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娜书柜:《十月的天空》
文字:徐明涓(吉娜)
 
上图:17年前买的《十月的天空》,我终于看完了,大推。
 
昨晚终于把买了17年的书《十月的天空》看完了。
2001年买下这本书(吉娜我买书会在书末写上日期跟购书地点),是因为当时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非常动容喜欢。作者是退休的美国太空总署NASA工程师荷默希坎姆(Homer Hickam),他的这本自传小说曾经登上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籍第一名,当我阅读完毕时,真心觉得这项殊荣由这本书获得当之无愧。
必须说电影《十月的天空》是一部十分好莱坞架构的励志电影,男主角是现在非常活跃的杰克葛伦霍(Jake GyllenHaal),那是当时年纪轻轻的他第一次挑大梁的电影作品(这大概也是吉娜我为何一直都很欣赏他的起因,第一次看他演戏大概就是这部片了)。故事主要叙述的是一个来自西维吉尼亚的采矿小镇的男孩小荷默(爸妈给他的小名是桑尼),他有个足球明星哥哥处处看他不顺眼,于是桑尼一直处在家庭与学校的弱势者;直到他看见来自苏联的火箭升空,如何突破万难地想要借由自己与死党们一同造火箭,离开再也看不见未来与希望的煤矿家园。
电影是1998年上映,而我第一次看电影是在考上大学之后、约莫2000年。虽然电影跟小说有所出入,尤其是电影里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爸,你的世界在地底,而我只想飞上天。」是只有电影里才出现,但故事的精髓并未因改编而变调。这部电影最最感人的,不仅仅是主人翁小荷默与父亲大荷默之间的情感纠葛,还有师生之间的动人情谊。尤其电影结束前,当他们因火箭获得全国科学大赛、而将最完美的那枚火箭升空时,你真的会忍不住地替这个男孩鼓掌、因这个故事而动容。当最后字幕播出时,更是附带著剧中出现的登场人物的真实八厘米纪录影像。当你看见触动自己的心的那些人与故事,原来实实在在地曾经存在、发生过,你就会有一种错觉:「原来这些事情不是只是挂在嘴边说说的梦想,而是我们真的可以飞上天空的。」
不知道为什么花了17年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可能书中还是有一些艰深的物理化学的字句,让我这个阅读障碍者感到吃力与难以消化)。吉娜我平常都有自己的电影时间,只要是没有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每天都会给自己一段时间看电影(我称那作「每日电影时间」)。也因为前阵子重新再看一次电影《十月的天空》,我才下定决心要把这本书看完。于是,我牺牲了「每日电影时间」,前前后后地花了大概一个月,终于在昨晚把书看完了。
我必须说,电影与小说依旧是有出入的。但前面已提到,故事的精髓并没有改变。小说当然较有空间可以做到巨细弥遗,补足了许多人物与细节。电影比较著重在男主角与父亲之间的冲突与化解,小说则是琢磨了更多描述主角母亲那酷劲十足的个性、主角与同伴之间的互助互信与不离不弃、及煤矿小镇的居民们如何协助一个不起眼的男孩(主角)将自己随口说说的梦想发扬光大并让世界看见。对于一个观影者、阅读者来说的差别,就是当我看电影时,是在最后的时候才掉下眼泪;而当我阅读小说时,却是从头到尾仿佛感同身受地动人,频频掉下同理的泪水。虽然故事主人翁是个男孩子,但身为女生的我却能够理解为何他要做这些事情、犯下那些错,并成为那样的人,也能理解为何他在真正离开了煤矿小镇、找到了属于他的天空之后,却记得用文字回首当年身为「火箭男孩」的蒙懂自己,将自己亲身的逐梦故事写下,让更多人看见。
或许,身为一本书的作者的使命,除了将过往的经历与想法记载下来抚慰自己之外,就是还是想让自己的故事,能够鼓励到他人、并且给予他人勇气吧。
吉娜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这部电影。阅读的同时我一直不禁想著:「如果17年前我就读完了这本书,人生会不会过得比较不一样?」还是说,其实就是要这样跌跌撞撞地度过了这些岁月,我才会对这本书这么地感同身受呢?我们的成长阶段里,有的人很幸运,一直得以接受他人的眷顾与照料,但有些人就是得经历许多挫折与考验,最终才会认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故事中的煤矿镇,后来真的因矿产短缺而真正关闭了。主角与家人、所有小镇的居民都离开了没有生计与希望的家园。电影的最后交代了每个人的近况,让我不禁感到惋惜,并感叹命运的作弄。而本书的后记里,早已离开煤矿小镇的作者最后写道:「那是我们的故乡,我们生长的地方。只要我们继续珍惜那段回忆,就永远不会消失。在那里,我们的火箭曾经大无畏地升入天空,它不是用物理定律来推动,而是由可敬的全体居民一致的律动所推动的,是由一位受敬爱的老师和一群怀著梦想的孩子来推动的。」
是啊,记忆是永远不会死去的。
顺道一提的是,荷默希坎姆从NASA太空总署工程师退休之后,一直持续写作,至今已推出了不少本著作,而这本描述他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录《十月的天空》是其中最畅销的作品。但稍微google了一下发现,他其他的著作其实都与他的火箭、他的成长家乡与他们家人有关联,我想,来自煤矿小镇的他,即使一心想要离开,但内心终究挂念著给予他一切的成长家乡吧。有趣的一点是,这本书其实原本叫做《火箭男孩》(Rocket Boys),但当年翻拍成电影时,电影发行公司做了问卷调查,发现30岁以上的女性没有人想看一部电影叫做《火箭男孩》,于是决定改名成《十月的天空》。眼尖的人会发现,其实《十月的天空》的原文片名是October Sky,只是Rocket Boys这些英文字母重新组合排列而已,因为那枚激励作者的火箭,就是10月4日升空的。
这是一本让人从头感动到尾的书,真心推荐给大家,尤其是所有心中充满希望与梦想的人们。
 
上图:电影《十月的天空》海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