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娜書櫃:《十月的天空》
文字:徐明涓(吉娜)
 
上圖:17年前買的《十月的天空》,我終於看完了,大推。
 
昨晚終於把買了17年的書《十月的天空》看完了。
2001年買下這本書(吉娜我買書會在書末寫上日期跟購書地點),是因為當時看了小說改編的電影《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非常動容喜歡。作者是退休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工程師荷默希坎姆(Homer Hickam),他的這本自傳小說曾經登上紐約時報書評暢銷書籍第一名,當我閱讀完畢時,真心覺得這項殊榮由這本書獲得當之無愧。
必須說電影《十月的天空》是一部十分好萊塢架構的勵志電影,男主角是現在非常活躍的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那是當時年紀輕輕的他第一次挑大樑的電影作品(這大概也是吉娜我為何一直都很欣賞他的起因,第一次看他演戲大概就是這部片了)。故事主要敘述的是一個來自西維吉尼亞的採礦小鎮的男孩小荷默(爸媽給他的小名是桑尼),他有個足球明星哥哥處處看他不順眼,於是桑尼一直處在家庭與學校的弱勢者;直到他看見來自蘇聯的火箭升空,如何突破萬難地想要藉由自己與死黨們一同造火箭,離開再也看不見未來與希望的煤礦家園。
電影是1998年上映,而我第一次看電影是在考上大學之後、約莫2000年。雖然電影跟小說有所出入,尤其是電影裡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爸,你的世界在地底,而我只想飛上天。」是隻有電影裡纔出現,但故事的精髓並未因改編而變調。這部電影最最感人的,不僅僅是主人翁小荷默與父親大荷默之間的情感糾葛,還有師生之間的動人情誼。尤其電影結束前,當他們因火箭獲得全國科學大賽、而將最完美的那枚火箭升空時,你真的會忍不住地替這個男孩鼓掌、因這個故事而動容。當最後字幕播出時,更是附帶著劇中出現的登場人物的真實八釐米紀錄影像。當你看見觸動自己的心的那些人與故事,原來實實在在地曾經存在、發生過,你就會有一種錯覺:「原來這些事情不是隻是掛在嘴邊說說的夢想,而是我們真的可以飛上天空的。」
不知道為什麼花了17年的時間才把這本書看完(可能書中還是有一些艱深的物理化學的字句,讓我這個閱讀障礙者感到喫力與難以消化)。吉娜我平常都有自己的電影時間,只要是沒有非處理不可的事情,每天都會給自己一段時間看電影(我稱那作「每日電影時間」)。也因為前陣子重新再看一次電影《十月的天空》,我才下定決心要把這本書看完。於是,我犧牲了「每日電影時間」,前前後後地花了大概一個月,終於在昨晚把書看完了。
我必須說,電影與小說依舊是有出入的。但前面已提到,故事的精髓並沒有改變。小說當然較有空間可以做到鉅細彌遺,補足了許多人物與細節。電影比較著重在男主角與父親之間的衝突與化解,小說則是琢磨了更多描述主角母親那酷勁十足的個性、主角與同伴之間的互助互信與不離不棄、及煤礦小鎮的居民們如何協助一個不起眼的男孩(主角)將自己隨口說說的夢想發揚光大並讓世界看見。對於一個觀影者、閱讀者來說的差別,就是當我看電影時,是在最後的時候才掉下眼淚;而當我閱讀小說時,卻是從頭到尾彷彿感同身受地動人,頻頻掉下同理的淚水。雖然故事主人翁是個男孩子,但身為女生的我卻能夠理解為何他要做這些事情、犯下那些錯,並成為那樣的人,也能理解為何他在真正離開了煤礦小鎮、找到了屬於他的天空之後,卻記得用文字回首當年身為「火箭男孩」的懞懂自己,將自己親身的逐夢故事寫下,讓更多人看見。
或許,身為一本書的作者的使命,除了將過往的經歷與想法記載下來撫慰自己之外,就是還是想讓自己的故事,能夠鼓勵到他人、並且給予他人勇氣吧。
吉娜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喜歡這部電影。閱讀的同時我一直不禁想著:「如果17年前我就讀完了這本書,人生會不會過得比較不一樣?」還是說,其實就是要這樣跌跌撞撞地度過了這些歲月,我才會對這本書這麼地感同身受呢?我們的成長階段裡,有的人很幸運,一直得以接受他人的眷顧與照料,但有些人就是得經歷許多挫折與考驗,最終才會認清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吧。
故事中的煤礦鎮,後來真的因礦產短缺而真正關閉了。主角與家人、所有小鎮的居民都離開了沒有生計與希望的家園。電影的最後交代了每個人的近況,讓我不禁感到惋惜,並感嘆命運的作弄。而本書的後記裡,早已離開煤礦小鎮的作者最後寫道:「那是我們的故鄉,我們生長的地方。只要我們繼續珍惜那段回憶,就永遠不會消失。在那裡,我們的火箭曾經大無畏地升入天空,它不是用物理定律來推動,而是由可敬的全體居民一致的律動所推動的,是由一位受敬愛的老師和一羣懷著夢想的孩子來推動的。」
是啊,記憶是永遠不會死去的。
順道一提的是,荷默希坎姆從NASA太空總署工程師退休之後,一直持續寫作,至今已推出了不少本著作,而這本描述他青少年時期的回憶錄《十月的天空》是其中最暢銷的作品。但稍微google了一下發現,他其他的著作其實都與他的火箭、他的成長家鄉與他們家人有關聯,我想,來自煤礦小鎮的他,即使一心想要離開,但內心終究掛念著給予他一切的成長家鄉吧。有趣的一點是,這本書其實原本叫做《火箭男孩》(Rocket Boys),但當年翻拍成電影時,電影發行公司做了問卷調查,發現30歲以上的女性沒有人想看一部電影叫做《火箭男孩》,於是決定改名成《十月的天空》。眼尖的人會發現,其實《十月的天空》的原文片名是October Sky,只是Rocket Boys這些英文字母重新組合排列而已,因為那枚激勵作者的火箭,就是10月4日升空的。
這是一本讓人從頭感動到尾的書,真心推薦給大家,尤其是所有心中充滿希望與夢想的人們。
 
上圖:電影《十月的天空》海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