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主要是音頻,聊一部我最近很喜歡的電影《Kodachrome》。下面補充了一些有意思的資料,大家可以聽完以後再看。

  電影《Kodachrome》海報

  他跟音頻裏面講的電影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是史蒂夫麥卡利可以算是kodachrome膠捲真正的“代言人”之一。

  攝影師史蒂夫麥卡利(Steve McCurry)

  當初年輕的麥卡利辭去了報社的工作帶着幾百卷kodachrome隻身去了印度,在印度找到了創作感覺,並正式成爲了一名自由攝影師。過去的幾十年裏他的很多作品都刊登在《國家地理》上面。他喜歡拍攝那種瞪大眼睛直面鏡頭,近乎於證件照一樣的構圖。

  他的作品中濃烈的色彩和通透的層次感主要是來自於傳奇的膠片kodachrome。這種膠片從1935年一直生產到2009年, 估計光麥卡利一個人就幹掉了上百萬卷,所以柯達把最後一卷交給他來拍攝也是很有道理的。

  當然這未必是真正的最後一卷,可卻是記錄在冊的“最後一卷”。因爲聰明的麥卡利專門請來的國家地理的拍攝團隊記錄下他幹掉這最後一卷的全過程,還製作成了一個專題片,名字就叫做The Last Roll Of Kodachrome。

  這是最後完整的一卷底片

  爲了保證拍攝成功率,麥大師先用數碼相機找感覺,覺得靠譜了纔拿出膠片相機。我想在他這輩子拍過的無數卷kodachrome中,恐怕這一卷給他的壓力最大。

  起初他是想在紐約街頭先幹掉幾張,等把中央公園、時代廣場、中央車站等著名景點轉了個遍之後,也沒找到啥靈感,然後天就開始下雨了。

  機智的麥大師在喝了一杯咖啡之後決定,我這老胳膊老腿的不禁折騰,還是去拍明星舒服。打了一圈電話發現就德尼羅給了老大師點面子,百忙之中抽出30分鐘給他拍。

  但是從照片判斷,德尼羅也是十分不情願,似乎拍完就要友盡了。麥大師心想,好萊塢明星架子太大,我這老臉也不禁刷啊,乾脆還是去趟寶萊塢吧。

  寶萊塢的明星們以極大的熱情和專業精神配合着麥卡利。但是麥大師反倒覺得照片有點普通,似乎這種感覺的照片誰都能拍,完全體現不出自己的風格和功力,於是他決定還是回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題材。麥卡利的攝影起步於印度,這一次帶着最後一卷kodachrome回到印度也是一種不錯的總結。

  印度民間算是麥卡利的“舒適區”,回到這裏終於放下了大師包袱,也開始了正常的拍攝。

  大師在印度拍到了幾張滿意的照片,心裏有了底就回到了美國,後面基本上就是隨便按按快門。

  還沒忘記給自己也留個影

  感覺後面幾張麥卡利應該是把相機交給保姆拍的

  最後一卷kodachrome,總共需要按動快門36次,麥卡利花了6個星期拍完,並且最終如期送到了堪薩斯的影音店裏,爲一個時代畫上了句號。

  The photo lab in Kansas

  特邀作者:胡小飛

  圖片來源:Steve McCurr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