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整流罩都幾乎塞滿


偉大的想法和行動,看似高大上,實質上低成本,低風險,低技術難度。成功率高,失敗風險小。

太空衛星布置其實和旁邊的大樓樓頂安裝基站沒有區別,唯一區別是旁邊大樓上的基站需要人工上去安裝,還要租金,而太空是不要錢的,運費夠低就好,在沒人解決運費的情況下,太空遙不可及,但在掌握低成本的近地空間運送技術後,前所未有的衛星互聯網就變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現實。

馬斯克的思維是第一原理,他不考慮達到目的的1萬種方法,他只考慮最近的那條道路為什麼不通暢,然後他解決通暢就好。這個障礙就是成本,這是馬斯克返回式火箭解決了的。所以他能成功。

計劃就算不成,他也不會損失太多,因為衛星是一批批發送的,一旦前期沒有達到目的,他不過是損失了一次發射和幾十個批量製造的衛星罷了,而這個初期成本是其他投資人為他買單的,風險分擔了。不會對 公司財務造成大的影響的。

需要注意的是:馬斯克只需要解決兩個具體問題:1.第一個返回式火箭帶來的低成本2.第一顆衛星研製。

剩下的工作只是複製一次次低成本發射和複製1萬顆低成本衛星罷了。

非常簡單的複製。毫無風險。研製一次,重複複製1萬次。邊際成本只有物料和燃料費用。然後有希望掌控5G 。這種戰略絕了。國內航空航天業官僚們整體創新缺乏。只能跟進模仿。沒法超越。歸根結底是體制選出的領導人更擅長政治或某一具體領域,整體的技術原理和方案設計能力差,他們管理的人或許有這個才智,但決策者和資源掌控者是官僚而不是設計者。


一個廠造電池,用電池再來造電車,一個廠造太陽能板,太陽能板給衛星發電用,一個廠造火箭,火箭把衛星送上天給電車導航通訊。

家裡屋頂裝太陽能板,余電充入車庫的儲能電池,晚上給特斯拉充電,特斯拉用星鏈導航上網,空閑的時候自己出去拉活賺錢,整個商業模式閉環了。


這玩意兒特別適合美國。眾所周知,在美國如果你地處偏僻,那麼手機很容易就沒信號了。這裡主要原因是人口密度低導致基站投資不划算,以及國家沒有法律來強制基站的覆蓋率。這個星座計劃是對偏遠地區信號覆蓋率的很好的補充,至於速率,要求別太高就行,能導航、發發微信什麼就行了。

這個計劃也是銥星這類衛星通信工具的更新換代。像郵輪和飛機的乘客,以後可以期待更低的費率和更高的網速。

整個計劃可行性很高,spacex的二手回收火箭現在推進還算順利,發射成本可以控制得非常低。再加上海量衛星採購可以大幅壓低成本,整個計劃的經濟風險降低了不少,主要風險恐怕還是技術上和其它一些因素。


非常意外!

星鏈的成本可能比預想的要低得多!

按照銥星next的發射情況來看,一箭十星,連適配器帶衛星重量在10噸左右。

星鏈的軌道高度比銥星next要高,這樣計算,每顆衛星的重量可能只有100公斤出頭。

小而多,批量生產將帶來成本的降低,這成本不會高啊…


就算你組建了衛星網路又怎麼樣?私自架設鍋蓋是違法行為。


IBM有刀片伺服器,現在spaceX搞刀片衛星了。


有消息說這次發射總載荷達到破天荒的十八噸如果是真的 並且成功回收 獵鷹九近地軌道火箭性價比之王實至名歸了 話說回來星鏈最早明年甚至今年末尾就可以完成初步組網開始運營 那麼短期的規劃有什麼好爭的 難道有人質疑空叉有一年六發送300顆衛星組網的能力?行不行看初步組網後的進一步發展就一清二楚了嘛 人家的技術方案除了FCC其他人又不了解 吃瓜看戲好了


