己,通常是乳名,比如“甜甜肚子餓了”、“芳芳想睡覺了”等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時間段的孩童其實在精神上尚未出生,公衆號嗣漢天師府,他們仍舊處於矇昧混沌的狀態,完全生活在無意識當中。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孩童能夠在夢境當中看到超出他自身經驗的畫面,諸如歷史上的其他時代,某個從未到過的地方,等等。這些內容,在榮格的體系當中被劃分爲“集體無意識”。

  一直到了某個階段(大概5歲左右),這些經驗,會隨着“意識”的本能萌芽與成型逐漸消散。這是因爲,一旦孩童真正從精神上誕生出來以後,在這個新生的意識層面,他的“自我”與“無意識”的鏈接便越來越弱:

  當時意識開始破曉時,當兒童開始感到他的存在時,他仍與那個他剛剛從中浮現出來的最初的心理世界即深層無意識狀態緊密相連。因此,你可以發現很多孩子都知道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簡單總結,所謂“意識”,就是我們白天醒着時候的這個“自我”,主動地工作、主動地學習;而所謂“潛意識”,則是我們夜裏睡着以後,那個還在維持呼吸的“自我”——這裏很明顯有兩個“自我”:因爲處理呼吸,乃至處理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轉的那個“自我”,很明顯不是白天主動工作、學習的“自我”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由於不良生活習慣,我們突然胃痛(或者其他臟腑痛),這個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對自己說:不要再痛了,不要再痛了——可事實上,根本控制不了;相應的,我們每分每秒的呼吸,也完全不需要去自控,我們不需要分分秒秒地告訴自己:我要呼吸,我要呼吸。

  人體有兩大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粗略解說,前者就是“白天醒着的自我”,後者則是“晚上說着以後的自我”。如果將之與現代心理學進行比較,可以粗略地(並不絕對,這樣的劃分只是爲了方便說明概念)劃分爲:運動神經系統——意識(醒着的);植物神經系統——潛意識(睡着的)。

  其實,並非要“意識”睡下去以後“潛意識”纔出來,“潛意識”一直都存在,只是由於醒着的時候,“意識”太強大(誰會去注意自己呼吸沒呼吸,五臟六腑是否運行有序呢?),所以我們纔看不見“潛意識”的存在。

  這個地方就是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分野之處:弗洛伊德認爲潛意識是完全私人性的,掌握了個人的原始慾望(主要是繁殖本能),而意識層面的“自我”則完全被這個原始慾望所掌控,因而大多數心理問題的原因,都被佛洛伊德歸結爲“繁殖本能不能得到滿足”;榮格則在這個基礎之上,將“潛意識”拓展爲社會集體性的,稱之爲“集體無意識”,認爲個人的原始慾望只在其中佔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中更多的內容則是來自於整個社會的、歷史的文化薰陶

  並且,更爲關鍵的是,通過某些技術操作,個人意識能夠與集體無意識進行溝通——這就進入了我們的下一個議題:巫術

  2、巫術

  受到歷史和時代的影響,一旦談到“巫術”,我們的神經馬上就會繃起一根弦:這是在搞封建迷信。

  蘇軾有詩說得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果我們能夠跳出“人類”的自我定位,會發現,這羣生物真是個有趣的怪東西:古往今來,巫術始終貫穿着整個人類文明史

  在今天這樣一個提倡科學的時代裏,君不見,仍有大批量的人羣去觸摸“霍去病”的塑像,要圖一個去病的健康吉利;又或是,在小編的老家裏,還流傳着這樣一個風俗:小男孩不準喫豬腳,因爲豬腳的方言發音是“豬蹄叉”,一旦喫了這玩意,就意味着長大以後結婚,老婆會劈腿。

  近代著名人類學學家弗雷澤,強調巫術是“同類相生”的類比思維,認爲巫術乃是人類在原始社會裏的一種落後的思維方式——對近現代以來的中國人類學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認爲中國古代的巫術只是一個人類思維的低級階段:將古人的姓名類比健康、將食物的發音類比婚姻破裂。

