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國際教育領域的一名“老兵”, 我對這幾年的美國名校本科錄取數據,做了個相對宏觀的比較和分析後,我的內心反而有一個聲音越來越大:“榮耀不應只屬於藤校, 每位有追求的學生都值得去成就和尊敬”。

  作者:袁拔;本文來源:公衆號“思閱薈 School Mentor”(ID: schoolmentorYB)。

  ........................................

  一、

  不久前,2019年/2023屆美國本科的錄取基本落下帷幕,幾家歡喜幾家愁。各類關於國內中學收穫了多少名校Offer 的統計表單和排行榜,均以最快速度在媒體,公號,朋友圈裏傳閱,甚至乎有些榜單中都列明某某學生的錄取後面都會提到由某某機構提供服務。有些時候,還會出現好幾個機構在爭取,此學生由“我們出品”,“一個學生被名校錄取,幾家機構爭。”

  作爲國際教育領域的一名“老兵”, 我對這幾年的美國名校本科錄取數據,做了個相對宏觀的比較和分析後,我的內心反而有一個聲音越來越大:“榮耀不應只屬於藤校, 每位有追求的學生都值得去成就和尊敬”。

  這裏的藤校,泛指美國、英國那些高選拔性大學(錄取率20%以內),包括了平常大家所說美國前三十,英國的牛津劍橋,G5等。

  追求名校錄取,本身無可厚非,拋卻各種原因理由,其本質是對極少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爭搶而已。因爲稀缺,所以纔會有各類門檻出現,有各種故弄玄虛的所謂申請技巧,SAT 要多少分,託福必須上110,GPA 必須要全A,活動清單要有含金量,申請文書必須抓眼球和打動人心等等。

  各種培訓班,大師諮詢,名校招辦前招生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神州大地,更有不少海外名校畢業生宣稱:放棄投行高薪,爲了夢想回國投身“留學申請”事業。

  二、

  如果依靠數據理性地分析,其實很多優秀的申請人,沒有被特定的頂級大學錄取,並不是因爲其不夠優秀,而是因爲這些大學的學位實在太少,申請的人又實在太多,大學只能在“雞蛋裏挑骨頭”, 想盡各種辦法和理由來淘汰“達標申請人”。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招辦負責人提供數據稱:該校2014年共收到了35000份本科申請,最後發出了3500份錄取(考慮到錄取和實際註冊的溢出率,其每年本科的學位大概是2600個)。

  而其招生辦表示,他們認爲有85%的申請人是學術合格的,也就意味着29700人屬於學術合格。(此類現象在一衆“藤校”裏普遍存在。而且申請人數量近年來增長更快)

  除開那3500個幸運兒,其餘的26000人就是成長或申請路上的失敗者嗎?

  當然不是,至少我不這麼認爲。

  正常情況下,頂尖大學的申請羣體都屬於“自我選擇”狀態,即在提交材料前會自行評估自己的實力。當你具備基本條件後去申請一個學校,面對的卻是一個無比挑剔,甚至是“雞蛋裏挑骨頭”的招生委員會(不少頂級大學的招生官,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們在做最後選擇時的那種無奈和遺憾),你又能如何呢?

  有很多被頂級名校的學生在總結原因時,不約而同地都向我提到一句:“我感覺自己中彩票了!” 他們自己很多時候也不清楚,自己爲什麼被錄取了,而有些比自己更優秀的同伴被拒絕。不僅如此,他們也有收到另一些大學的拒信,甚至於這些發出拒信的大學,其排名可能還略遜於拿到Offer的這所大學。

  所以,持有一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達,面對最後的結果,既不盲目膨脹,也不自我貶低和懷疑。在你身邊,沒人懷疑你的實力,你所付出過的努力。但在升學申請的過程中,一路走來,你自己收穫的成長,唯有自己最清楚。

  我很瞭解,在過去的這幾年,爲了自己的夢想,爲了你希望成爲的那個人,你付出了多少——

  高強度的學業課程,無數次爲了趕Due而熬夜;各種標化考試令人崩潰的準備和刷題;投入真心與熱情的興趣活動與社團,卻時常遭遇吐槽或質疑;一次次坐在去香港的高鐵或大巴上,體驗着那“萬人坑”的熱度和擁擠;頻繁地國際飛行,只爲參加夢校的學分夏校或參加各類科研和比賽。

  你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三、

  從2016年開始,在我曾負責的那些國際部/學校,發佈每年畢業生的去向時,我都親筆加上了類似的一段話,只因我覺得每一個“追尋自我”的你們,都值得成就和尊重。

  “恭喜每一位獲得offer的同學,無論是否收穫你的夢校,都值得爲付出都汗水和努力而感到驕傲,教育是持續一生的過程,獲得錄取只是人生新的開始,希望各位同學能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享受教育帶來的快樂和充實。“

  來,讓我們一起爲你的成長和收穫而歡呼!

  借兩年前某校畢業典禮時,外方校長Sheldon 對畢業生們所說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文章:“You are my Heroes!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