所有人都得認真解題,唯獨馬斯克可以抄標準答案的感覺


發射完了好幾天了,更新一下。

星鏈計劃衛星產業有著巨大意義。徹底改變了衛星應用的軌跡。

官網截圖一下。平板衛星,獨特設計,極小的空間做極多的事情。

太陽能電池板真的好大,12折,單星發電量可能能到國際空間站的1/15,這一次發射,60顆總發電量就是國際空間站的幾倍。

首次應用氪作為離子推進劑。據說這玩意變軌能力非常強,加之軌道很低,可以用來碰撞攔截洲際導彈。一枚洲際導彈會有好多次用星鏈衛星攔截的機會,這一點上本人還是遲懷疑觀點。

尋星器,這太牛了,starlink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只要把尋星器對著地面,這不就是上萬顆間諜衛星嗎,24小時實時覆蓋全球,追蹤航母啥的完全不在話下。實時追蹤車輛船隻太過分了。

自動撞擊規避,我去,把代碼里反應調一個正負號,不就是自動攔截洲際導彈嗎?

自動脫軌,沒得說。

這次發射,這都能回收嗎?完全小看了F9運力,和結構強度啊。以前都認為結構打不了這麼重17噸的衛星,現在看來打臉了打臉了

SpaceX在部署方面又一次反了常識。

60顆衛星竟然一股腦全部扔出去了。靠著時間逐漸散開,結果還部署成功了。。。複雜又笨重的部署機制原來完全不需要啊。

目前還在擴散中,全世界多地的人開到了60顆衛星組成的「項鏈」在夜空中閃光。

原答案:

這次適配器很大,不是通用的。

所以這次重量可能超過10噸。每顆衛星100多公斤,(更正,每顆竟然有227千克,一次發出去60顆,真的是無比恐怖)但是恐怖的是有20Gbps以上的帶寬(更正,每顆帶寬1Tbps,真的是無比恐怖)。輕量化做的真不錯。這麼輕的衛星,運行到背面電池可能不夠,所以晚上的服務效果可能會降低。而且難度在於星間連路通信,路徑演算法非常複雜。而且需要全球大量地面接受站。

刀片衛星成本真的可能比想像要低,幾十億美元打造全球任何地方接入的互聯網,作為主幹網站的補充市場前景不錯的。

最差的N手火箭,最便宜的流水線衛星,成本可以接受。


瘋狂的人,瘋狂的想法!

先不說這個計劃發射小型衛星到太空及後續信號傳播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就這種想法,敢作敢為的方式又有多少人?我們一味的反對,一味的現實(實際上問題真的太多,等徹底解決估計6G也來了)怎樣才能進步?

很遺憾的是,目前材料學實在不給力!!!宇宙中射線太多,金屬老化太快。。。

我記得之前他有在美國地下建隧道,以此緩解交通壓力,除了地震這種無可抗拒的因素外,真的不可取嗎?

不自覺的想起費爾蒙特會議認為的20%的人才能為世界帶來變革,創造繁榮。。。剩下了80%的人(我這種特別普通的人呀)整天迫於生活壓力,夢想早就被碾碎了。。。。而那20%的努力而成功的且富有創造力的為夢想而義無反顧的人多麼幸運 。

他的瘋狂想法給他帶來極大的人格魅力,總覺得他生錯了時代,若是他在那科技更加發達的未來,是否能成為時代的偉人?不過現在也不錯呀,不論如何我更喜歡他這種變革的推動者!

大膽而奇特的想法,正是我曾經遺失的夢想呀!