  其實這個觀點仍舊流於表面,殊不知,早在兩千年前,《墨子》(《道藏 諸子文集》)就已經提出:“非類不比”——類比思維,在道教傳統,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其實是爲末流

  至於當今國際人類學界,結合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則早已將弗雷澤所揚棄,認爲:巫術乃是將經由集體無意識(社會人羣)所形成的文化,解析爲某種符號象徵,然後通過巫師的進入個人潛意識狀態,與符號象徵(集體舞意識)進行溝通

  因此,道教之所以能夠將巫術進行吸收和昇華,正是因爲巫術本身不是反理性、反邏輯的——反理性、反邏輯的,那叫迷信

  所以,摸“霍去病”圖健康,避免喫豬腳,都可以得到更爲合理的巫術解釋了:這並不是簡單的類比,而是人們希望從集體無意識的符號(文字)當中得到自我提醒:我向往健康、我向往美滿的婚姻。

  3、爲什麼說“觀元辰宮”只是心理催眠?

  中國先秦時期的大巫師“觀射父”,既參與國事,又通曉宗教禮儀,便是南方巫師文化的傑出代表,楚昭王有什麼問題都要詢問他,兩人的對話被記載《國語·楚語》當中:

  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

  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爲之牲器時服,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潔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爲之祝。使名姓之後,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採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爲之宗。於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匱。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爲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爲。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荐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堯覆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爲司馬氏。寵神其祖,以取威於民,曰:‘重實上天,黎實下地。’遭世之亂,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變,何比之有?”

  周朝以前的古人能夠溝通天地(溝通天地,其實就是我們現代人說的溝通集體無意識),是爲巫師(在男曰覡,在女曰巫),但是而周朝以後,這個功能逐漸消失了,楚昭王就問觀射父:爲啥?

  大巫師回答:因爲古人“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實就是說上古之人,身心清淨不二,能夠長期地處於意識合一狀態,“意識”與“潛意識”既彼此獨立又彼此融合,不像我們現代人,兩者過於分裂,所以古人能夠沉入“潛意識”的深處——集體無意識(天地),並以之溝通。公衆號嗣漢天師府,這種狀態,其實就是《道德經》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正如前文所述,嬰兒的特點就是,“意識”尚未從“無意識”當中分離出來,所以是“載營魄抱一”——身心一致,彼此不離。

  因此,正如《左傳》(國語)所言,先秦以前、周朝以後的巫師尚且不具備身心清靜不二,溝通天地的能力,那麼,在秦漢以後2000年的今天,究竟又有幾人能夠擁有這份功力呢(還有真正的巫師存在嗎)?——這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根據小編收集的資料顯示,現如今在做“觀元辰宮”的臺灣商家,雖然託名道教閭山派,實際上應該是沒有接到法脈,是爲另外一支民間巫術派,其中雜糅了民間通靈術(馭鬼)、西方通靈術、以及西方心理學(催眠)。

  通靈馭鬼難以考察,口說無憑,我們就說今天“觀元辰宮”(觀靈術)當中的心理學催眠術。

  催眠術是這樣:

  心理學大詞典認爲:催眠是以催眠術誘起的使人的意識處於恍惚狀態的意識範圍變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催眠狀態是以被催眠者的意志服從於施術者的意志開始的,而沒有這種服從就行不通。

  其實所謂催眠,是在催眠師和被催眠者的相互配合之下,通過隔離被催眠者的意識感知(通常是視覺和聽覺),然後誘發出被催眠者的潛意識

  這個技術有個前提,就是催眠師和被催眠者必須相互配合。理論上來說,只要一個人的意識保持清醒和反抗,是很難被另一個人催眠的——所以才需要相互的配合。

  所以並不是每個“觀元辰宮”的參與者都能夠進入狀態:因爲並不是每個人都完全信任商家,並保持全然的放鬆。

  其次,就是對於意識感知(視覺和聽覺)的隔離,通過巫術的外衣,這個條件已經輕易實現,請看下圖:

  1、表面上是儀軌需要,用畫着符的紅布把眼睛遮住,其實是爲了隔離視覺;

  2、通過現場人聲唸誦和打擊樂器的持續發音,隔離聽覺。

  因此,所謂“觀元辰宮”(觀靈術),其實就是一個大型的、專業的集體催眠現場。

  然後,再通過現場導師的語言暗示,儘可能地讓所有參與者的意識沉默,誘發出大家的潛意識並進入催眠狀態——只要進入催眠狀態,每個人都會看見自己心底想看到的圖像;喜歡神明的,就會看見自己喜歡的神明;思念過世親人的,會看見過世的親人;想發財的,經過導師的引導,就會看見自己的“元辰宮”——其實這個宮殿,是通過催眠師和被催眠者的相互配合,共同在現場製造出來的。然後現場導師告訴你,這是通過導師施法,讓你靈魂出竅進入了靈界。

  除了思念親人之外,我們去看元辰宮、體驗觀靈術,究竟圖的是什麼?——無外乎酒色財氣,無外乎自我滿足:這些藏在我們心底的原始慾望(LIBIDO/利比多),通過簡單的催眠誘導,紛紛呈現了出來:於是我們如願以償,花錢看到了自己的慾望。

  道教對巫術的吸收和昇華

  翻開《道藏》,我們其實會發現:“潛意識”的深度其實遠遠超出弗洛伊德的探索範圍——在原始慾望之下,還有更爲深邃的空間。

  《清靜經》說: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同樣是反觀自心,不同層次的境界,看到的是不同的結果:太上老君看到的是清靜;凡夫看到的是慾望——凡夫並沒有看錯,只是他沒有看透。

  民間巫術,又被學者分爲“白巫術”和“黑巫術”——白巫術求福,黑巫術傷人。其實民間巫術無論黑白,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控制

  控制別人,控制世界,目的只有一個:滿足自我。

  還沒有明白嗎?《道德經》爲什麼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告誡我們無爲”、“自然”——告誡我們放棄一切控制

  因爲所有經由原始慾望所展現出來的境界,都不過是“煩惱妄想、尤苦身心”,最終只會讓我們“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巫術只是工具,它透露出天人感應的某一個面向,是對道法的一種模仿和表現。但是,對於我等玄門道衆而言,作爲工具的巫術絕不是目的

  道教以修道合真爲根本目的,所謂得道成仙,其實就是要求我們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讓自己不入末流,不要因爲世俗的影響而墮落。

  其修行之途徑其實早已點明:老祖天師在東漢創教之初,便在《老子想爾注》當中強調,"百行當修,萬善當着",認爲修善乃是修道的根本和基礎;於是纔有《抱朴子 內篇》:"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修善積功乃是通往仙道的必由之路;所以《太上經戒》中亦說:“祕要之道,卒難可聞,然祕要之階,不過慈善。”;《太上感應篇》早已說透: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而《道德經》也告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仙經萬卷,最後總結成8個字,便是我們所有人耳熟能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大道至簡而至難,就是這簡簡單單的8個字,終究爲世人所嘲笑(下士聞道大笑之),又有幾人願意去身體力行呢?

  反倒是願意花錢求小術,試圖控制財富,控制姻緣,控制命運——巫術如果不能爲修道合真(提升生命境界)服務,那就是教人自己和自己的慾望作糾纏

  相應的,道教對於所有民間巫術的吸收和昇華,最後還是要落實到修道合真的根本宗旨上來。

  ——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呢?

  由此觀之,吾等玄門中人,倘若舍大道而慕小術,則無異於抱着金飯碗去討飯,實在可惜。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衆讀者···

  小編提示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衆號

  自然|無爲|玄德|清靜

  

  “嗣漢天師府”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