SpaceX的一箭60星,當然極大降低了放衛星的成本,會更低成本形成遍布天空的通訊網路。如果配合5G或者特朗普所說的6G技術,確實可能成為更加強大的,全球化的信息環境。

問題是,在這樣的網路環境下,國家主權聲音如何保障?基於傳統電信網路的防火牆技術,對這個全新的網路束手無策,是不是信號干擾為主的系統才是防火牆的新方向?我不知道。

按照方先生的思路,如何干擾和阻撓這個6G網路的落地和實施確實蘊含了巨大的商機。

就算不能真的阻撓,至少在一切成為事實之前,也能騙到足夠多的投資和科研經費……

看到商業機會和可能的時候,我往往沒什麼道德底線的第一反應是看清裡面的機會。這次我也不在道德上評價這些,只是給廣大的知友們一個方向,思考一下,嘗試一下,也許抓住這個機會就能改變你和無數人的人生呢……


希望衛星wifi能真正成功,這樣以無線互聯網在經濟社會裡的重要性,可以明顯促進太空資源的開發。

按照以往的規律,只要涉及到電磁波的領域,上衛星的優勢遲早都會凸顯出來。比如電話從有線電話最終到衛星電話,電視也利用上了衛星轉播,現在輪到WiFi和寬頻,上衛星的優勢,即使眼前還有很多技術困難,但前景相當樂觀,也是一個肉眼可見的趨勢。


你們都沒在火車站用過手機的嗎?真以為平均到每個人頭上的幾顆衛星能取代現有基礎設施了?

就是去資本市場講故事騙錢的,信這個的人乖乖當韭菜,別在資本市場折騰了。


我只想說,可以先去弄清楚為了支撐一個大型城市的4g基站的機房有多少?等弄清楚了,大概就清楚12000個衛星代表啥意思了。

補充一下:只看接入網的機房,這部分就是星鏈要做的。


這個衛星及發射成本真低。前幾千個衛星肯定都可以維持這個低價。但到後期,還想這樣撒衛星,就很難了。幾乎每個軌道上都以及上百個衛星了。60新衛星要精準分別補到數十條軌道上的空隙上。那每個衛星的推進路徑要比早期複雜很多。推進劑也要多帶好幾倍。

死了命往低價估計,是一顆衛星百萬美金級別的生產發射費用。每個衛星按照現在ku波段衛星的能力估算,10Gbps。(考慮到切換太快,這多半還要打五折甚至一折)。

這個費用比一個十倍帶寬能力的5g站貴。後期維護費用更高的多。

更不要說,兩塊太陽能板支持百公里距離的1Gbps?這基本意味著手持終端的功率及天線接受能力會是手機都幾十上百倍才行。基本就是台機。那種用拋物面天線的傢伙。小汽車用起來都嫌大的貨(美國人喜歡皮卡,應該還好)。

這套衛星通信系統,用戶使用成本上起碼是5G的百倍。

如今非洲通信網建設如火如荼。恐怕除了某些限制華為的國家的郊野有錢人,願意使用這個衛星的用戶極少。

其實這套通信系統,完全可以和谷歌的熱氣球基站比比。那個成本更低。可以預期,這個星鏈的用戶數,不會超過熱氣球基站網路。畢竟沒理由成本更高速率更慢的網路能獲得更多的用戶啊。


starlink如果是中國弄的,估計評論又要是另一番場景了吧。

自己弄不出來,就不要去黑,承認別人很強有那麼難嗎?


這下全球各地的美國間諜再也不怕獲取的情報無法傳回了


是不是以後可以建太空數據中心?


2019-5-16來圍觀

早上等著看發射直播,等了半天宣布推遲了。

個人覺得,starlink最大的難度不是造衛星也不是發射,是12000顆衛星全部部署完以後信號落地的問題。單靠移動設備直接和衛星通訊是不現實的,肯定還需要地面關口的支持,忘了在哪看到的新聞,目前在美國境內好像建了200個左右的地面站,未來如果要全球覆蓋並面向大眾市場的話,地面站的建設維護可比往天上打火箭要繁瑣的多。

但對於馬斯克和投資人來說,大家都不傻,衛星入軌以後就是優質資產,成本無非就是發射和後期維護的錢,就算最後組網不成,也可以迅速處理掉,參考銥星,未來做成小範圍專用通信網路也不是不可以的吧。


以後每個衛星上裝個鏡頭,變成遙感衛星,就有趣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